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案例,解鎖“共享員工”新模式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經濟已經融入很多人的生活。今年受疫情影響,一些企業為解決用工問題,提出了“共享員工”的概念,引發了很多行業的關注。


員工如何共享?今天,我們就跟隨研究者瞭解一下“共享員工”常見的三種模式


最先提出 “共享員工”的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盒馬鮮生超市。隨即,這種“共享、共擔、共創、共贏”的理念快速走向很多行業,初步實現了“想上班的有班上,想招人的能招到人”。


其實,這種由企業發起,企業、個人參與的用工模式並不陌生,市場上一直存在的兼職本質上就是員工“共享”,只不過,“共享員工”的說法更傾向於從企業角度來看待人力資源的運用。根據業務模型、參與主體和用工方式,研究者將“共享員工”模式大致歸納為三類:


企業間合作模式


主要是指用人單位之間通過建立合作模式,共同與員工之間形成三方權利義務的法律關係。


代表企業: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盒馬鮮生與包括西貝、沃爾瑪、蘇寧、聯想等32家企業達成協議,從這些企業“借兵”1800餘人到崗工作。


這種模式既分攤了用人單位用工成本,又滿足了用工單位階段性或臨時性的業務增長需求,還確保了勞動者個人的工資福利性收入等,實現了特殊時期互惠共贏、一舉多得的目的。


同一集團旗下企業的員工共享模式


主要指在同一集團下的各子公司之間,通過暫時借用員工,緩解臨時性用工缺口問題。


代表企業:浙江橫店集團。橫店集團擁有6家上市公司以及橫店影視城。受疫情影響,橫店影視城景區暫停營業,而其他幾家公司存在臨時性用工缺口,為平衡各子公司之間人員問題,橫店集團推動其下屬兩家企業主動與橫店影視城對接,暫時借用員工,保障復工生產。


這種模式常見於企業集團間人員交流,是基於該類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隸屬或關聯關係,臨時借用其他單位工作人員而不改變其大的隸屬關係,所可能涉及到的問題最少。


直接“招聘”的臨時用工模式


主要指通過定向“招聘”,使得有勞動合同關係存在的員工臨時性加入企業,從事生產經營。從員工角度,體現為兼職。這種模式下,勞動關係的存在可以是以時間為單位存在,也可以是以項目為單位。


代表企業:海信視像。海信視像邀請餐飲、酒店、大型商超等臨時未復工的員工以短期工的方式加盟公司,參與企業復工復產。此外,樸樸超市、生鮮傳奇、京東7FRESH、美團買菜相繼發出“共享員工”計劃,邀請其他企業員工“打短工”。在快遞行業,一些快遞員配送多個快遞公司包裹的情形也比較常見。


這種“臨時用工模式”的特殊性,就在於用工單位直接定向“招聘”有相關知識、技能的人員或者其他企業員工,形成雙方之間的用工關係。這種模式下,有的員工是在沒有脫離原有勞動合同關係的情況下“打短工”,有的員工則是同時與多家企業存在多重勞動關係。


研究者認為,“共享員工”的提出雖然是特殊時期下企業間協作的產物,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一定時期內企業人員短缺的問題,提高人崗匹配率,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隨著社會協同程度的提升,以及相關保障機制的不斷完善,“共享員工”模式有可能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的新型勞動關係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