《易經》的內核:“天人合一”思想

《易經》的內核:“天人合一”思想

古人將人和自然看成一個有機整體,認為人和宇宙萬物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人是萬物之“靈”,是宇宙之精華,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天人合一”是大邪兩個宇宙”之間的固有聯繫和內在統

天地與人的關係

《易經》的內核:“天人合一”思想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萬物“統”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對立統一,但它畢竟是“順承天”的。天為父,是生命之源;地為母,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矗人在天地間,與它們不可割離。儘管人受天地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員,但人不同於萬物,因為人有超越萬物的感情和理智,這種靈性被賦予了神聖的使命,用《易經》的話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天地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類在從中汲取能量的同時就要“裁成”、“輔佐”天地順利地運行,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旨

“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易經》的內核:“天人合一”思想

天地有其運行的規律,人類社會也有其運行的規律,不是哪種規律順應另一種規律,而是兩者相互對應、並行不悖。它們的關係的本質是“映射”,而不是“決定”。所以“人之命,天註定”的說法不正確;“人定勝天”的觀念也狹隘。將天與人平等、辯證地結合才符合“自然大道”。也正是因為天道與人道的“映射”關係我們才可以通過觀察天地萬物的運行來預測人類社會內的事情。例如,衍生於《易經》的星象學認為:天空中某顆星星的明暗發生了變化,人類社會中的某些事物也會發生變化。不是星星的變化決定人的變化,也不是人的變化決定星星的變化,而是兩者受一種統一的規律支配,同時變化。《易經》描繪的這種“映射”的規律把整個宇宙都囊括在內使所有事物都處於普遍聯繫的鏈條中。這種“全息性”或“相互感應”的思維模式構建了一個包羅天、地、人、事、物在內的不可分割的世界。理解這個道理便會用整體、辯證、全息、系統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動,而不是把事物割裂、孤立、片面化。

為何會有“天人合一”

為何會有“天人合一”?遵照這種“合一”的規律,我們應該怎麼做?

宇宙如同一個巨大的流動漩渦,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會形成特定的時空場,它與此時此地誕生的小漩渦(人)的能量場有關聯:一方面,小漩渦生於大漩渦中,並追隨其運轉的大趨勢;另方面,雖然單個的小漩渦對大漩渦的影響極其微小,但作為大漩渦的組成部分,所有小漩渦能量共同構成了大漩渦的運轉動力。人的這種能量場被稱為“小宇宙”。小宇宙是人天生就有的產生後一般不會再有大變化。而時空場卻隨宇宙運行而變化不止。小宇宙的能量雖然難以直接影響時空場的大趨勢,但它若能與時空場保…持協調,即“順勢”,就會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兩者的內在協調、映射、統一,就是“天人合一”因為時空場玄奧而難以觀測,被視為“天意”,其中奧秘被視為“玄機”,總稱“天機藉助神通或各種預測術可以發現、預言“天機”。俗話說“洩露天機遭天譴”,其實“遭天譴”並不是因為“天發怒,而是洩露的方法不對。預言天機常會造成人心騷動,這引發的連鎖反應也會殃及預言者自身,所以說“天機不可洩露”察見淵魚者不祥”。古人認為,是否該洩露天機取決於“德”。宇宙運轉的根本規律被古人稱為“道”,它高度抽象,難以名狀;人在宇宙中順勢而為的品性被稱為“德”。對“道”的瞭解和對“德”的把握若達到定程度,不僅能識破天機,還能在宇宙的大漩渦中順勢借力,增強自身小宇宙的能量。順應“天遒”與學習術數

古人認為:“天道”有眾多側面,以順應天道為目的的術數也就有眾多分支:要順應居家環境的天道,可以學風水學;要順應時空方位的天道,可以學奇門遁甲;要順應社會和人生的天道,可以研讀《易經》原文;要順應個人命運的天道,可以學四柱學;要順應生活中具體事態變化的天道,可以學六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