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七廟,這個說法對於我們來說似乎並不陌生,但是如果細究起來能夠詳述一二的人卻又不多,那麼天子七廟究竟有何說法呢?
《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用現在的話翻譯一下就是:天子設立七廟,左邊三個昭廟,右邊三個穆廟,加上正中的太祖廟剛好是七個。
例如:周天子是這樣供奉的:左邊供奉的三位先祖依次是:文王/高祖(即曾祖之父)/祖(即爺爺);右邊供奉的三位先祖依次是:武王/曾祖(即太爺爺)/父,而太祖之廟則供奉的是周朝始祖,即太祖后稷(姬棄)。其中父,祖,曾祖,高祖為四親廟,文王,武王為二祧廟,而太祖后稷則是始祖廟。
古人講究近親遠疏,四世而窮,五世而遷,所以超過四親之外就不在七廟中祭祀,所以當第五位天子薨(後來才稱:駕崩)之後,那麼該天子的高祖則會撤出,由其頂上空餘的位置。而二祧則在歷代先祖中選出功德特出的兩位保留不遷。所以一般來說,四親變動比較頻繁,二祧變動很少,而始祖廟基本不會發生變動。
上述的觀點主要繼承的是東漢鄭玄註解的《禮記·王制》:“太祖廟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后稷也”。他認為七廟應該是由始祖后稷廟和文、武二王因有功德而世世不遷毀的祧廟以及在位天子高祖父以下四親廟組成。這個觀點得到了何休,盧植等人的認可。
而歷史向來是充滿爭議的,另一撥人認為因有功德而稱“祖”“宗”的先祖應歸到祖先廟,不在七廟序列,祖先廟世世不毀。而且“祖”“宗”的廟數量也不定。
魏晉時期的經學大家王肅就十分贊同這個觀點認為,說到這裡我們多瞭解一下王肅,他這個人其實很少人知道,但是他父親司徒王朗卻是人盡皆知,就是那個被諸葛亮活生生罵死的王司徒。他認為以高祖之祖、父為二祧。也就是說,實際上天子祭祀的是六世先祖和始祖。
還有一方的觀點與王肅一方的觀點有些類似,但是略有不同,他們認為,文武二王應該歸到世室,“文、武有功德,親盡不祧,而所立者,世室也,非廟也不毀。”而且世室唯二,不可增加。
關於天子七廟基本上就這三種觀點,不過千年來關於這三方觀點依舊還是各有所鍾,誰也沒說服誰,因為本人才疏學淺關於天子七廟的問題,只能先分析到這裡,我們繼續回到題目,說一下第八個天子該怎麼辦。
《禮記·祭禮》記載: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罈一墠(shan)。
從上面的一段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兩個字之前沒有提到過分別是一罈一墠。那麼什麼是壇?什麼是墠呢?壇,就是用土和石築的高臺,而墠,就是清出的一片空地。
我們上面提到了七廟,那麼當第八位天子薨了之後,他的六世祖就要從廟中移出到壇上享受祭祀,而他則可以進入到七廟中。而壇上如果位置放滿了之後,那麼就要將壇上最遠的先祖給移到墠上,享受祭祀。所以不用擔心第八位天子應該放在那裡。
最後給大家留下一個問題,天子七廟是從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九廟的呢?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選擇瞭解一下。文中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閱讀更多 歷史背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