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楊粲墓

遵義楊粲墓

土司,並不是指麵包,而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官職名,中國地大物博,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央政府實行統治非常困難,所以就封授給一些少數民族的部族頭目以土司的官職,官職為世襲,在部落內幾乎就是國中之國,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利。土司在唐宋時期開始發展,元朝的土司一般叫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在明清兩朝也沿襲,清雍乾時期對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即將土司製為流官制,廢除土司的世襲統治,改為中央派任流官。

遵義楊粲墓

遵義楊粲墓

楊粲墓

楊粲墓,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皇墳嘴,北距遵義市10公里。建於南宋理宗淳年間(1241-1252年)。結構為平頂雙室,用白砂岩條石砌築,最大的一塊石料達一萬二千餘斤,以子母扣層層套合的方法固定。佔地面積64平方米(門票上簡介),在西南地區已發掘的同類墓中居於首位。


遵義楊粲墓

楊粲墓

的平面佈局是南北兩室並列,為夫婦合葬墓,南室墓主是楊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兩個墓室結構大致相同,均由墓門、前室和後室三部分組成,中有過道相通。通長8.42米,前室寬8.04米,後室寬7.53米。棺床置於後室中間,長3.42米,寬1.84米,高0.43米。四角墊有圓雕龍柱,兩側為交股的龍身和龍尾。後室墓頂各有一方形藻井,當中分別鐫雙鉤"慶棟"(男室)、"德宇"(女室)字樣。兩室墓門的高度、位置、裝飾基本相同,安有仿木構單頁門扉,可以開闔關鎖。

遵義楊粲墓

航拍皇墳嘴墓地(貴州考古所 攝)


楊粲墓由於早年被盜過,隨葬品倖存不多。1957年清理發掘時,在兩室棺床淤土中,獲得陶瓶、影青瓷碗、殘鐵三腳、帶柄銅鏡、"崇寧重寶"、"崇寧通寶"錢等文物。另在兩室墓底腰坑內發現兩具銅鼓,鼓面朝下,平放在銅錢上。

遵義楊粲墓

楊粲墓

男室銅鼓重12.25斤,通高28釐米,面徑44.5釐米。鼓壁夾墊剪破的銅錢碎片,字多模糊,可辨識的有"元"、"通"單字,應為北宋哲宗所鑄之"元通寶"。女室銅鼓重17.75公斤,通高30釐米,面徑49.5釐米。兩鼓胭、腰、足三段分明,胭部稍大於鼓面,束腰,足外撇,帶狀扁耳。造型凝重,紋飾精美,十分珍貴,已被定為南方銅鼓發展史上的八大類型標準器之一。男室銅鼓由於鼓壁夾墊有字銅幣,可以明確地判斷年代,這在已出土的銅鼓中實為罕見。

遵義楊粲墓

楊粲墓鳥瞰

楊粲墓最具特色的是在墓內外分佈著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石刻裝飾。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花草、器物五類。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為主,間或加陰線刻。有的細部還彩繪貼金,現雖已大部剝蝕,但仍可依稀辨出當年的豪華氣派。南室後壁正中,為墓主楊粲的雕像,他頭戴長腳幞頭,身著朝服,正襟危坐,表情嚴肅。

遵義楊粲墓

銅鼓


遵義楊粲墓

龍柱

左右有龍柱互峙,前面有龍案(棺床),兩邊側壁上,對稱雕刻著文官武將,侍女童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還有一幅引人注目的"貢使圖",捲髮跣足的貢使,上身赤裸,只搭一條紗巾,下身著角裙,手腳戴鐲環,頭頂盛滿珊瑚、珍珠、金玉的貢盤,反映了當時中央政府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另外,"野鹿銜芝"、"鳳穿葡萄"、"雙獅戲球"、"侍女啟門"等浮雕均構思巧妙、雕工精美,極富生活氣息。兩室六座壁龕,仿木構建築,門窗戶壁、樑柱斗拱均為當時的建築格局,為研究古建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遵義楊粲墓

該墓是南宋播州安撫使--楊粲夫婦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內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龍床龍椅等,雕 工精湛,栩栩如生。墓地周圍還有清代鄭珍墓、莫有芝墓、黎庶昌墓等,被譽為"西南古代石刻藝術寶庫",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

遵義楊粲墓

國保碑

墓建於南宋理宗淳佑年間(公元1241-1252年),距今七百多年。解放前墓曾被破壞,隨葬物所剩無幾。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墓地進行發掘和修復。1958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約五十平方米,是男女分室合葬的大型石墓。墓室全用白砂岩條石,最大的石料一塊竟達六千多公斤。純用榫接法砌築,無灰砂粘合痕跡。兩個墓室,南面墓主是楊粲,北面墓主是他的妻子。兩墓室結構大致相同,有墓門、前室和後室,後室間有過道相通。棺槨置於後室中央,棺槨四角下墊圓雕龍柱,龍身和龍尾現於棺槨兩側。後室墓頂上,各有長方形藻井,男墓室藻井鐫"慶棟"二字,女墓室鐫"德宇"二字。墓室內外有精美的浮雕,有的細部彩繪帖金。南北兩室相對稱的石刻,門窗戶壁、樑柱斗拱、各種器物均反映當時的建築和工藝風格,整個墓室是宋代封建領主生活的再現。

遵義楊粲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