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依靠

78歲的馬奶奶是北京市第一位成功脫離體外人工膜肺(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3月3日她成功脫離ECMO後目前正在康復中。照片中的她緊緊依偎在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蒲琳醫生的懷中進行坐位練習,ICU主任劉景院抓拍了這溫馨的一幕,併為這張照片取名《依靠》。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蒲琳,ICU病房主診組長,她在科內率先開展了小兒血漿置換、HIV陽性患者ECMO輔助、病毒性腦炎患者顱內壓監測等重症監測及治療技術。人感染H7N9禽流感、黃熱病、肺鼠疫、新冠肺炎,每一次疫情面前她從不讓鬚眉。


照片背後的堅守


“這張照片還是前幾天練習坐時照的,3月30日,馬奶奶已經能夠從輪椅上站起來了,護士扶著都能走好幾步了。”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蒲琳大夫目前是馬奶奶主診醫生,說起馬奶奶的病情恢復情況,她一臉喜色。從臥位康復訓練到坐位練習再到從輪椅上站起來,第一次進行站位行走鍛鍊,在與死神的對決中,蒲琳所在的北京地壇醫院ICU醫護團隊創造了生命奇蹟。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有著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基礎病,又是高齡,2月5日馬奶奶入院時病情危重,血氧飽和度在高流量吸氧和無創呼吸機支持下血氧仍不能維持,當天就為她實施了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支持。在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後,2月9日馬奶奶病情再次惡化,出現了呼吸功能衰竭加重、氧合不能維持,命懸一線之際緊急上了ECMO。為了把馬奶奶從死亡線上救過來,2月9日至3月3日,ICU團隊寸步不讓地與死神爭奪生命保衛戰,23個日日夜夜,死神終於偃旗息鼓敗下陣來,馬奶奶病情好轉,肺部病變逐漸改善,成功撤離ECMO。“她的命是醫護人員一分一秒‘盯’出來的。蒲琳說,每一個危重患者病情的一點點好轉,背後都是團隊所有人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努力。

“電視裡、人們的印象中ICU裡的患者都是靜靜地躺著不動,劉景院主任這次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中,特別提出在患者器官功能得到改善後,充分評估能夠耐受的情況下,要對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鍊。”蒲琳說,這是近幾年重症醫學提倡的一個理念,這樣不僅能改善呼吸功能,有利於呼吸機撤離,也可以使患者改善出院後生存質量早日融入社會。於是脫離了ECMO、生命體徵平穩的馬奶奶走上了康復訓練之路。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早日走出ICU病房”,醫護人員和馬奶奶攜手為這個目標而努力。ICU病房請康復師來會診,為馬奶奶制定了康復訓練計劃,康復師每天都會進入隔離病房為馬奶奶進行康復訓練。“除了康復師給予的被動訓練,我們還給馬奶奶制定了個性化的康復鍛鍊計劃,讓她進行主動訓練”,蒲琳和王宏宇護士長從網上找來康復鍛鍊的視頻,擴胸、抓握、上肢抬舉、下肢屈伸……臥位練習一段時間,馬奶奶的肌肉力量有所增強,於是開始坐位練習了。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剛剛練習坐時,馬奶奶因為長時間臥床,雖然經過了一段時間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頭不能太長時間抬起,只能緊緊抱著她。“抱著她練習,這個勁兒挺難拿的,太使勁兒達不到鍛鍊目的,鬆了她又坐不住。”就這樣,我們看到的這張照片,一個姿勢20分鐘的練習時間,馬奶奶緊緊依偎在蒲琳醫生懷裡。


“老人家的堅強特別讓我們感動”蒲琳說,ICU的患者有堅強的信念特別重要,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對患者的心理關懷,誰走到馬奶奶床旁都會鼓勵她“加油!”“您今天又進步了。”護士經常用輪椅推著她出去曬太陽、看夕陽。還用病房裡的公用手機讓馬奶奶和家人視頻,為她鼓勁兒加油。老年患者,有時候就是一個“老小孩兒”得哄著。有一天,蒲琳和馬奶奶聊天:“您老退休前做什麼工作呀”,馬奶奶戴著呼吸機還不能說話,就在紙上和蒲大夫交流:“原來在單位是黨支部書記”,一聽這話,蒲琳連忙鼓勵她說,難怪您這麼堅強,您這股兒堅強勁兒,我們都得向您學習。馬奶奶聽到“表揚”開心地笑了,鍛鍊的勁頭兒更足了。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目前正嘗試給馬奶奶脫掉呼吸機”,脫離呼吸機是馬奶奶能夠轉入普通病房,進而才能康復出院的第一步。馬奶奶能夠站起來身體又進一步康復後,蒲琳等醫護人員開始攻克下一道關卡。觀察呼吸頻率、血壓,評價能否耐受自主呼吸,最近這段時間,蒲琳每天都在給馬奶奶進行半個小時的脫機實驗,“目前還是有難度,馬奶奶上機時間比較長,肺部炎症還處於逐漸恢復過程中”,雖然幾次實驗都沒有成功,但蒲琳充滿了信心“見到曙光了,就在脫機邊邊兒上徘徊。”


生死一刀間


與蒲琳短短交流20分鐘,上午9點她就要進入隔離病房查房了,再出來最短也要3個小時以後了。N95口罩、防護服、手套、鞋套、護目,一套規範的穿防護用具過程,筆者看了看時間“3分鐘”。“穿時不用想流程,成條件反射了。”從2014年埃博拉發熱篩查人員收治,到去年11月的輸入性肺鼠疫,身穿防護服這種戰時狀態對蒲琳來說可不陌生,ICU裡的患者病情瞬息萬變,穿上防護服隨時衝進去搶救的情景時有發生。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有一天,一位已經進行了氣管插管的患者突然病情惡化,護士連忙呼叫醫生,蒲琳和劉景院主任穿上防護服衝進病房,“當時穿的更快,也就1分鐘吧。”患者人工氣道堵塞,咽部水腫出血,再次進行氣管插管損傷較大,失敗率也高,“馬上準備氣切”這時候對於患者來說立即進行氣管切開是最佳選擇,否則將面臨窒息身亡的風險。


氣切,對於ICU醫生來說是一項基本技能,但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氣切,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驗。開放氣管切開的一瞬間,此時噴濺的體液會攜帶大量含病毒的氣溶膠在空氣中四散傳播,風險不言而喻,而且這樣的困難手術在穿戴厚重的防護用品的情況下,難度無疑會更大。


“我來”,“主任,還是我來吧”,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在新冠肺炎救治中被視為極高危的操作。面對危險,劉景院主任衝在前,蒲琳等高年資醫生也總是搶著上,“不是不信任年輕醫生,還是比較危險的,還是我們上吧。”最後,蒲琳“搶”到任務,為患者成功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刀尖上跳舞,這位柔弱、文靜,說話總是細聲細氣的女醫生在戰場上就是堅強、果敢的戰士。


小女子迸發大能量


從去年11月接診肺鼠疫病人,到作為醫院第一個承擔新冠肺炎救治任務的科室,蒲琳等ICU醫務人員一直連續作戰,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已經在這種高強度的戰時狀態下堅守4個月了。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蒲琳於1月17日至19日赴湖南省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情況進行督導檢查。返京後沒有休息,又迅速投入到北京的抗疫工作中。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誰說女子不如男?2017年,也是這位看似柔弱的“女漢子”,承擔了轉運途中唯一的醫生角色,歷經14小時,北京—三亞—北京將一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陸路、空中轉送到地壇醫院救治。自2007年5月來地壇醫院ICU工作至今,蒲琳十三年如一日,堅守在危重症一線,換回無數在絕望裡掙扎的生命,守護著傳染病人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她,是北京脫離ECMO第一人忘不了的依靠!“雖然經過了鍛鍊,但肌肉力量還是很差,只能緊緊抱著她…”

《依靠》照片中的她溫暖、充滿力量。筆者鏡頭中的她勞累憔悴。致敬,有責任又堅毅的她。致敬,有愛又溫暖的巾幗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