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陳一雲博士

陳一雲 1978年生於山東曹縣,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碩士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現代水墨專業,曾任教於山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畢業於韓國檀國大學造型藝術學院東洋畫(現代水墨)專業,現任教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

學術專著_作品參展歷表

《速寫·陳一雲卷》2003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陳一雲作品集》2008年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學院派精英·陳一雲卷》2012年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中國美術家大系·陳一雲卷》2018年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19年

“威尼斯雙年展水墨精魂平行展”--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卡米諾展館

2018年

“陳一雲水墨”個展--韓國首爾is畫廊

2015年

“西湖銷夏”中國畫名家邀請展--杭州

“走進學院”全國美術院校青年畫家作品展--北京國家畫院美術館

2014年

“水墨輝映光色”中法藝術家邀請展--法國、北京

“古今之變”吳冠中藝術館新水墨提名展--無錫吳冠中藝術館

“常青䕨計劃”中國首屆青年藝術家推介展--北京中間美術館

2013年

“臺灣、天津兩岸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天津意庫

2012年

“藝遊心境”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 --山西師大美術館

“後筆墨計劃"全國水墨藝術家邀請展”。 天津西洋美術館

2010年

“淨皮·蟬翼”學院精英十人展--天津丶無錫

2009年

“體驗”天津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推薦展--天津6號院

“閻秉會、李孝萱工作室研究生展”--天津美院美術館

2007年

“全國藝術院校大學生提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之新銳展”--北京牆美術館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痴於心墨》記一雲

我與國畫院好友閻秉會的學生陳一雲相識,還是在他上研二的時候。一次他開車載著他的老師和我去北京看展,進得市區,平靜之時,他忽然抖出一句:“可能車子沒閘了”。一聲響雷,我瞬間沒了魂,你想,北京那麼多車,那麼快,他則出奇的平靜,長時間的緩行後,車終於停了下來。他下來修車,而我仍呆在車上,回味剛才難熬的時分。此後我就像怕蛇一樣注意他這個人,當然也注意他的畫。

一雲的水墨,應該稱其為筆墨,是那種重筆頭、重生活的那種,那種不拘細節,下筆迅疾,心則淡定的一類。大大方方,講究書法入畫,又說不露痕跡,面對自然和內心,求真情移露自自然然。

一雲書法功底較好。早年寫過正楷後多涉獵碑刻,補漢隸秦篆古風。廣取之時,總能將上述那種心得與手筆結合,每方字雖定於多家,但強壓給自己的,還是出新為第一要務。在一張張的字與畫的背後,我慢慢了解到,他的志趣,他的文化立場,態度和他的抱負。

一雲的性格沉穩敏捷,下筆卻快速靈動,幾次看到他的寫生作品,總能感到這個特點,面對那些大筆揮、墨味足,又不失精巧浸心局部。你能看到他手、心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心靜又能將其血液奔湧相合,擇取自然大意,吐即時之快,又不失靈動之巧。這種特點常讓我感到與其性格相反,誠然古時文人被世俗世界驅趕到自然,但常內心有不甘,又何常不是這種與性格相反。

與一雲聊天,他會時不時提及西方的一些畫派和畫家的名字,說出他們的主張,道出他們的哲學背景與中國的不同,指出張三李四的美學觀點。的確他這一代畫家的視野素質不同了,但他終想改造他的筆墨,按他的心性,筐住自然與傳統。他言道:“寫意不是講道理,它多來自無意和意外,一時之興,橫空出世,大刀闊斧,結果可能是‘亂殺無辜’,但回頭一看,僅一筆漂亮,此謂廢畫三千。寫意之寫不是談書法,他是寫心的狀態,不是私心,是吃飽了撐著的天生愛管閒事,憤世嫉俗,由此,明心見性,方現筆墨”。由般話看出,他將傳統與自己的心性溶合,與他關懷的當下世界相交溶,一則重心,二是重當下之感受,欲與時代共演進的文化態度,且與許多筆墨畫者不同,問題是他要踐行這個態度,他已經這麼做了。

今天的水墨天地,雖貌有蓬勃之勢,但大多已無傳統中強調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之精神,一雲承此精神,強調書法入畫,心性表達,也不排斥異族文化的影響。他每一次外出寫生,每隔一段的書作面世,都能給我帶來驚喜。他志向高遠,選擇了一條孤獨探索的道路。但他韌勁十足,願他行穩致遠。

《痴心於心墨》的藝術博士陳一雲老師。

談談我對寫意畫筆墨的簡單理解

筆墨語言和寫意畫究竟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僅靠文字說明和邏輯推理,必須有自己長時間的繪畫實踐積累,最終還是要看具體的畫面和繪畫語言所給出的答案,徐渭、八大山人、石濤、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種對寫意畫和筆墨語言的回答是非常具體的,知者自知,剩下的文字闡述與這種繪畫實踐的認知高度是相通的,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的精彩之處是石濤的筆墨好,有自己獨到、精深的體悟和表達,所有的文字解讀就準確、生動、簡要,一針見血、字字珠璣。

我身邊不斷的有師友評價我的作品,有人說我的東西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畫,像實驗藝術,有的朋友感覺我的研究生讀的是閻秉會先生的現代水墨專業,當屬現代水墨,我細細想來,有很多誤解的成分,當然我也不是很在意這些評價,自己已進“不惑”之年,只想儘可能的在生活中寫意隨心。

中國的繪畫藝術的確根太深,能吃透傳統的人少之又少,沒有這樣的基礎,再談繪畫的現代性和出新,是經不起推敲的,傳承和創新是一個整體,傳統是根,必須有深度,根深蒂固,出新是地面之上的枝幹,要枝繁葉茂,有高度,這難道不是一個整體嗎?不能隔離開來。什麼是吃透傳統,比如潘天壽的書法,深受恩師李叔同的影響,兩人都是開宗立派的大書法家,但風格各異,別開生面,這裡的“生面”很重要,就是自成面貌且前無古人,這是出新,但他們都有非凡的天賦、修養和才情,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吞吐傳統的書法精華,進入大化之境,有這種吃進、化透傳統的境界方有出新一說。

中國的書畫是一個整體,書畫同源,自古也有書高於畫一說,我們常言一個人的畫好,通常說筆墨不錯,這裡“筆墨”二字是核心,筆就是書法,是書法的修養和文化內涵,沒有這樣的基礎,是走不近傳統的,也根本看不懂,比如徐渭、八大的畫,你看什麼?它究竟好在哪裡?這個僅靠沒有實踐的理論家是不容易說的清的,因為文字的解讀和理論的邏輯很難進入到書畫本體,它的本體就是筆墨語言,金農50多歲開始畫畫,為什麼能畫的那麼好,因為他的文化積澱和書法修養的境界超凡脫俗,有了這樣的基礎金農當然下筆不凡,這裡的“下筆”的“筆”不僅僅是指毛筆這種工具,更多的是書法的修養和境界。是筋、骨、肉和神、質、勢,是氣、意俱現。

中國的筆墨不光外國人難以看懂,我們中國人自己對寫意畫持狐假虎威、葉公好龍立場的人也不在少數,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我想老外們也許只是看形象,看的不是筆墨的形象,是畫家的形象,通過這種形象參悟畫家的氣質和精神,你看晚年的黃賓虹和齊白石,的確是仙風道骨,是中國的老莊哲學影響下用自己一生的修養而體現出來的,這才是“體現”的本質,中國的筆墨求簡,即白當黑,以少見多,為道日損,就是這一哲學背景下的產物,很多畫家在效仿傳統時畫面卻是空洞、簡單、機械的,只是一張皮,一種只求形象模仿的外在形式,缺少對傳統繪畫精神和境界的體悟,近代的關良和朱新建的筆墨之所以好,是有這樣的參悟,富有禪意,深悉天機,如中國的太極拳、毛筆、宣紙等材料,都是老莊哲學的精神衍生品,材料很多時候也是精神載體,蘇州園林的太湖石擺放之後不在是西方理解的裝置藝術那麼簡單,是藝術家營造的一種清幽、閒逸之境,是一種遠離江湖和世俗的無為境界。

模仿古人和學習寫意畫,就不要從形象入手,臨摹徐渭、八大筆下的鳥石形象沒什麼用,寫意就是從意入手,意就是內心,跟隨內心,隨心造化,且要誠懇,讀懂傳統和古人,齊白石那麼高的才氣,曾言“甘作青藤門下一走狗”。這是一個藝術家的真誠心聲,是對徐渭才情的尊重而心悅誠服,是一種很高的精神享受和文人境界,是赤子之心,沒想到會讓自己顏面盡失、畫價大跌,經紀人、包裝公司翻臉撤資,看商人的腰包、領導的臉色畫畫,一樣拒絕身邊熟人以看師母、帶高官求畫的故友熟人,明碼標價一個蟲子多少錢,不分來者錢多錢少,官大官小,細看齊白石的每一筆線條和草蟲,勾寫的都一絲不苟,認真、誠懇,這是一個文人和畫家自重的方式和狀態,自己和藝術一樣重要,耍賤示人只會更賤,畫家唯一該做好的是把畫畫好,剩下的賣相和裝點門面的舉動是很難看的。為歷來文人之不齒,文人就是要清高、乾淨的活著,文人不愛錢,武士不惜命,此話說來容易,多少文人是用生命換來的清高之境。

說的這麼多,有點扯遠了,簡單說說我的畫,我在熟人眼中是一個很懶的人,我畫畫的動機也多是教學的需要,給學生上寫意人物課我就跟著畫畫人物,帶學生去山裡寫生我也就畫畫山水、風景,我始終認為畫畫的理由不充分或沒有畫畫的慾望,就不要畫,不如閒著,閒是創作非常必要的修養生息,閒就是追求無用之境,有閒生逸,“逸品”自生,隨心生髮,自然生意,無意寫什麼意?意從何來?潘天壽常題跋自署“懶道人”也許有此種考量。

我始終認為畫畫的直覺高於一切,直覺是一種最本真的情感,這種直覺的即下判斷就是知識和修養的潛意識自覺陳述,就是石濤說的:“我寫此景時,心入春江水”。我感覺最好的繪畫狀態是反繪畫,最理想的狀態是反現實,憤世嫉俗是一種很高的文人境界,不要在世俗和現實中尋找成功的成就感,那裡是庸俗的溫床,只會滋生又臭又硬的冷酷現實,離理想之境越來越遠,美好的信念在觸碰現實時瞬間灰飛煙滅,美麗的夢是個方向,遠遠的走在前面讓我們緊追併為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現實中帶給我們的是美好的信念,緩解現實人生的殘酷、惡劣和無助之感,藝術創作應該在理想的狀態之中,不要過多的觸碰現實,是莊子的求無,佛家的悟空,是徐渭在現實面前痛不欲生的癲狂,徐渭所有的寫意皆是文人的失意和落魄,是天妒英才,是美好的理想在現實面前化為灰燼的殘忍,以悲劇告終,“悲”的“非心”就是內心美好在現實面前的掙扎,這種痛不欲生的掙扎狀態是良心的寫意之筆,是“胭脂賣笑尋常事,不使人間造孽錢”,是“宰相歸田,囊中沒錢,寧可為盜,不傷清廉”的矛盾和掙扎。

失意是難得的創作狀態,是美好心境和現實對照後的自然反應,這種矛盾和掙扎是創作的動力之源,這種矛盾、痛苦反應在畫面上是不斷否定自己筆下的即成現實畫面,一而再的修改、否定、修改…,一種不滿足現狀的理想狀態,基弗和奧爾巴赫的繪畫這一點非常突出,奧爾巴赫筆筆大膽直率,對繪畫的單純、認真的態度幾近瘋狂、偏執,這種堅定的意志所呈現出的執拗狀態是藝術家的一種忘我之境,基弗的繪畫蒼涼厚重,一張畫畫的“傷痕累累”,一遍遍的修改,每一筆都是當下的用心之筆,每一筆都那麼的誠懇認真,每一遍的都有對前面畫過的既有畫面進行修改、否定,在造型的細節上和每一筆色彩的考量上不斷有生意、新意,這種新生之念在繪畫中是非常可貴的,齊白石的“熟中求生”,我們常言的“寫生”,皆因“生”之因,技和藝最大的區別也在此,技術追求熟練,賣油翁倒油滴水不漏謂之技,庖丁解牛的遊刃有餘之術仍是技,雖有技近乎道一說,之所以技道分開來談還是有境界區別的,這個區別就是齊白石所言的熟中求“生”,這個生就是新,所言創新、出新,都是“生”,“生”一字為象形文字,畫的實一株禾苗,兩邊對稱的部分是已經生成的葉子,這個字和“主”字一筆之差,“主”字兩邊也是葉子,但中間的一點是新嫩之葉,是未來的方向,謂之“主”,“生”子左邊這不對稱的一撇,是原來沒有的,是新長出的,原來沒有謂之“生”,前無古人謂之“生”,後無來者謂之“絕”,求“生”是藝術之境,生生不息、生機勃勃,是未來的美好前景,“熟”是瓜熟蒂落,是結束和終結,是死亡,很多人畫畫一味的追求熟練,一味炫耀熟練的技巧,殊不知只是技,難以近乎道,只因毫無生意、新意,是死亡之境,清初“四王”的繪畫為什麼被陳獨秀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主要是“四王”對董其昌的繪畫語言陳陳相因,毫無新意的繼承傳統的技巧和程式,在技巧上無論多麼的熟練,都毫無“生”意,這種保守自封的理念和也符合清代王室的統治意志,被這種保守腐朽的統治階級大肆提倡宣傳,提高“四王”的世俗威望,但這一切的努力皆和藝術毫無關係,和“四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僧”,四個不滿“滿清”之慌蠻統治,遠離野蠻現實而走進深山的避世僧人,用筆墨言志,蔑視這種毫無文化的野蠻權術,筆筆寫意,“墨點不多淚點多”的憤世直言,朱耷、石濤之筆墨自然意境高潔,真摯單純。

我最嚮往的寫意境界還是兒童的塗鴉,只是喜歡,隨心所欲的畫,輕鬆從容,畫的時候極其的認真,畫過了就紙幹水消、浪來沙平,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哭的時候傷心至極,笑的時候天真燦爛,哭笑皆用心動情,真摯感人,我驚歎這種上帝造化弄人之筆,鬼斧神工、天工開物的大境界,否則哪有天才一說,兒童落筆那單純和美好內心會自然流露,如此的得意忘象,又如此的從容自如,佛祖的“如來”之境不過如此,可謂真寫意。

2020-元旦於濟南三石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