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大考”之下,科技巨頭們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疫情危機“大考”之下,科技巨頭們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圖片來源:Pixabay/geralt]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前不久,蘋果公司宣佈加入防疫物資生產戰隊,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親自上陣,在推特上直播演示了這款醫療防護面罩的使用方式,引來網友們給起了個頗有蘋果家族特色的名字:iMask...

Of course it is.只是有錢也買不到。據庫克介紹,這款兩分鐘內就能組裝成的面罩將每週供應100萬個,第一批已送給Kaiser醫院的醫護人員使用。

這是繼宣佈向全球採購超2,000萬個口罩捐贈給有需要地區和群體之後,蘋果在抗疫“考卷”上寫下的又一個回答。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目前,除了蘋果牌面罩,還有特斯拉牌呼吸機、戴森牌呼吸機等散發著科技氣質的防疫物資應運而生。在這場抗疫大戰中,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科技公司出錢出力,以各自的方式參與緩解疫情危機,花樣多到讓人有點跟不上節奏——今天亞馬遜表示要在疫情期間擴招10萬名員工,明天微軟宣佈上線全球冠狀病毒追蹤器;這邊阿里巴巴全球採購醫療物資送完國內送海外,那邊騰訊推行健康碼助全國人民防疫……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圖片來源:Pixabay/TheDigitalArtist]

確實,富可敵國的科技巨頭,早已把觸角觸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它們所扮演的角色和人類顯然已經養成了的對它們的依賴性,基本上等同於(數字版本的)“水電煤”類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提供商——想想你的網上訂購或者信息獲取方式難道不是麼?社會對這些公司的定位也早已超脫純商業屬性,它們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危機時刻多出幾分力,以保障數字民生的“公共設施”得以正常運轉。而這種現象不侷限於美國。在疫情最早爆發的中國,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字節跳動等在內的科技公司,及時推出應對的產品和服務以響應抗疫需求,包括在最嚴重的武漢地區,阿里旗下的天貓超市和盒馬鮮生依然保持營業,它的在線辦公軟件釘釘為被困家中的全國各地員工和中小學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而騰訊也迅速反應,為多個行業提供雲視頻會議服務。想象一下,在疫情期間沒有諸如此類的服務,是不是就好比生活中缺水停電,無法正常運轉?

中國的科技代表擔起了責任,成為第一批走進“考場”的科技公司。如果把這場疫情危機的開放式“大考”劃分為三個科目——經濟科、技術科、品牌形象科——保守估計,至少阿里和騰訊能拿個B或者B+?疫情不僅迫使大家在線辦公/娛樂/教育/購物,直接帶動流量與消費,還“輕而易舉”給全國人民普及了“數字經濟”;“科技戰疫”的話題流傳遍大中華,從人員流動的追蹤,到篩查感染病毒的各種“硬科技”,賺足了噱頭;而品牌形象更是妙了,馬老師本人就是一位優秀的國際公關高手,這一次當然也慷慨為國際兄弟姐妹們送上戰疫物資(即使撇開疫情,阿里也是目前中國科技公司裡面,國際品牌形象做的最出色的一個了吧?)騰訊自然也不能落伍:騰訊會議和企業微信成為聯合國全球會議提供商,設立全球戰疫基金......

那現在正在“考場”裡答卷的美國科技巨頭呢?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根據已公開的不完全統計]

| 在經濟科目……

取決於你要怎樣去定義“經濟”,如果從付出的數字層面上看,捐款捐資,包括巨頭在內的多家科技公司都有在行動,而且在可預見的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應該還會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加大。

如果看股市的數字,難免有點“崩潰”——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股市波動猛烈,過去兩年來維持增長趨勢的科技股也遭遇血崩。北京時間3月10日,美股經歷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的一天,觸發自1987年來的第一次熔斷,五大科技巨頭市值一夜之間縮水3,216億美元。據外媒報道,自2月19日美股創下收盤新高以來,截止於3月19日收盤,五大的市值在一個月內累計蒸發1.3萬億美元。隨後更是刺激過癮,在暴漲和狂跌之間輪番上演,但不少分析師和投資者均認為,美股尚未見底。

如果要從歷史找規律的話,那大概率是股市毫無規律可言——但這並不妨礙華爾街將目標投放到諸如協同辦公軟件Slack和健身品牌Peloton等“居家股”身上。但歷史也會告訴我們,每一次危機的出現,都會帶著新的機會而來。

1999-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科技行業經歷了一個艱難時期,但最終,它淘汰了那些利用商業模式獲取資金、卻沒有指明一條清晰賺錢之路的公司。從2002年到2008年,我們看到企業變得更加自律,只有當它們真正表現出賺錢潛力時,才能獲得資助。在此期間,Facebook、推特、Uber以及許多其他公司開始騰飛,並掀起了一股持續到今天的科技熱潮——不過因疫情原因,Uber可能要涼一陣子了,但至少它還有Uber Eats這一外賣分支是利好的。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如果要從歷史找規律的話,那大概率是股市毫無規律可言。”

彭博社近期發佈了一篇文章,列出了一系列在疫情期間分別處於“崛起”、“生存”、“煎熬”階段的上市科技公司。其中,亞馬遜(還有零售大鱷沃爾瑪)被放到了“崛起”一類,因其提供的是“必須商品”(essential business)以及AWS所支撐的包括Zoom、Hulu和Netflix等利好的宅家相關業務;同樣地,微軟也因微軟雲Azure服務眾多企業客戶而被納入該行列。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則屬於“生存”型科技股,考慮到網民們依然需要從這兩家平臺獲取與疫情相關的信息和滿足社交需求,然而不利因素則是廣告業務的潛在收縮,畢竟經濟衰退會導致廣告主縮減廣告開支甚至撤銷訂單,而兩家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於廣告;美股老大蘋果也被無奈地認為是處在“生存”狀態,儘管勉強撐過去了今年頭三個月的供應鏈挑戰,可是經濟衰退已經在逼過來了,(面臨失業和降薪)的消費者還有心思關注最新款手機嗎?

| 再來看看技術科……

據瞭解,早在3月上旬,美國白宮就召集科技公司高官,尋求抗疫援助,包括阻止虛假消息、利用技術工具分析數據等。

從“技術元素”的貢獻來看,幾大科技公司基本圍繞自家的優勢展開,比如Facebook和Alphabet(的谷歌)圍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在其生態體系下的地圖、社交、搜索等應用推出疫情相關的信息。其中,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它的首要任務是阻止新冠病毒的虛假信息傳播。這家擁有將近29億活躍用戶的社交巨頭過去三年來飽受虛假信息的困擾並被扣上濫用用戶數據的罪名。該公司的策略包括CEO扎克伯格親自與世界各地的權威衛生和政府官員溝通,以掌握病毒的最新動態和制定應對計劃。為了提供準確的信息,Facebook會通過自動彈出窗口將在其平臺上搜索有關新冠病毒信息的用戶定向到世界衛生組織或當地衛生部門。為了阻止虛假信息在平臺上的傳播,Facebook主動消除全球衛生組織所標記的虛假主張和陰謀論,公佈誰在使用WhatsApp聊天機器人散播虛假信息,也阻止人們投放那些試圖利用公眾恐懼牟利的廣告。

無論是信息的傳播,還是針對自家產品的應“疫”而變,五大科技巨頭的技術實力難以一分高低,畢竟各自的業務生態和走向是不一樣的,儘管交叉競爭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不過,這一次也罕見地出現了兩大巨頭的聯手——4月12日,谷歌和蘋果宣佈將在它們的智能手機平臺上添加追蹤技術,以篩查新冠病密切接觸人群,有望覆蓋全球99%的智能手機。

比較有意思的,是它們的第三個技術戰疫思路:藥物與醫療。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圖片來源:Pixabay/artpolka]

這些年來,科技大佬們哪個沒有在生物醫藥和前沿醫療上做投資呢?扎克伯格有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並已經在行動,和微軟那邊的蓋茨基金會聯手,對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完整測序,從而更易識別易感人群;蓋茨基金會也宣佈和Wellcome及萬事達合作,斥資1.25億美元開發針對性藥物;Alphabet旗下有專門針對生命科學的分支Verily,在2015年從谷歌實驗室獨立出來,Verily目前也在自主開發新冠病毒檢測工具;而蘋果更是對大健康充滿興趣,其Apple Watch就是一個初步的成品體現。亞馬遜據說也早已成立了針對生物醫藥的秘密研發實驗室,其AWS更為眾多生物醫藥公司在病毒解構和疫苗研發的賽跑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不過,或許更值得思考的是,在危機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衰退面前,科技公司們的技術前景。經濟科目的考試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科的基礎是否過關,畢竟,牛逼的領導者和他們的管理水平,只能帶領一家公司抵達有限的高度,要走得更遠,打鐵還需自身硬。

但技術不是說今天要搞明天就能出成果的一項指標。在這場危機之中,這些科技巨頭自己也未見得能倖免於難,只是與旅遊業、餐飲業等相比,科技行業在應對危機方面的優勢要大得多。在某種程度上,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超預期地爆發蔓延時,我們往往需要更多的技術工具來協助渡過充滿挑戰的時期。

Tim Barjarin(蒂姆·巴傑林)是一名分析師,在科技行業工作了40年,其間至少經歷了5次經濟衰退。最近,他在《快公司》上刊文表示: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2007-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引發了一場經濟大衰退,給部分行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有些行業,比如汽車行業,需要救助資金才能生存。科技股遭受重創,但這個行業存活了下來,並走向復甦。在這段時期,我學到了寶貴的一課,見識到了科技公司在經濟低迷時期的韌勁。我注意到,許多幸存下來的科技公司都有幾個共同點,其中之一是再衰退時期加大研發投入。”

巴傑林曾經與英特爾時任CEO、已故的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及其營銷團隊共事。和大多數公司一樣,英特爾內部的氣氛有點沉悶。經濟衰退持續了幾個月後,在一次會議上,他問歐德寧:經濟衰退可能會對他領導的芯片公司產生什麼影響?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圖片來源:Pixabay/MiroslavaChrienova]

歐德寧的回答很精彩。他說,衰退來了又走,有些相對更嚴重。儘管有些公司可能會保持低調,放慢研發步伐,但英特爾無意這麼做。他表示,英特爾將增加研發預算,做好準備,因為不久的將來,其產品需求將再次上升。屆時,他希望英特爾已經準備好創新的產品,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目睹自己的企業乃至整個經濟受到新冠病毒的威脅,科技公司恐怕得考慮一下保羅•歐德寧的建議:即使在經濟衰退時期也要加大研發投入,因為市場最終會反彈,新的創新技術將推動未來的需求。

在這一次疫情危機當中,如果中國科技公司的做法能說明點什麼,那就是技術已經扛起了大旗,幫助人們應對新冠病毒威脅造成的各種干擾,比如現在人人都有共鳴的視頻會議和在線協作工具等居家辦公利器。

快公司聯合無冕財經及智庫組織,推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 評選 ,以快公司與生俱來對創新的前瞻性、不一樣的視覺、更科學的方法,評選出大灣區具有突出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公司,挖掘它們最前沿的技術,發現它們最領先的商業模式,報道商業新未來的經營領袖,最大程度鮮活地呈現大灣區經濟生態創新力。

再進一步看,人們對配有高品質攝像頭和音頻的筆記本電腦的需求可能會開始升溫。由於員工和學生被迫居家工作和學習,必須在網上與客戶或老師互動,像素和音頻太渣的舊電腦將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鑑於不少科技公司在不景氣時期依然選擇加大研發力度,那麼關鍵問題就是當前的投資最終會產生什麼樣的新技術。科技行業的領袖們一致表示,一場與5G相關的重大技術變革即將發生。在許多人眼裡,5G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就是未來十年科技繁榮的核心。

目前,幾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開展大量研究,瞭解5G如何在未來催生新的創新產品。對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建築、智能城市和物聯網而言,5G將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而對智能硬件來說,現在所有智能手機制造商都在籌備新的5G手機甚至已經推出一些打著5G頭號的款型。不過要到真正的5G起來,預計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尤其是2021年,這類設備的需求將出現高漲。

疫情危机“大考”之下,科技巨头们交出的“答卷”,能打多少分?

[圖片來源:Pixabay/Pexels]

大型科技公司已經在部署AR、VR和MR領域,這些技術或將徹底改變人機界面。蘋果預計將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推出AR/MR眼鏡。有科技領袖認為,蘋果可能將推動空間計算成為大眾市場技術。蘋果準備增加這一領域的研發預算。畢竟,考慮到這項技術的潛力,即使經濟蕭條一觸即發,它也別無選擇。Facebook正努力在VR環境中創建虛擬會議室。如果處理得當,視頻會議的下一個大浪潮或將到來。

| 再來看看品牌形象的角度……

首先,老外和我們對科技巨頭的信賴與接納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捐錢嫌少,做產品被質疑侵權……在外國民眾眼裡,這些巨頭們或許壓根沒有什麼品牌形象不形象的。

不過,Facebook算是一個贏家,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下這樣講顯得不太合時宜。該公司在其大本營硅谷捐錢捐物不說,還把教育一事放在了心上:它早前宣佈,向聖馬特奧學區捐出25萬美元,給2,000個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購買一年的無線網絡服務幫助他們上網課。

但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與之相對應的谷歌、微軟、蘋果,在教育份上有點讓人失望。全美大概有5,000萬中小學生在家上課,然而,5個學生裡面就有1個表示因缺乏得當的硬件工具和網絡,網課上得並不順。《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大概有1,000萬學生需要電腦/平板和網絡。誰來提供好呢?

加起來坐擁超過4,000億現金的谷歌、微軟和蘋果。而更那個的是,這三家從教育市場沒少賺錢(谷歌的軟硬件,微軟和蘋果的硬件),毫不誇張地說,三巨頭佔據了教育平臺領域幾乎100%的市場份額(根據Futuresource Consulting公司提供給《快公司》的數據,谷歌獨佔60%江山,微軟和蘋果分別佔22%和17%)。

評價科技巨頭在危機時刻承擔的責任和採取的行動,甚至是做國與國之間的對比,或許永遠不會有一套所謂客觀而又公正的方法論去判斷。但未嘗不可以另一種角度去解讀,而在這過程中,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與這些科技巨無霸的關係——無論是你要買某家的股票,還是決定卸載人家的app,又或者從它們的行徑中得到某種商業上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