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得忍无可忍,范仲淹挥笔写下这篇妙文,被拿来和美国名言相比

电视剧《清平乐》的播出,唤起了很多人对北宋文人的兴趣,其中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范仲淹。提起范文正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学时我们背得最顺的千古名句之一。虽然范仲淹的经典我们背了不少,但很多人对范仲淹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个有风骨的文人层面,却忽略了他与一般文人本质的不同。

被逼得忍无可忍,范仲淹挥笔写下这篇妙文,被拿来和美国名言相比

范仲淹至少有两点是和一般士大夫文人不同的。首先,除了诗文,他还有治水之功。在任职泰州西溪盐仓监时,范仲淹重修捍海堰;几年后,他出任苏州知州时,将积水由太湖注入海中,解了苏州多年的江水问题,这一方法直到明代都还在用。其次,除了能文,范仲淹还是古代文人中少数能武的将领。范仲淹曾亲自戍守西北,期间他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队伍,西夏从不敢找他的麻烦。

文能写红岳阳楼,武能守住西北,这就是范仲淹能成被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人集体崇拜的根本原因。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范仲淹的一篇辞赋,名为《灵乌赋》。这篇赋文的名字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但文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8个字却风靡了近千年。

被逼得忍无可忍,范仲淹挥笔写下这篇妙文,被拿来和美国名言相比

之所以会写这篇辞赋,范仲淹确实是被逼得忍无可忍了。从景祐元年(1034年)开始,因为正直谏言范仲淹就得罪了宰相吕夷简,从开封府一直被贬至饶州。在饶州期间,范仲淹仍造福一方,小人看不下去,又将其贬直岭南。仕途不得志也就罢了,更令他伤心的是发妻李氏的离世。此时的范仲淹自己身染重病,老伴走后他算是被害得家破人亡。当时好友梅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写了篇《灵乌赋》劝他,希望他能少管朝堂上的闲事,少说点大实话,保命要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悲愤不已的范仲淹用梅尧臣的原题,也写了篇《灵乌赋》:

被逼得忍无可忍,范仲淹挥笔写下这篇妙文,被拿来和美国名言相比

这篇辞赋写得不短,通篇义愤填膺,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多种写作手法。全文要表达的就是:虽然大家都讨厌乌鸦,不喜乌鸦叫,但它仍要拼力发声;虽然朝堂上的人,都不喜欢我范仲淹说大实话,但我要和乌鸦一样"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相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8个字显然更有力量。它体现的是一种不愿妥协的气魄,也是一种坚持正义的决心。以范仲淹的个性,若不是被逼得气不过,他是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的,但这却是他一生秉承的原则。

被逼得忍无可忍,范仲淹挥笔写下这篇妙文,被拿来和美国名言相比

美国有句很牛的话,叫"不自由,毋宁死",被很多人奉为了经典,范仲淹的这8个字长期被拿来和这句话相比较。但在笔者看来,其实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范仲淹的话要高明多了。首先,"不自由,毋宁死"是帕特里克·亨利在1775年提出来的,而范仲淹的话说得比他早了700多年,至今已有983年的历史了。其次,从精神内核上不一样,范仲淹求的不是一己之自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他的"宁鸣而死"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前提的,他的"不默而生"是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基础上的。所以,从格局上来说,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范仲淹这篇辞赋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