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三國亂世,雖然英雄層出不窮,但是作為一般老百姓都是明哲保身,唯恐惹禍上身性命不保。但是在那個戰亂紛起、強人橫行的時代,卻有一個人在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可見他不畏強權不顧生死的勇氣。這個人就是盧植。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盧植(?-192年),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 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一代名臣,將領之才,又博通經學,與皇甫嵩、朱儁二人並稱為“漢末三將”,盧植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 的同門師兄。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而不侷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及公孫瓚。

盧植30歲被徵為博士,開始進入仕途。九江郡少數民族叛亂,因盧植文武全才,被拜為九江太守,此後大量時間在朝廷整理儒學典籍。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冀州鉅鹿郡人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朝廷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前往冀州平亂。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盧植連戰連勝,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於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後,向劉宏進讒言說:"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劉宏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 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皇甫嵩返回雒陽後,上書給劉宏,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於是盧植官復原職,仍任尚書。

劉宏駕崩後,大將軍何進掌控朝政,意圖剷除宦官,甚至徵召幷州牧董卓進京,盧植知道董卓必為後患,竭力勸阻,而何進不聽。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同年八月,發生政變,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殺他,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不久,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等董卓批准後,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

初平三年(192年),盧植逝世。臨終前,他讓兒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僅留貼身單衣而已。在最重厚葬的漢朝,不用棺木、僅穿單衣下葬。

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下通告稱讚盧植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盧植以品德教育學生,一生踐行儒學的仁義,一心為公、不畏強權。

盧植在世期間,政局混亂,也深受其害,可不管為文還是為武,為儒還是為官,都秉持直道而行,性格剛毅,品德高尚,為時人所敬仰。所以,可以說他是三國時期的唯一完人。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盧氏,源自姜姓,有記載最早的姜姓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在封地上創立了齊國。他的後繼者、齊國國君,自然也姓姜。因為先祖被封到盧邑而改姓“盧”。這種取名字的方式,是為了讓後代永遠記住先祖受封的榮耀。再後來,盧氏就把家族遷到了范陽,之後又因為戰亂遷到了涿水一帶。但是他們對外仍然稱自己是范陽盧氏。

三國時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為海內楷模,如今在韓國有30萬後裔

自盧植顯名東漢後,其族中後人多累居高官,自後,盧氏正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自盧植後,范陽盧氏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名門望族,初唐盧照鄰將盧植當做始祖,頗為自豪。鄭新芳在《盧植與范陽盧氏》中有評價說:

范陽盧氏望族,自盧植這後,詩禮傳家,德才並重,有功於國,世代簪纓。 自三國至宋代,盧氏共有22人當過宰相,3人封王,460多人入朝為官。王侯將相、才子佛門,范陽盧氏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熠熠生輝。有人問,盧植一個儒生,何以能開啟盧氏興旺千百年的大門閥? 我想,可能是因為他毛遂自薦,和蔡邕等人刻熹平石經,將儒家經典流傳至今的無量功德;是因為他撰經學研究論著,學術貢獻碩大而配享孔廟的榮耀​;是因為他文韜武略,不畏強權矢志為國,閃閃發光的​才華和人格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