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秦武王“舉鼎而亡”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名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武王即位。

趣談秦武王“舉鼎而亡”

秦武王天生有神力,從小就喜歡與勇士們做有關力氣方面的遊戲。烏獲、任鄙二將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因為作戰英勇而倍受寵愛,秦武王即位後,對二人更是寵愛有加。

齊國有個名叫孟賁的人,憑藉力大的緣故而聞名於鄉里。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間的勇士,認為自己終於有用武之地了,於是就前往秦國投奔秦武王。秦武王經過測試,知道他也是個名不虛傳的人物,於是也拜為大官,與烏獲、任鄙一起受寵。


公元前307年,秦軍佔領宜陽,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禦,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武王逐個審視,看到雍州鼎時,對眾臣說:“這鼎有人舉過嗎?”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人見過舉鼎,這鼎重達千鈞,誰能舉得起呀!”武王問任鄙、孟賁二將:“兩個人,能舉起嗎?”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勝,婉言辭謝:“臣只能舉百鈞之物。這鼎重千鈞,臣不能勝任。”孟賁伸出兩臂走到鼎前,說:“讓臣試舉,若舉不起來,不要怪罪。”說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賁感到一陣暈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沒有倒在地上。武王看了發笑:“你能把鼎舉高地面,寡人還不如你嗎?”任鄙勸道:“大王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

趣談秦武王“舉鼎而亡”

武王固執不聽,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武王苦苦勸阻,武王生氣地說:“你不能舉,還不願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賁只能舉起地面,我舉起後應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低”。於是,深吸一口氣,使出全身力氣,喝聲:“起!”。

趣談秦武王“舉鼎而亡”

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鮮血流了一灘。等到太醫趕來,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語;“心願已了,雖死無恨。”入夜,武王氣絕而薨。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裡疾護棺回咸陽,立武王異母弟嬴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安葬之後,樗裡疾追究責任,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獎勵任鄙勸諫之能,升為漢中太守;同時諫議秦昭襄王,追究甘茂慫恿武王入周觀鼎之罪。甘茂聽到風聲,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國,至死不敢還秦。

秦武王舉鼎而亡,看似意外,實則必然。其原因有三:

其一,性格決定命運,秦武王個人擅武,性格又比較任性一點兒,重武而輕文,武士多魯莽之徒,喜好比試,逞一時之氣。對於舉鼎,壓根就頭腦一熱,沒有遠慮。而文臣,本就不受待見,又豈會多管閒事誤了慼慼性命。武王性格更是偏於魯莽,因此,很多有識之士是不敢說,也不想說。

其二,舉鼎乃秦武王平生最大心願,到嘴的肥肉,早已垂涎三尺,又向來對自己氣力過於自信 ,根本聽不進老臣們的建議,又或者隨他去的,皆是一些愛好比武的力士和一些在秦武王面前插不上話的大臣們,武士們則在興頭上,熱衷於對自己大王的威武,臣子們的建議無效,在如此場面下怕建議不成反而丟了小命就得不償失了。

其三,這位武王剛上臺就趕跑了張儀,權臣們得時刻提心吊膽自己的後路。而這位君主的性格又喜怒無常,不好控制,最要命的是這位君王魯莽沒有能力也就罷了,可是在平了蜀亂,拔宜陽,置三川后,誰知道下一步是不是來整治位高權重的自己。長久之計,還是要找一位能夠識才聽得進話的穩重君主來當家更為穩妥。

於是,欲將其毀滅,必先使其膨脹。而這個渾小子君主本就裡夠膨脹了,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走向“自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