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李大鵬對《數字貨幣》的喜讀與深感

大家談:李大鵬對《數字貨幣》的喜讀與深感

人物簡介

李大鵬,現任青島聯合信用資產交易中心CEO,曾任香港交易所集團總裁高級顧問、上海期貨交易所首席計算機專家和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首席架構師和軟件開發部主任。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學士和碩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計算機工程博士。


書評:對《數字貨幣》的喜讀與深感

白滔兄在春節前將剛出版的《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一書寄給我,從小標題上我就一驚,因為“石板經濟”一詞我是第一次讀到,先讀了嘉明老師的序言,就已經有了一種震撼,決定春節期間仔細研讀此書。可惜春節長假演變為仍無終點的抗“疫”之戰,而我又被另一個任務分流,直到白滔兄問我對他此書的評價,我才意識到還沒有完成預定的閱讀計劃。所以把已經讀過的章節再重溫一遍,未讀的部分系統性瀏覽,決定對我最看重的第一、二、和六這三章做一個筆記性評論。

其實導論我也看了至少三遍,原因是發現白滔兄的專業經歷和我及其相似:計算機唸到博士,核心交易所大型系統的設計開發,幾次創業,最終選定數字經濟領域投身其中。而且他提到的那些項目我當年都熟悉,其中的苦與樂我能深深感受到。而這本書中彙集的深度思考,都是我最近這些年涉足的領域,當然切入點略有不同,所以從我的理解來談談《數字貨幣》。

我選第一編的兩章,不是因為我有深刻的瞭解和體會,而是同樣從門外漢的角度看經濟史與貨幣理論,既然白滔兄無畏,那我也就不遮掩。

石板經濟的系統性論述,以及在世界經濟史上的地位,我無力評判。但是本書以此開篇,並且旗幟鮮明的告訴讀者(至少是我),貨幣起源於易貨貿易是誤導大眾,給我不亞於棒喝的感覺,因為我也是全無經濟理論訓練,只是從正統教材和名家言論中,一直就接受了易貨貿易為貨幣起源的觀點,並當作事實基礎來思考的。那麼白滔兄如此說,他是認真研讀過一些嚴肅著作的,當然因為沒有時間,我不準備自己讀這方面的資料,而且我的專業知識不能讓我也全力支持白滔兄的觀點。但是我從這些論述中,看到貨幣的起源是債務還是易貨貿易,用今天的語境來表達,就是貨幣最初是因為B2B還是C2C的場景而創造的問題。我們都知道,B2B比較C2C而言,最核心的差別就是監管框架和深度的區別。所以一個古老的經濟史的爭論,在今天數字經濟噴薄欲出的時刻,搞清楚來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從中本聰的文章始,比特幣及其旁系們都是高擎著貨幣完全自由主義的精神大旗在往前衝,儘管今天的投機成分比期貨市場還高不知多少倍,但是一個數字新經濟的過年新衣,又可能迷惑不知多少無辜。我覺得貨幣的起源,從債務論看,其實告訴我們貨幣從誕生起,就是具有強大監管背景的。從易貨貿易論講,用正統金融語詞說就是監管一開始就是缺失的。這就是第一章要傳達的核心思想。所以數字貨幣終究還是貨幣,那麼秉承比特幣的自由主義理想去發展,其實那不叫貨幣,因為貨幣一開始就是因債務而生,並且是通過“國家、宗教/寺廟機構和社會儀式“背書而發展起來的。當然我不是說比特幣錯了,而是如果沿著中本聰的理想走下去,就真的要實實在在打破一箇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了,這對我自己而言,有點太巨大和遙遠。

第二章我讀後,最有收穫的地方是,清晰理解了白滔兄的脈絡,是在本章用貸款創造貨幣為理論基礎,指出資產價格週期是金融危機的根源。我再一次申明自己無能力評判這個思路的理論正確性或者完整性,但是至少簡潔的表達了一種看法。因為要接受這一看法,就一定要認可貸款創造貨幣這一結論。我希望聽到經濟領域,貨幣理論大家們就此給出明示。但是從系統運行的角度,我認可這個解釋,至少用在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的解釋,比市場流動性突然消失,複雜衍生工具的風險過度放大等更深層次的提出一種未來仍能指導我們瞭解市場的思路。當然流動性和槓桿率確實也是金融危機的起因之二。

我之所以挑出第六章來談談體會,是因為我對交易所的經歷、理解、以及置身其中的經歷應該比白滔兄還多。當然交易所本身也是分門別類的,我記得第一次加入到商品期貨交易所時,就聽到一句至今仍奉為圭臬的名言:期貨交易所就是風險銀行。把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的核心思想用到對交易所,特別是數字資產交易所的思考上來,就很容易得出顯而易見的的結論,當今的幣交所都在幹什麼。而建立一個健康的,真正屬於明天的數字資產交易所,應該如何去做,或者至少應該避免做什麼。數字資產交易所,從交易模式、清結算架構、以及運營管理上來說,與今天的實體資產交易所並無二樣,真正要突破的是實體資產與數字資產之間的轉換界面,我喜歡的叫法是資產確權。關於確權的詳細模式,白滔兄的書中已經給出一個框架,但是因為應用場景的關係,沒有詳細到讀者可以照搬的程度,這些都是我也在思考的範圍裡,所以讀來非常親切。

對於全書而言,每一章其實都是白滔兄在不同時間和場合給出的特定問題的思考和觀點,因為專業經歷和背景的相近,我讀起來非常舒服,也大部分贊同。這裡只是想給白滔兄一點小建議,將來有時間,可以把這本文集形式的成果,梳理成理論和實踐體系的真正的論述著作,讓有志於此的讀者能更系統性的學習你的想法和觀點。

李大鵬

謹識於上海禁足間

2020.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