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近幾年新媒體上關於“中年危機”的話題頻頻刷屏。


前有《人到中年,職場半坡》,後有《摧毀一箇中年人有多容易》。


今年10月,微博話題#90後的中年危機有多恐怖#吸引了850多萬人圍觀,後來,根據此話題寫的《被“中年危機”榨乾的中國年輕人》一下子突破10W閱讀……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微博話題


曾經我也是天天感嘆“中年危機”、“活著很累”的一員,尤其在跨過30歲的今年,遭遇經濟寒冬、被失業、0收入……我一度以為只能這樣活下去了。


直到最近重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主人公克里斯努力抵抗生活苦難的故事,讓我對“中年危機”有了新的理解: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不存在所謂的“中年危機”。


01

到底什麼是“中年危機”?


1965年,加拿大精神分析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Elliott Jacques)首次提出 “中年危機”這個術語,當時針對的是男性,具體表現為人到中年(40歲後)開始自我懷疑、不自信,為了證明自我存在價值,他們常常會做出一些超常怪異的行為。例如婚外情、植髮、買跑車、尋找年輕的女友。


可以看出,“中年危機”的最初定義,更偏向於一種“心理疾病”。


後來,《經濟學人》雜誌提出了更具普適性的定義,它把亞洲中年人稱為“三明治一代”:年齡在30~45歲、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庭中都是頂樑柱、花費越來越多、積蓄越來越少、身體越來越差、壓力越來越大。


發展到現在,“中年危機”的概念已變得模糊,從廣義上看,已不存在年齡界限,凡在經歷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關卡和危機的人生階段,都被視為“中年危機”。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可視為主人公克里斯面臨“中年危機”的故事。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當幸福來敲門》海報


故事發生在1981年,美國舊金山。


當時美國面臨著將近800億美元的債務,超過10%的失業率,讓整個社會瀰漫著絕望的氣息。


破產、離婚、無家可歸、找不到工作……很少有勵志片能像這部戲一樣,把主角逼到絕境——電影裡幾乎每一秒,克里斯都在為活下去而努力。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還在讀大學,當時只覺得這是一部關於 “為夢想努力”的勵志片,故事感人,僅此而已。


10年後的今天,跨過30歲的我回頭再看這部電影,淚流滿面。


因為我看到的故事,不再是一個年輕人如何通過努力實現夢想,而是一箇中年人如何抵抗生活苦難。


電影最後,克里斯戰勝了中年危機。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3種品質,值得廣大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學習。


02

拿什麼對抗“中年危機”


第一種品質:責任感


爆文《摧毀一箇中年人有多容易》裡,講述了一個外賣小哥街頭痛哭的故事。


30多歲的李元,因小兒子白血病住院,為了高額治療費,每天送餐16小時以上。


有一天送餐路上,他突然接到妻子電話,說孩子發燒急需買藥。他急急忙忙買了藥送醫院,卻為此耽誤了送外賣的時間,最後客戶取消訂單,他被平臺罰款。


他忍不住蹲在大街上失聲痛哭。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外賣小哥李元


故事講到這裡就戛然而止,文章總結:中年人有多疲憊,只有他們自己懂。


疲憊是真的,但是他被摧毀了嗎?痛哭完了,抹一抹眼淚,他又走在了下一單的路上。


人到中年,脆弱只是偶爾的情緒,大多數時候,中年人都有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為人父母。


為人父母,4個字背後隱含的是“責任感”。


“我第一次見我父親是在我28歲那年,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如果我有孩子,我的孩子一定要知道他父親是誰。”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開頭,在送孩子去託管後,男主角克里斯的這段獨白,說的就是一個父親的責任:傾其所能給孩子愛和保護。


這種本能的責任感,讓克里斯在面對各種困境時從未退縮過。


被強制扣稅後,克里斯徹底破產,連汽車旅館都沒錢住下去了。


這個時候,如果他只是一個單身漢,睡街頭也無所謂,但他是一個父親。


於是他帶著孩子走到了地鐵站,累垮的父子倆,坐在椅子上相對無言。克里斯突發奇想玩了一個“穿越”遊戲:他們通過“時光機”假裝回到了侏羅紀時代,為了躲避恐龍追殺,他們必須躲到山洞裡。


山洞,其實就是地鐵裡的廁所。


鏡頭切回廁所,地板鋪滿衛生紙,兒子躺在克里斯的大腿上熟睡。門外不斷有人敲門、踢門。他怕兒子被驚醒,一邊捂住他耳朵,一邊用腳頂住門。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落魄至此的他,終於忍不住痛哭流涕。


這是克里斯在電影裡唯一一次痛哭。


哭過後,明天繼續努力生活。


《請回答1988》中有段旁白:


“偶爾覺得媽媽很丟人,為什麼連最起碼的臉面和自尊心都沒有呢?”


“那是因為,比起她自己,她還有更想守護的珍貴東西,那就是你。”


這不是什麼心靈雞湯,作為一個2歲小孩的媽媽,我知道責任感的驅動力有多強。


還沒生孩子前,我每天想的是下班刷劇,週末逛街。有了孩子後,我心裡只有:提升自己,賺多點錢。


今年8月我去過一個公司面試,第二輪複試,老闆直接面。在我前面的人被面了1個多小時,輪到我時,老闆看著簡歷說“你看起來挺小的,已經結婚生子啦”,聊了10分鐘左右就打算結束。


在提問環節,我抓住機會跟他說,我覺得自己在成為母親之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強大、勤奮、上進。


生了孩子後,我把一個0銷量的店鋪3個月做到月銷10W;


拿了駕照3年沒碰過車,為了帶小孩去看病去玩,我花一個星期就實現了自己開車上路;


為了提升技能,做孩子的榜樣,畢業8年沒怎麼看書學習的我,從孩子出生之後參加了各種知識付費、訓練營、重拾寫作……


後來,這家公司給了我offer,我沒去。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說這個,當然不是鼓勵大家生孩子。只是想說,對中年人來說,壓力、疲憊、委屈……這些情緒再大,都會被“為人父母”、“為人子女”這種甜蜜的負擔消解掉。


第二種品質:目光長遠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克里斯在一個高端寫字樓下,偶然碰到一個開著新跑車的男士,臉上寫滿了自信和幸福,他忍不住跑過去問對方職業,得到了答案:股票經紀人。


他問那位男士是怎麼做到的,對方回答:會數學和為人處世就可以。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從那一刻起,克里斯決定做一個股票經紀人。


哪怕他身無分文,肩負養育小孩重擔,還要進行6個月0收入的實習,最後與19個人一起爭奪1個轉正名額……他還是去試了。


結果證明他很有眼光:20個實習生裡,只有他一人通過了考試。


選擇做一個股票經紀人,絕對不是克里斯碰運氣、無奈之下的選擇,作為一個資深銷售,他看到了行業和自身的潛力。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用羅振宇在2018跨年演講的話來說,就是“抓住了小趨勢”:


想借小趨勢的人,沒有一勞永逸的想法。他只是隨時在做準備,把自己感知能力磨得銳利無比,隨時等待、捕捉那個小趨勢的信號的傳來。


那麼,如何抓住小趨勢?


李善友老師在《第二曲線創新》裡提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


他舉了一個例子。美團CEO王興當年在做團購的時候,PC的流量很大,但是他果斷放棄了PC的推廣,把全部錢投入到移動互聯網。


為什麼?據說,當時王興每天開著幾十個屏幕,盯數據,他發現PC流量的增速已經下降,而那時智能手機還沒普及,但他做了一個大膽的預判:移動互聯網是未來。


於是,他把合夥人調出來成立了一個獨立小團隊,去研究任何一個日單超過1000單的App,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了“外賣”這個增長點,最後把重兵投入到外賣這個領域裡面去。


等外賣起來的時候,千團大戰中的對手已經紛紛倒下,王興成了“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贏家。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王興


李善友老師說的“第二曲線創新”,就是指在第一曲線還在增長,但是增長速度的拐點開始下來的時候,就開始佈局第二曲線。要做到這樣,必須學會:第一,識別破局點,第二,擊穿破局點。


破局點,它產生自增長,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叫“單一要素十倍速變化”,如果你能預判到某一個最重要的單一要素,它發生十倍速變化了,儘管別的要素還沒有發生變化,你一定要做大膽地預判,這是破局點來的標誌。


作為普通人,我們很難看到“十倍速變化”那個破局點,對於抓住趨勢,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話可能更能給我們啟發:


經常有人問貝索斯:你認為未來兩三年會有什麼變化?


貝索斯說,這個問題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你認為未來十年有什麼是不變的?


如果你能找到這個十年不變的東西,把你的資源、戰略用在上面,跟它較勁十年。幹三年,我們幹不過別人,但是如果能把眼光放到七年十年,別人就很難跟上你了。


第三種品質:持續努力


休斯頓大學教授布琳·布朗說:


中年,是世界抓按住你的肩膀,告訴你“我幫不了你,你得靠自己”的時期。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克里斯跟想成為籃球運動員的兒子說:你要什麼的話就努力得到。(You want some, go to get it.)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克里斯自己也是這麼做的。


當被告知每天5點前去排隊,就可以入住教堂收容所時,克里斯研究出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打電話時不放下話筒可以節省8秒,不喝水就不用去洗手間。


為的就是早點下班帶著孩子飛奔去排隊。為了趕上公交,孩子最心愛的玩具美國隊長落下了也不去撿,為了爭取最後4個入住收容所的名額,不惜和插隊的人大打出手。


當被告知轉正是20選1時,哪怕在居無定所的時候,他也沒放棄過學習,在沒有燈光的收容,他在過道里,靠著窗邊照進的微弱光線看書學習,最後通過考試,拿到offer。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努力一定有用嗎?不一定。


在近期熱播真人秀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裡,資質最差的實習生李晨連續2次課題墊底,但從沒放棄過努力,哪怕競爭不過其他人。


何炅說,努力不一定有用,但是努力是我們唯一能享受的過程。


這幾年很紅的金一南教授,曾經分享過自己的成長故事: 36歲學外語,41歲學電腦,46歲副高職稱,47歲走上講壇。從沒當上時代的弄潮兒,始終處於被淘汰的邊緣。


他說,之所以能有所作為,不是聰明,而是把握住一點:從來沒厭棄過,後悔過自己乾的任何工作。


別人問他,年輕人應該怎麼成長?他回答:要做困難事。


為什麼?


為了克服平淡,平淡是磨滅理想的一把鈍刀子,生活中最大的殺手就是悄無聲息的平淡。


《當幸福來敲門》:被“中年危機”榨乾的年輕人,該看看這部電影

《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名是,非常有深意。首先,關鍵詞是“Pursuit”,電影強調的是“追求”這個過程。第二,Happyness是故意拼錯,正確應該是“Happiness”,把I換成Y,是因為克里斯曾經說過一句話:


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 There is no Y(Why) in "happiness", It's an I.


幸福裡面沒有為什麼,只有我。幸福只能靠自己努力,它不會隨便來敲門。


作家阿爾貝·加繆說的:“對未來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03

結語

2015年,有一部名為《嘿,老頭!》的電視劇感動了無數人,劇裡有一句臺詞:


人會長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中年,只不過是我們又長大了一次,沒什麼好怕的。


“世界若不溫柔待我,我亦含淚擁抱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