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图片来源:Pixabay/geralt]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前不久,苹果公司宣布加入防疫物资生产战队,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亲自上阵,在推特上直播演示了这款医疗防护面罩的使用方式,引来网友们给起了个颇有苹果家族特色的名字:iMask...

Of course it is.只是有钱也买不到。据库克介绍,这款两分钟内就能组装成的面罩将每周供应100万个,第一批已送给Kaiser医院的医护人员使用。

这是继宣布向全球采购超2,000万个口罩捐赠给有需要地区和群体之后,苹果在抗疫“考卷”上写下的又一个回答。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目前,除了苹果牌面罩,还有特斯拉牌呼吸机、戴森牌呼吸机等散发着科技气质的防疫物资应运而生。在这场抗疫大战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科技公司出钱出力,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缓解疫情危机,花样多到让人有点跟不上节奏——今天亚马逊表示要在疫情期间扩招10万名员工,明天微软宣布上线全球冠状病毒追踪器;这边阿里巴巴全球采购医疗物资送完国内送海外,那边腾讯推行健康码助全国人民防疫……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图片来源:Pixabay/TheDigitalArtist]

确实,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早已把触角触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人类显然已经养成了的对它们的依赖性,基本上等同于(数字版本的)“水电煤”类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提供商——想想你的网上订购或者信息获取方式难道不是么?社会对这些公司的定位也早已超脱纯商业属性,它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危机时刻多出几分力,以保障数字民生的“公共设施”得以正常运转。而这种现象不局限于美国。在疫情最早爆发的中国,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字节跳动等在内的科技公司,及时推出应对的产品和服务以响应抗疫需求,包括在最严重的武汉地区,阿里旗下的天猫超市和盒马鲜生依然保持营业,它的在线办公软件钉钉为被困家中的全国各地员工和中小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而腾讯也迅速反应,为多个行业提供云视频会议服务。想象一下,在疫情期间没有诸如此类的服务,是不是就好比生活中缺水停电,无法正常运转?

中国的科技代表担起了责任,成为第一批走进“考场”的科技公司。如果把这场疫情危机的开放式“大考”划分为三个科目——经济科、技术科、品牌形象科——保守估计,至少阿里和腾讯能拿个B或者B+?疫情不仅迫使大家在线办公/娱乐/教育/购物,直接带动流量与消费,还“轻而易举”给全国人民普及了“数字经济”;“科技战疫”的话题流传遍大中华,从人员流动的追踪,到筛查感染病毒的各种“硬科技”,赚足了噱头;而品牌形象更是妙了,马老师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国际公关高手,这一次当然也慷慨为国际兄弟姐妹们送上战疫物资(即使撇开疫情,阿里也是目前中国科技公司里面,国际品牌形象做的最出色的一个了吧?)腾讯自然也不能落伍:腾讯会议和企业微信成为联合国全球会议提供商,设立全球战疫基金......

那现在正在“考场”里答卷的美国科技巨头呢?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根据已公开的不完全统计]

| 在经济科目……

取决于你要怎样去定义“经济”,如果从付出的数字层面上看,捐款捐资,包括巨头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都有在行动,而且在可预见的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应该还会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加大。

如果看股市的数字,难免有点“崩溃”——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股市波动猛烈,过去两年来维持增长趋势的科技股也遭遇血崩。北京时间3月10日,美股经历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的一天,触发自1987年来的第一次熔断,五大科技巨头市值一夜之间缩水3,216亿美元。据外媒报道,自2月19日美股创下收盘新高以来,截止于3月19日收盘,五大的市值在一个月内累计蒸发1.3万亿美元。随后更是刺激过瘾,在暴涨和狂跌之间轮番上演,但不少分析师和投资者均认为,美股尚未见底。

如果要从历史找规律的话,那大概率是股市毫无规律可言——但这并不妨碍华尔街将目标投放到诸如协同办公软件Slack和健身品牌Peloton等“居家股”身上。但历史也会告诉我们,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会带着新的机会而来。

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科技行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但最终,它淘汰了那些利用商业模式获取资金、却没有指明一条清晰赚钱之路的公司。从2002年到2008年,我们看到企业变得更加自律,只有当它们真正表现出赚钱潜力时,才能获得资助。在此期间,Facebook、推特、Uber以及许多其他公司开始腾飞,并掀起了一股持续到今天的科技热潮——不过因疫情原因,Uber可能要凉一阵子了,但至少它还有Uber Eats这一外卖分支是利好的。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如果要从历史找规律的话,那大概率是股市毫无规律可言。”

彭博社近期发布了一篇文章,列出了一系列在疫情期间分别处于“崛起”、“生存”、“煎熬”阶段的上市科技公司。其中,亚马逊(还有零售大鳄沃尔玛)被放到了“崛起”一类,因其提供的是“必须商品”(essential business)以及AWS所支撑的包括Zoom、Hulu和Netflix等利好的宅家相关业务;同样地,微软也因微软云Azure服务众多企业客户而被纳入该行列。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则属于“生存”型科技股,考虑到网民们依然需要从这两家平台获取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和满足社交需求,然而不利因素则是广告业务的潜在收缩,毕竟经济衰退会导致广告主缩减广告开支甚至撤销订单,而两家公司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广告;美股老大苹果也被无奈地认为是处在“生存”状态,尽管勉强撑过去了今年头三个月的供应链挑战,可是经济衰退已经在逼过来了,(面临失业和降薪)的消费者还有心思关注最新款手机吗?

| 再来看看技术科……

据了解,早在3月上旬,美国白宫就召集科技公司高官,寻求抗疫援助,包括阻止虚假消息、利用技术工具分析数据等。

从“技术元素”的贡献来看,几大科技公司基本围绕自家的优势展开,比如Facebook和Alphabet(的谷歌)围绕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在其生态体系下的地图、社交、搜索等应用推出疫情相关的信息。其中,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它的首要任务是阻止新冠病毒的虚假信息传播。这家拥有将近29亿活跃用户的社交巨头过去三年来饱受虚假信息的困扰并被扣上滥用用户数据的罪名。该公司的策略包括CEO扎克伯格亲自与世界各地的权威卫生和政府官员沟通,以掌握病毒的最新动态和制定应对计划。为了提供准确的信息,Facebook会通过自动弹出窗口将在其平台上搜索有关新冠病毒信息的用户定向到世界卫生组织或当地卫生部门。为了阻止虚假信息在平台上的传播,Facebook主动消除全球卫生组织所标记的虚假主张和阴谋论,公布谁在使用WhatsApp聊天机器人散播虚假信息,也阻止人们投放那些试图利用公众恐惧牟利的广告。

无论是信息的传播,还是针对自家产品的应“疫”而变,五大科技巨头的技术实力难以一分高低,毕竟各自的业务生态和走向是不一样的,尽管交叉竞争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不过,这一次也罕见地出现了两大巨头的联手——4月12日,谷歌和苹果宣布将在它们的智能手机平台上添加追踪技术,以筛查新冠病密切接触人群,有望覆盖全球99%的智能手机。

比较有意思的,是它们的第三个技术战疫思路:药物与医疗。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图片来源:Pixabay/artpolka]

这些年来,科技大佬们哪个没有在生物医药和前沿医疗上做投资呢?扎克伯格有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并已经在行动,和微软那边的盖茨基金会联手,对新冠病毒基因组进行完整测序,从而更易识别易感人群;盖茨基金会也宣布和Wellcome及万事达合作,斥资1.25亿美元开发针对性药物;Alphabet旗下有专门针对生命科学的分支Verily,在2015年从谷歌实验室独立出来,Verily目前也在自主开发新冠病毒检测工具;而苹果更是对大健康充满兴趣,其Apple Watch就是一个初步的成品体现。亚马逊据说也早已成立了针对生物医药的秘密研发实验室,其AWS更为众多生物医药公司在病毒解构和疫苗研发的赛跑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不过,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在危机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衰退面前,科技公司们的技术前景。经济科目的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科的基础是否过关,毕竟,牛逼的领导者和他们的管理水平,只能带领一家公司抵达有限的高度,要走得更远,打铁还需自身硬。

但技术不是说今天要搞明天就能出成果的一项指标。在这场危机之中,这些科技巨头自己也未见得能幸免于难,只是与旅游业、餐饮业等相比,科技行业在应对危机方面的优势要大得多。在某种程度上,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超预期地爆发蔓延时,我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技术工具来协助渡过充满挑战的时期。

Tim Barjarin(蒂姆·巴杰林)是一名分析师,在科技行业工作了40年,其间至少经历了5次经济衰退。最近,他在《快公司》上刊文表示: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2007-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了一场经济大衰退,给部分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有些行业,比如汽车行业,需要救助资金才能生存。科技股遭受重创,但这个行业存活了下来,并走向复苏。在这段时期,我学到了宝贵的一课,见识到了科技公司在经济低迷时期的韧劲。我注意到,许多幸存下来的科技公司都有几个共同点,其中之一是再衰退时期加大研发投入。”

巴杰林曾经与英特尔时任CEO、已故的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及其营销团队共事。和大多数公司一样,英特尔内部的气氛有点沉闷。经济衰退持续了几个月后,在一次会议上,他问欧德宁:经济衰退可能会对他领导的芯片公司产生什么影响?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图片来源:Pixabay/MiroslavaChrienova]

欧德宁的回答很精彩。他说,衰退来了又走,有些相对更严重。尽管有些公司可能会保持低调,放慢研发步伐,但英特尔无意这么做。他表示,英特尔将增加研发预算,做好准备,因为不久的将来,其产品需求将再次上升。届时,他希望英特尔已经准备好创新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目睹自己的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受到新冠病毒的威胁,科技公司恐怕得考虑一下保罗•欧德宁的建议: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要加大研发投入,因为市场最终会反弹,新的创新技术将推动未来的需求。

在这一次疫情危机当中,如果中国科技公司的做法能说明点什么,那就是技术已经扛起了大旗,帮助人们应对新冠病毒威胁造成的各种干扰,比如现在人人都有共鸣的视频会议和在线协作工具等居家办公利器。

快公司联合无冕财经及智库组织,推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创新力公司”GBA50 评选 ,以快公司与生俱来对创新的前瞻性、不一样的视觉、更科学的方法,评选出大湾区具有突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公司,挖掘它们最前沿的技术,发现它们最领先的商业模式,报道商业新未来的经营领袖,最大程度鲜活地呈现大湾区经济生态创新力。

再进一步看,人们对配有高品质摄像头和音频的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可能会开始升温。由于员工和学生被迫居家工作和学习,必须在网上与客户或老师互动,像素和音频太渣的旧电脑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鉴于不少科技公司在不景气时期依然选择加大研发力度,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当前的投资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新技术。科技行业的领袖们一致表示,一场与5G相关的重大技术变革即将发生。在许多人眼里,5G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就是未来十年科技繁荣的核心。

目前,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开展大量研究,了解5G如何在未来催生新的创新产品。对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建筑、智能城市和物联网而言,5G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而对智能硬件来说,现在所有智能手机制造商都在筹备新的5G手机甚至已经推出一些打着5G头号的款型。不过要到真正的5G起来,预计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尤其是2021年,这类设备的需求将出现高涨。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图片来源:Pixabay/Pexels]

大型科技公司已经在部署AR、VR和MR领域,这些技术或将彻底改变人机界面。苹果预计将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推出AR/MR眼镜。有科技领袖认为,苹果可能将推动空间计算成为大众市场技术。苹果准备增加这一领域的研发预算。毕竟,考虑到这项技术的潜力,即使经济萧条一触即发,它也别无选择。Facebook正努力在VR环境中创建虚拟会议室。如果处理得当,视频会议的下一个大浪潮或将到来。

| 再来看看品牌形象的角度……

首先,老外和我们对科技巨头的信赖与接纳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捐钱嫌少,做产品被质疑侵权……在外国民众眼里,这些巨头们或许压根没有什么品牌形象不形象的。

不过,Facebook算是一个赢家,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讲显得不太合时宜。该公司在其大本营硅谷捐钱捐物不说,还把教育一事放在了心上:它早前宣布,向圣马特奥学区捐出25万美元,给2,000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购买一年的无线网络服务帮助他们上网课。

但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与之相对应的谷歌、微软、苹果,在教育份上有点让人失望。全美大概有5,000万中小学生在家上课,然而,5个学生里面就有1个表示因缺乏得当的硬件工具和网络,网课上得并不顺。《华盛顿邮报》报道指出,大概有1,000万学生需要电脑/平板和网络。谁来提供好呢?

加起来坐拥超过4,000亿现金的谷歌、微软和苹果。而更那个的是,这三家从教育市场没少赚钱(谷歌的软硬件,微软和苹果的硬件),毫不夸张地说,三巨头占据了教育平台领域几乎100%的市场份额(根据Futuresource Consulting公司提供给《快公司》的数据,谷歌独占60%江山,微软和苹果分别占22%和17%)。

评价科技巨头在危机时刻承担的责任和采取的行动,甚至是做国与国之间的对比,或许永远不会有一套所谓客观而又公正的方法论去判断。但未尝不可以另一种角度去解读,而在这过程中,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与这些科技巨无霸的关系——无论是你要买某家的股票,还是决定卸载人家的app,又或者从它们的行径中得到某种商业上的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