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期仰視中華文化的美

說起春秋戰國的故事,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春秋五霸”和戰國時代的金戈鐵馬,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動盪或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都會出現很多流芳百世的名人和故事,我們在津津樂道這些蕩氣迴腸的歷史場景時,不由得被祖先的文化和風骨折服。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之所以如此的繁榮,並不是帝王將相的抱負,也不是社會的極度不安定,而是中華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次進行了大爆發,我們熟悉的“諸子百家”也在那個時期應運而生,道家老子的《道德經》、儒家孔子的《論語》、法家韓非子的《韓非子》、兵家孫武的《孫子兵法》、墨家墨子的《墨子》、縱橫家鬼谷子的《鬼谷子》、楚辭創立者屈原的《離騷》等文學著作正是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象徵,直到今天,這些優秀的文化經典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在讚歎這些優秀文化的同時,不禁在問:“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可以造就出如此豐富的文化財產?”很多人會說:“一個文人的不幸就是文壇的大幸!”當然一個時代的動盪的確可以豐富個人的閱歷,但這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關鍵原因。我們都知道“春秋無義戰”,那個時期各個國家的君主都想著去吞併他國、一統天下,想要攻城略地和治國安邦就需要人才。當時的人才流動很像我們現在的市場經濟,各國為了實現自己宏偉的理想,都在拼命的發掘人才,也很重視人才,要知道在當時士大夫的地位是很高的,士農工商嘛,只是現在位置發生了一些變化,變成了商士工農。秦國在春秋戰國早期一直是很弱的,經常被他國欺負,自從秦孝公嬴渠梁發佈了“求賢令”,一大批士子來到秦國,才使秦國自此走向強大的道路。這裡面就有改變秦國命運的商鞅,商鞅來到秦國之後和秦君一拍即合,進行變法,從此秦國由弱變強,加上後期張儀、范雎的不懈努力,才為秦國實現中華統一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由此看來實現文化繁榮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制度,以及整個社會對文化的崇尚和人才的尊重。

很多崇尚西方文化的人,都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燦爛文化推崇備至,當然歐洲的文藝復興的確造就了很多名人,他們也為世界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歷史會有他們的位置,也會記錄他們的豐功偉績。不過中國有一個時期,一點都不亞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它就是唐宋時期。

一提起唐宋時期,我們自然而然的會想起唐詩宋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是我們從小都熟悉的中華文化。說起唐詩,我們不禁會想到“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赫赫有名的詩人,還會想到唐詩的形式有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分絕句和律詩,更會想到唐詩的流派有浪漫詩派、現實詩派、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等;說起宋詞,我們不禁會想到豪放派的詞人蘇軾、陸游、辛棄疾等,還會想到婉約派的詞人李清照、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等,宋詞不僅文辭優雅,還能進行合樂歌唱,它可以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唐宋時期的文化繁榮不止體現在唐詩宋詞上,它還有我們熟悉的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體散文,這裡面的代表作就有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黔之驢》、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也有我們讚歎的人物、山水、花鳥畫,這裡面的代表作就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趙佶的《芙蓉錦雞圖》等。

唐宋時期的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我們在讚歎這些經典的傳世之作的同時,也應該被他們那種憂國憂民、積極向上、熱情奔放的家國情懷所折服。

毛主席的著名詞作《沁園春·雪》曾對秦漢和唐宋時期的優秀帝王進行了概括性的評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當然這只是毛主席對當時執政者文治武功的評價,他並沒有否定那個時期的文化,也不會影響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期中華文化的繁榮成果。我們在讚歎和繼承這些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也應該使之發揚光大,並從中領略它的美和博大精深,因為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還是世界文化的優秀遺產,讓我們一起守護好中華文化,傳播好中華文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