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週日晚上,女兒的數學老師通過釘釘群發來了她的週末作業評語,看著那些鮮紅的大叉子我就氣不打一處來。


每次作業都是這樣,再三提醒她,也總有一兩道“漏網之魚”,老師每次的評語也都是和細心相關。


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看著班裡幾乎一半孩子都能得上優秀作業,而她還不知道上勁兒我就煩躁,批評她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拿她跟別人比較:看你哪個朋友多優秀、哪個同學表現多棒、哪個孩子多勤奮刻苦,而你……


有時候氣急了甚至罵她怎麼那麼笨,一道題講幾遍都聽不懂,就這還不操心……巴拉巴拉一堆。


說的人挺解氣,以為一陣逛風暴雨起碼能管幾天。


然而……


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昨天女兒跟我說:“媽媽你知道嗎?每次你說我笨,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的時候,我表面上不吭聲,但心裡就想:“反正我學習已經不好了,就這樣吧,破罐子破摔吧”!



“每次看你發脾氣,我都覺得眼前的不是媽媽,而是一頭暴怒的獅子!”


我很吃驚������,問她那我應該怎麼說她才不會覺得被傷害,她說:“比如我這次沒考好,你可以說小兔,我們來看看這幾道題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我喜歡你溫和而堅定地的跟我說,只要你語調深沉一點我就知道不能跟你撒嬌耍賴了”。


一個8歲的小姑娘“教育”得我一愣一愣的。


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她看我不吭聲,還“繪聲繪色”學起了我之前氣急打罵她的樣子,我被逗笑的同時不得不反思,原來那些我差點兒遺忘的片段讓她心裡多了那麼多傷痕和縫隙。


推己及人,正如兒童心理專家陳默老師講的一個案例:


她曾經接待過一個小男孩,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想把我表哥殺了”。


原因竟然是:“我媽媽天天拿我跟我表哥比,你表哥奧數又得第一了,你表哥太聰明瞭,你表哥比你優秀太多了”等等。



陳默老師就告訴孩子一句話:“下次,你媽媽再說你表哥的時候,你就說我特別喜歡我們班**的媽媽,她又溫柔又漂亮又賢惠”。




孩子很高興地走了。


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也每次都帶著羨慕和憤恨的表情跟我說喜歡別人的媽媽,別人的媽媽如何如何好時,我肯定很抓狂地讓她找別人做媽媽去了。


人啊,有時候就容易燈下黑。其實說白了,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罷了。


今天,看到陳默老師的另一個視頻,講到批評和辱罵式批評,很有收穫,分享給大家。


什麼是批評和辱罵式批評?來看個例子。


客人走後,女人讓男人把水杯洗了。


男人洗好,女人去檢查。杯口還有汙漬。


“你怎麼這麼笨,大事做不來,小事做不好,連個杯子都洗不乾淨?”


男人一臉憤怒,“你有本事你洗啊,叫我幹啥”!


話不投機半句多,一場家庭大戰拉開序幕。孩子只能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這就是辱罵式批評。簡單、粗暴,打著批評的旗號人身攻擊,被“批評”的人完全沒有自尊,只能以最原始的手段“還回去”。

於是,兩敗俱傷,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客人走後,女人讓男人把水杯洗了。


男人洗好,女人去檢查。杯口還有汙漬。


“你看,杯口還有汙漬沒有洗掉,洗這種杯子需要用溫水和洗潔精慢慢洗,只用冷水沖沖是洗不乾淨的,再去洗一遍吧?”男人不好意思,轉身去洗。


洗好女人再檢查,“嗯,這次洗得很乾淨,不賴啊”!


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批評是什麼?批評是看到問題本身,給出意見和建議,在結果呈現後,再給出反饋。



我們習慣性在給配偶或孩子的批評裡“夾帶私貨”,結果就是明槍暗箭的爭吵和對孩子的傷害。


孩子不言不語的表情下,要麼是攥緊的小拳頭,要麼就是心底對自己深深的失望。


就像我家8歲的小姑娘說“反正我已經不行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吧”!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得傷害孩子多少次,才能讓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說出這種話?我要閉門反思。


養育好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實我們和孩子一樣,都在懵懂中探索,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兒童專家陳默:孩子叛逆、自卑,就是你經常這樣批評他!


在這場時日長久的“旅途”中,沒有一個大人和孩子可以“獨善其身”。


那些我們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和孩子羨慕的“別人家的父母”又焉知不是孤獨求索了數次矯正了數次才有的高光時刻?


如果你的孩子陽光自信又優秀,那麼恭喜你,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是一個一心向好又屢屢“犯錯”的迷糊媽媽,那麼,我們一起努力吧!


在學習和陪同孩子成長的路上,一路高歌勇猛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