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導語: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個時期有很多學派在傳授自己的思想,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四大學派最為鼎盛。造成百家爭鳴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國為了兼併土地,爆發了大量的戰爭,各國執政者不斷尋求人才(士),養士之風盛行,使士成為了人們的選擇就業對象,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而這一個活動也促進了私學的發展,孔子是打破官府辦學的教育家,他推行的私學,對於其他學派影響重大,尤其他的有教無類,最終是成就了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而後其他學派也逐步的發展,私學最厲害的也要數法家,儒家,道家,墨家這四大學派。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百家爭鳴人物圖片


儒傢俬學發展:

孔子是世界上公認的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在當時的時代社會矛盾的反應,從社會的變革態度來看,它屬於奴隸主階級的改良派,在政治上偏於保守,但是在教育方面卻努力的革新,改變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成為了百家爭鳴的先驅。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孔子講學

他在教學方面,以六藝為教學內容,目的是要培養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通過不斷的學習,最終是達到了“仁”這一個境界。對於不同的教學對象,他採用不同的手段,因材施教。由於學生的情況頗為複雜,他的弟子有可能是少年,也有可能是成年人,甚至還有不同的階級,平民商人,貴族都是有可能的。在《論語》中記載許多學生提出了什麼是“仁”這一概念,孔子根據不同的情況,是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人之患在於慾望太多,欲多則無剛,因而“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論語》裡面還講了一個故事,當子路問孔子: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裡有父兄怎麼能自作主張去做呢?但是冉求也這樣,孔子卻回答:當然應該立即去做。公西華對此很不理解,孔子卻說:冉求遇事萎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去做。子路遇事輕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謹慎,孔子根據他們不同特點進行了不斷的說教,為的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進行因材施教。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孔子游學


在孔子50歲的時候,他獲得了從政的機會,魯定公任命他為中都宰,頗有政績,但是因為與執政者季桓子政見不一,最終是氣憤離開出走,開始周遊列國。追隨他的弟子有數十人,他一面進行政治遊說活動,想尋求君主的重用,一面進行教育活動,先後經過魏宋鄭蔡楚等國,遊行了14年,遭遇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但是他卻依然在不斷的教育學生,以自己的誨人不倦精神,繼續招生,講學弟子先後有了3000多人,其中有突出才幹的有70多人。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在當時的落後環境之中,能夠培養這麼多人才,孔子的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


孔子在他晚年的時候,完成了《詩》《書》《禮》《易》等編纂工作,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貢獻,但是他卻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他的事情用筆記錄下來,而他的弟子們對於他的思想和學說各有記錄,最後是混編成一本書,名為《論語》,也是我們現在瞭解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書籍。而後孔子的思想又繼續的發展,其中是分為了兩大學派,一個是孟子一派,另一個是荀況一派。

接下來說一下孟子,他和孔子一起被稱為孔孟,他是孔子學派的繼承人,一生都在崇拜孔子學習孔子,他的經歷也和孔子是相似的,他是一名著名的遊學教育家。率領弟子游歷了宋梁魏齊等國,也曾在當時最著名的稷下學宮講過學,弟子雖然沒有孔子3000之多,但是也有數百人曾經顯赫一時,讓各國的君主都非常的看中他,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主要是他的思想是君輕民貴,反對戰爭,實行仁政,最後到了晚年和孔子一樣專心於講學著述,在他思想之中,“性善論”是他最主要的觀點,他的其他思想還包括對人的主觀作用的提倡,對於後世民族氣節,民族精神以及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啟蒙作用,在他死後,他的弟子把他的思想編到了《孟子》這一本書裡面。而另一派孔子繼承人的荀況對於孟子是這樣說“子思唱之,孟柯和之。”,說明孟子是孔子這一派傳承關係較為直接的。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孟子講學


而另一派的荀況也是非常的厲害。他在觀念上是和孟子相反,他提倡著性惡論,他的學生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大成者。儒家在他的發展下,更像是在改革。在儒家經典的傳授方面情況的作用,是超過孟子的,並且孔子整理的六藝,最主要是由荀況來傳授。在當時的戰國春秋,最著名的就是稷下學宮,他就在裡面三次當上了祭酒,也就是當時的學術裡最有德高望重的先生,並且被稷下學宮所在的齊國的君主授予列大夫頭銜,乃諸子百家之大成者。像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學說的人,可是也曾聽過荀況的講學,並且成為荀況的弟子。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荀況講學

雖然荀況自稱儒家學派的傳人,可是卻沒有進入到孔廟,但是他的王霸統一思想(武力統一),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著實際的影響,並且他最先看到有利統一中國的是西方的秦,也可以說是一名先見者,他的弟子韓非子是法家的大成者,也最主要是繼承了他的思想主張武力統一。荀況晚年因為沒有得到重用,就學孔子孟子一樣開始著書授徒,並且寫下了《荀子》一書。可惜的是後來韓非和李斯最後與他分道揚鑣,只因他主張的是法家和儒家結合,通過德與力的結合,實行王與霸的統一,不為世人所理解。後來他的弟子李斯和韓非子運用法家學說幫助了秦始皇,統一了當時的戰國。

法傢俬學發展:

早期的法家並不是以李斯韓非子為開創者,最早的是以吳起商鞅李悝等人為代表。而法家學說說起來的話,也是最早的儒家進行演化出來的,在孔子死後他有一個弟子叫做子夏,來到了魏國,在河西進行講學,有弟子數百,這個就是著名的西河學派,在這一群弟子之中就有李悝,吳起等人,他們是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魏國就是法家的發源地,他們這一群受到儒家思想薰陶的法家人才,見識到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沒有得到重用,所以就進行了轉換方向,通過法家的改革使魏國變得強大,他們也因勢而起。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李悝和《法經》


在魏國的改革之中,代表人物是李悝,他著有中國第1部刑法法典《法經》,作為法家先鋒,但是他的表現卻體現出了濃厚的儒家學說,他的學派在歷史上也常常搞混。在重視教育方面與儒家有較多的一致,在經濟方面主張盡力的去教,重視農業的發展。而後面到了真正是使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真正對立的,還是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家商鞅,因為在魏國也受到儒家學說的薰陶,可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他帶著他的老師李悝的書到秦國的時候,恰巧碰到秦孝公,求賢若渴,於是利用法家的思想進行宣傳,最終是使他得到重用並且進行了改革,使秦國擁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商鞅變法


而到了後面,商鞅被車裂之後,又有兩個法家的厲害人物來到了這裡一個是韓非,一個是李斯,韓非通過著書,使法家的學說變得系統化,而李斯則輔助秦王嬴政統一天下。

而他們並不喜歡私學,商鞅就提出了“賤遊學之人”,認為私家學派的存在就擾亂了法治,下令立刻廢除私學,必須毫不妥協的推行法律,可是進行了這麼多年,最後是真正被禁的是在秦朝。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又稱韓非子


而在教育方面的主張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主張法制教育。這種方法雖然是使秦國強大起來了,但是對於人的思想發展不僅是摧毀了教育的本身,而且否定了人的價值,破壞了人類文明的財產,後面的秦始皇坑儒,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墨傢俬學發展:

和法家學派相反的就是墨家學派,法家主張的是武力統一,而墨家學派卻講究著“兼愛非攻”,雖然和儒家學派有很大的相似,但墨家的開拓者,墨子卻是第1個批判儒家的思想家,特別討厭儒家重禮的繁文辱節,但其實墨子最早是學孔子的 ,這個在《淮南子》裡面記載了“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是後面卻轉而批判儒家。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墨子畫像


墨家學說曾經興盛一時,但是墨子卻一生不對外宣傳和講學,只是上說下教,逢人便傳自己的兼愛主張,吸引了眾多弟子來投靠他,一旦墨家還有什麼行動,便能夠著急趕到,就像魯班曾經為楚國造雲梯,墨子立即組織300弟子跑到宋國的前線,這些弟子都立刻為墨子赴湯蹈火,而墨子卻說服了楚王,避免了一次戰爭。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墨子對抗公孫班(魯班)


墨家在教育內容最多的是對於一些技術的傳授,他的科學技術已經是比當時的魯班還要強,在魯班造雲梯這一個故事之中,他就打敗了魯班,在墨家的著作《墨經》記載了製造雲梯的技術,還有其他生產器械等,墨家的子弟大多都是小生產者的代表。同時呢,墨家更像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後世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墨家形象的啟發,他們留下的平等博愛精神是人類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卻又像是一種不易實現的空想。

道傢俬學發展:

道家學派的最早的創始人就是老子,可是老子主張實行無為而治,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共同性就是在於有為,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道家則與他們完全不同。老子可能是最早的私人講學者,但是他並沒有太多弟子,也並不是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成為了最早的私學的辦理者。老子的思想最主要是“道”通過一系列的辯證法瞭解事物和宇宙的發展規律,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在老子退隱之後,他並沒有什麼繼承人,他留下的《老子》這一本書,是在他騎牛西出函谷關時,被人留下來強迫寫出來的。這本書成為了道家的思想代表名著,後面道家學派的早期傳人關尹,楊朱等人進行了傳播,但是他們卻違背了老子的精神,在其心中主張入世。然後莊周繼承了道家的思想,可以說是真正的道家的嫡系,對於他們違背了道家的思想是非常氣憤的。莊周這一派始終是甘於寂寞,不過於講學發展,主張自然主義。

春秋戰國:四大私學齊肩並立

老子雕塑


一些活動在稷下學宮的道家學者,卻抬出了黃帝來發明老子之術,被稱為黃老學說,這個也是進行了改革,發展了老子思想中對社會成敗得失的研究,和莊周這一派是完全不同的。莊周這一派,最後是沒落下來,到了魏晉時期有了一些信奉,就再也沒有其他消息。而另一派在西漢末年,由於講授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符合西漢初期的概念,最終是得到了重用。

總結: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中,廣大的學者思想束縛很少,在思想學術方面,通過傳授自己的思想,教育自己的弟子,造成了各家各派競爭和爭鳴。而為了各顯示其學說之所長,著書論辯,尋找賢君,於是諸子聞起,學派紛紛擾擾,百家爭鳴的局面,造成了戰國時期文化的鼎盛。

從某一個方面上來看的話,教育問題都是這些學派的中心問題,他們都擁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通過認識和闡釋是自己對社會的理論實踐,意識到了教育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百家爭鳴也可以說是一場教育思想的爭論,教育理論的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