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從科普講起,再談談如何從中尋找臨床研究思路

近期網絡有兩件事讓ECMO這種醫學技術進入了普羅大眾的視野。第一是2018年2月的微信長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作者的岳父從小小的感冒,到感染未知的流感病毒,最後發展到肺炎,即使用上了ECMO這種醫療技術,還是沒逃過陰陽兩隔的結果。

其二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ECMO成功救治了不少重症患者,被稱之為重症患者“最後救命稻草”。那麼什麼是ECMO?我們醫護人員該怎麼從這項技術入手,尋找臨床研究的創新點從而創作自己的文章。不同於網上眾多的視頻課程,這篇文章就ECMO一個細緻的方向,講述方法學和統計學的實踐與應。文章較長,主要講述以下幾個內容

1、ECMO的簡單科普

2、該如何從中尋找臨床研究的思路

3、簡單介紹一篇中文推薦意見和一篇中文的臨床研究,分析其中方法學和統計學思路

4、分析兩篇英文臨床研究的方法學和統計學思路

一、ECMO科普

ECMO全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是體外生命支持(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ECLS)技術的一種,用於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心肺功能,使其得以充分休息,從而為原發病的診治爭取時間。

說到ECMO就不得不提到ICU病房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ICU與其他科室最大的區別就是擁有完善的體外生命支持技術。譬如肺不好了,有呼吸機;心臟不好了,有IABP(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肝不好了,有人工肝;腎不好了,有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但是呼吸機的問題是,正壓通氣壓力高、潮氣量大,會對循環系統產生抑制作用,也會產生相關肺損傷、感染、纖維化等併發症。

而且呼吸機也只是給肺提供更多的氧氣,而不是替代肺工作,如果肺本身就存在嚴重的換氣障礙,那麼呼吸機也是無能為力的。對於IABP,它只佔心臟輸出量的20%左右,當遇到重症患者時便束手無策。尤其是現在的常規循環支持技術缺少對右心的有效支持技術。

那有沒有一種技術像CRRT完全替代腎工作一樣,完全替代肺和心臟呢?這個時候ECMO應運而生了。這項技術1950年代出現,在1990年代在國外廣泛開展,但在國內起步較晚,前期主要應用於心臟病領域,在呼吸衰竭領域的應用則源於2009年新型 H1N1流感在國內的流行和重症病例的集中出現。

ECMO治療分為靜脈-靜脈體外膜氧合(VV-ECMO)和靜脈-動脈體外膜氧合模式(VA-ECMO)。前者提供呼吸支持,後者提供呼吸和循環支持,

本文只重點講ECMO在呼吸衰竭方面的研究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VV ECMO

從靜脈端引血,經膜肺氧合後,從靜脈端回輸,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

常用插管端選擇:

引血管:股靜脈

供血管:頸內靜脈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VA ECMO

從靜脈端引血,經膜肺氧合後,從動脈端回輸,為患者提供循環支持

常用插管端選擇:

引血管:股靜脈

供血管:股動脈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ECMO機器本尊

呼吸衰竭的病人往往都用上了呼吸機和抗生素等治療,他們的肺就像一個得病的運動員,醫生給它不斷地打興奮劑,催促它在跑步機不間斷地跑。它也很想休息一下,可是它不敢啊,它一休息,它的主人就會缺氧而死了。可不要小瞧了休息,休息是對於肺來說非常重要的過程。疾病中的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最重要還是患者的自身修復功能。

故而,ECMO除了肺保護的功能,還可以通過降低通氣頻率、降低潮氣量、降低跨肺壓,甚至降低體溫,使肺休息。不過ECMO也不是萬能,如果患者本身年紀大、基礎疾病重,肺經過一段時間休息也恢復不了,那麼ECMO也只是讓病人一直“苟且”地“活著”而已。

二、如何尋找研究思路

到這裡,ECMO的科普就結束了,我們並非ICU專科醫生,我們不需要了解這個管是怎麼插,這個參數是怎麼調等種種細節。我們更想粗略地瞭解一些各科都會關心的問題:什麼時候才該考慮上ECMO?這種治療的預後怎麼樣?有哪些影響預後的因素?它比起呼吸機的優勢真的很明顯嗎,怎麼量化?它和CRRT或者呼吸機的相互影響是怎麼樣的………這些問題有些已經有大致的解答了,但更多的問題還是有著爭議。

譬如,在應用時機方面,根據 UpToDate 的建議,ECMO 應該在病程早期使用而不是作為補救措施;因此,嚴重急性呼吸衰竭成人患者應在病程早期轉至 ECMO 中心考慮用 ECMO 治療(例如,在發病最初 7 日內)。懸而未決的問題是臨床研究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而對於有答案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豐富其內容。

尋找臨床研究思路常見的途徑有三個:一是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二是多和大牛交流、多聽講座,找到啟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多看指南和文獻。通過指南我們可以看到研究的熱點和有什麼懸而未決的問題。通過文獻,我們可以參考別人是怎麼設計臨床試驗、怎麼蒐集數據、該收集哪些數據,又如何統計分析這些數據,多看多對比,思路慢慢就會有了。

有時候我們是發現問題,把問題進行建模分析;但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套路,從統計分析中倒推發現新的問題。這些是需要通過學習方法學和統計學,多看文獻才能獲得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疾病的診療過程尋找靈感,這條鏈就是病因—診斷—干預或治療—預後。下面就看看指南和文獻,針對關於ECMO的預後,不同的研究是怎麼開展的。

三、中文文獻解讀

先看看一篇概述性的《推薦意見》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這篇《推薦意見》很長,我們只看其中一小部分,文章認為影響患者預後的因素有以下幾個1、疾病潛在可逆性;2、原發病的嚴重程度及進展情況;3、年齡;4、合併症與併發症;5、ECMO前機械通氣時間;6、肥胖;7、社會⁃經濟因素;8、管理經驗與團隊建設;文章還列出了兩個評分系統, PRESERVE評分和RESP評分。

PRESERVE評分中0~2、3~4、5~6及>7分的6個月累積生存概率分別是97%、79%、54%及16%。另外文章也提到一個細節更豐富的RESP評分。

再來看看一篇2013年中華牌的文獻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這是一篇回顧性的病例對照研究,總病例數是25,根據治療28天后的情況,分為15例存活組,10例死亡組。接下來就對比了兩組在患者基本資料、病因、生命體徵、評分、某些檢驗指標、呼吸機通氣參數等,尋找兩組的差異。運用的都是常見的t檢驗和卡方檢驗,連數據建模都沒有,用SPSS很快就可以做到,既往醫咖會的SPSS專題中也有詳細教程(【合集】75篇SPSS統計操作教程,全在這裡!)。總體來說這篇文章套路比較簡單,可以作為入門瞭解。

文章的統計學方法中是這麼描述的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這也是中文期刊中很常見的模板語言,後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英文文獻中的差異。接下來,要用較短的時間熟悉文章的套路,就要看其中的表格和圖。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表1到表6都是剛進入ICU時測的指標,可以看到兩組在年齡和病因上有差異。用文章裡的結論就是:存活組患者年齡明顯低於死亡組(49.8±10.5歲 VS 59.9±11.5 歲), P=0.044,並且存活組患者感染甲型H1Nl比例明顯高於死亡組(χ2=3.896,P=0.048)。其他一些抽血、體徵、評分的指標就沒看到差異。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表7-表9是接受ECMO前後的一些呼吸機的參數及血氣指標,文章的結論是:接受ECMO治療前存活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明顯短於死亡組57.8±8.7 h VS 68.3±13.7 h),P=0.013;從表8和表9就可以看出經過ECMO治療1小時後,存活組中的一些機械通氣指標和血氣指標是比死亡組好的。

總結一下,作為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怎麼處理混雜因素是一個很大的學問,這是和隨機對照很不一樣的地方,然而文章並沒有說一下怎麼處理這些混雜和偏倚的,這可能是病例太少的原因吧。另外,文章對連續型變量都採用了t檢驗,默認都是正態分佈,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不過這也是國內文章的通病。

從這篇文章,我們主要的學習目標是:為了開展我們的臨床研究,要大概知道該收集哪些數據,用什麼方法處理這些數據,文章是怎麼討論這些觀察變量和結局變量的。不然等做完幾十例ECMO,才發現一些關鍵的觀察指標沒有收集,那就很浪費這些珍貴的病例了。

為了開展自己的研究,我們要審問一下自己看完文獻後能不能做到以下幾點

1、能否看出並復現這個研究背後的數據錄入表格格式;

2、是否能有更多的病例進行研究,畢竟25例太少了;

3、能否設置更豐富的或更合理的觀察指標。譬如需不需要考慮抗生素、血管活性藥物的影響;譬如ICU裡的病人每天都抽那麼多血,可不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這些指標;

4、能否設置更豐富的或更合理的結局指標。文章的結局指標是存活和死亡,那能不能設置為某指標改善與不改善呢;

5、方法學上能不能更合理,為什麼研究要採用28天為截點的時間呢?能不能做成隊列研究呢;

6、統計學處理是否能有更豐富、更準確的表達。譬如採用非參數檢驗、重複測量方差分析、cox迴歸、繪製Kaplan-Meier生存曲線等等。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篇英文文獻

四、英文文獻解讀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這篇文章也是剛才提到的PRESERVE評分的出處,影響因子18.967,同樣發表在2013年。它納入了140例經過ECMO治療的ARDS患者,以ICU出院後的6個月為截點,分成了84例存活組和56例死亡組。這個方法學上和中文文獻是類似的,區別是截點時間不同。統計學上,通過對比兩組間的各項指標,建立logistic迴歸模型得出影響預後的8個因素,並重新構建出一個評分系統。最後還用這個評分系統估計不同分數患者的6個月後存活率。

它在統計方法上寫得比剛才那篇詳細多了,我簡單“意譯”一下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1、連續型變量的比較採用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 。為了比較不同性別和年齡中患者的SF-36 得分(文章設定的某種生活質量表),使用配對t檢驗或Wilcoxon檢驗。

注:Mann-Whitney U檢驗和Wilcoxon檢驗都是非參數檢驗,用於比較不符合正態分佈的連續型變量

2、為了檢驗不同變量對出院6個月後的死亡的影響,先進行單因素分析,再建立logistic迴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利用逐步迴歸的方法篩選變量,變量納入模型的臨界值為P≤0.2,退出模型的臨界值為P>0.05。

注:這個在SPSS選項:分析——迴歸——線性——選項中可以找到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3、模型中的變量都經過了共線性的分析

注:這個在SPSS選項:分析——迴歸——線性——統計中可以找到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4、用logistic迴歸後調整混雜後得出8個有意義的變量,將其中的連續型變量轉變為分類變量,重新運行進行logistic迴歸建模,得出一個數據類型都是分類變量的模型,這個就是PRESERVE評分。評分系統中的每個子得分是logistic迴歸模型的β係數除以模型的最小系數,並四捨五入為最接近的整數

注:這個是文章統計分析中最複雜的部分,這也是我們臨床常見的評分系統做出來的方法。

5、通過ROC曲線評價PRESERVE評分系統的評價性能

注:這個在文章中一句話帶過:曲線下的面積為0.89(95%CI 0.83–0.94),圖表在電子補充材料中

6、最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用於評估PRESERVE評分中4個等級患者的6個月生存概率

總體而言,這篇文章的方法比剛才的中文文獻要複雜。細節處理如logistic迴歸建模的細節和共線性問題也有提及,特別是評分系統的構建是其中的難點。

下面我們看看文章中的表和圖,瞭解背後的套路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表1是基線表,描述了兩組病人年齡、性別、基礎疾病這些基本信息,有差異的特徵已經用用紅線標記。和中文文獻表述不同的是,括號裡面的數字是兩個四分位數或者是百分比。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表2是ECMO啟動時,患者的一些諸如機械通氣、血氣、治療方法等一些指標,有差異的特徵已經用用紅線標記。那麼從這兩個表可以看到有兩組間有差異的變量還是不少的。那麼這些有差異的變量是真的有差異,還是僅僅是混雜呢。文章後面做了logistic迴歸模型。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表3是建模後的結果,表4是經過重新處理後的評分結果,可對比《推薦意見》中的表格,最後篩選出8個有意義的變量。那麼表3是怎麼處理變成表4的呢?主要是兩步

①將其中的連續型變量轉變為分類變量;表3中紅線標記的兩個是分類變量(有或無),而其他都是連續型變量,這些變量經過專業和數據分佈上的重新處理後,變成了分類數據。譬如年齡分成了三段,SOFA評分分成了兩段。

②評分系統中的每個子得分是logistic迴歸模型的β係數除以模型的最小系數,並四捨五入為最接近的整數。譬如對於免疫功能受損這個變量,其β係數和OR的關係是 eβ=OR=4.33,得出β(免疫)=1.47,其得分S(免疫)=β(免疫)/β(最小),並取最鄰近的整數。但是文章並沒有詳細說怎麼界定這個β(最小),我們也沒有原始數據,就不好反推算了。這個方法在醫咖會有教程(正苦惱如何構建疾病風險評分工具?別怕,有教程!),大家有興趣可以跟著龔老師的教程一步步學習。如果大家覺得這個方法麻煩,也可以用R裡面的rms包去做列線圖,不同的是,這樣做出來的分值一般都比較大。

那麼不同得分的患者預後有什麼區別呢,作者隨後做了個Kaplan–Meier曲線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根據PRESERVE評分分為四類患者,0~2、3~4、5~6及>7分的6個月累積生存概率分別是97%、79%、54%及16%。至此,這篇英文文獻的大概統計分析套路已經講完,比上篇同年的中文文獻更為豐富。那麼同樣是研究ECMO預後的內容,還能怎麼寫呢?下面再簡單講講另一篇2019年的英文文獻

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ECMO:从科普讲起,再谈谈如何从中寻找临床研究思路

上面兩篇文章都是把焦點放在了存活組和死亡組的差異,是從結局中找影響預後的原因,而這篇文章則是從某一關注的影響因素入(患者是社區獲得性肺炎CAP還是醫院獲得性肺炎HAP),分析不同肺炎組接受ECMO治療後的預後。研究納入了21例CAP組和35例HAP組,最後的結果是兩組ECMO撤機率(47.6% vs 45.7%,p>0.999)和生存出院率(33.3% vs 37.1%,p>0.999)無顯著性差異。30天和90天的死亡率也相似。

文章的分析過程相對簡單:先是對比CAP組和HAP組變量間的差異。正態分佈檢驗用Kolmogorov-Smirno檢驗。連續型變量的對比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分類變量的對比使用卡方檢驗和Fisher精確檢驗。隨後使用多變量logistic迴歸來預測肺炎類型與預後的關係。這個統計分析套路和一般的隨機對照試驗有點類似,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總結

關於ECMO預後的臨床研究文章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對比著去分析,找到靈感和創新點。譬如加上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研究變量或者結局、換個方法學思路、換個分析套路,或許就可以寫一篇新的文章了。對於其他的臨床問題我們也可以參照這個套路。統計學和方法學專家可以幫我們醫生提供專業上的支持,但是思路和創新是必須依靠醫生自己發掘的。

1. 兩組均數的95%CI重疊,t檢驗的P值一定大於0.05嗎?

2. McNemar's檢驗(配對卡方檢驗):多種操作教程,總有一個適合你!

3. 數據不滿足正態分佈,到底能不能用t檢驗?

關注醫咖會,及時獲取最新重磅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