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案例,解锁“共享员工”新模式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已经融入很多人的生活。今年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为解决用工问题,提出了“共享员工”的概念,引发了很多行业的关注。


员工如何共享?今天,我们就跟随研究者了解一下“共享员工”常见的三种模式


最先提出 “共享员工”的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超市。随即,这种“共享、共担、共创、共赢”的理念快速走向很多行业,初步实现了“想上班的有班上,想招人的能招到人”。


其实,这种由企业发起,企业、个人参与的用工模式并不陌生,市场上一直存在的兼职本质上就是员工“共享”,只不过,“共享员工”的说法更倾向于从企业角度来看待人力资源的运用。根据业务模型、参与主体和用工方式,研究者将“共享员工”模式大致归纳为三类:


企业间合作模式


主要是指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建立合作模式,共同与员工之间形成三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


代表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盒马鲜生与包括西贝、沃尔玛、苏宁、联想等32家企业达成协议,从这些企业“借兵”1800余人到岗工作。


这种模式既分摊了用人单位用工成本,又满足了用工单位阶段性或临时性的业务增长需求,还确保了劳动者个人的工资福利性收入等,实现了特殊时期互惠共赢、一举多得的目的。


同一集团旗下企业的员工共享模式


主要指在同一集团下的各子公司之间,通过暂时借用员工,缓解临时性用工缺口问题。


代表企业:浙江横店集团。横店集团拥有6家上市公司以及横店影视城。受疫情影响,横店影视城景区暂停营业,而其他几家公司存在临时性用工缺口,为平衡各子公司之间人员问题,横店集团推动其下属两家企业主动与横店影视城对接,暂时借用员工,保障复工生产。


这种模式常见于企业集团间人员交流,是基于该类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隶属或关联关系,临时借用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而不改变其大的隶属关系,所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最少。


直接“招聘”的临时用工模式


主要指通过定向“招聘”,使得有劳动合同关系存在的员工临时性加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从员工角度,体现为兼职。这种模式下,劳动关系的存在可以是以时间为单位存在,也可以是以项目为单位。


代表企业:海信视像。海信视像邀请餐饮、酒店、大型商超等临时未复工的员工以短期工的方式加盟公司,参与企业复工复产。此外,朴朴超市、生鲜传奇、京东7FRESH、美团买菜相继发出“共享员工”计划,邀请其他企业员工“打短工”。在快递行业,一些快递员配送多个快递公司包裹的情形也比较常见。


这种“临时用工模式”的特殊性,就在于用工单位直接定向“招聘”有相关知识、技能的人员或者其他企业员工,形成双方之间的用工关系。这种模式下,有的员工是在没有脱离原有劳动合同关系的情况下“打短工”,有的员工则是同时与多家企业存在多重劳动关系。


研究者认为,“共享员工”的提出虽然是特殊时期下企业间协作的产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一定时期内企业人员短缺的问题,提高人岗匹配率,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随着社会协同程度的提升,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共享员工”模式有可能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新型劳动关系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