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鮮為人知的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有何影響(上)

周朝,那是禮樂制度較為完善的一個時期,歷來有“烈商禮周”的說法,在此基礎上春秋戰國在中國歷史上,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諸子百家:

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名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百家爭鳴。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受此影響,那個時候的人精神世界是很豐富的,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崇高的追求。而被譽為“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的正是這樣的人。

春秋三傑:介子推、伍子胥、管仲

春秋戰國:鮮為人知的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有何影響(上)

介子推—忠於主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國人,又叫介之推,因其受後人尊敬被尊為介子,查閱諸多文獻,對介子推的出身和如何入仕的記載不是特別多,開始被人們熟知是在晉國內亂,重耳(晉文公)外逃19年期間,而介子推正是追隨者之一,逃亡期間與重耳風餐露宿,克服了諸多的艱難險阻,在他們的努力下,最終使重耳重回晉國,做上了晉文公,更是有在逃亡之時的"割股奉君",回到晉國後的“辭官不言祿”與“抱樹而死”等諸多壯舉,他這種忠君赴義、不為功名利祿的氣節,深受後世懷念。後人不僅造了個"寒食節"來紀念他,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他,介子推的行為是他忠於重耳的自然表露。

春秋戰國:鮮為人知的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有何影響(上)

割股充飢:隨重耳出亡時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沒有了吃的,重耳餓的奄奄一息,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救了重耳一命,使重耳大受感動

辭官不言祿:逃亡十九年後,重耳重回晉國當上了國君,當然要論功行賞,而介子推沒有像壺叔那樣主動請賞。他認為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自己忠君那是發自內心的行為,沒必要得到獎賞, 並且以接受獎賞為恥辱,對狐偃、壺叔等人追逐榮華富貴的行為鄙夷。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抱樹而死:介子推不肯受賞,隱入綿山後,由於山深林密,而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還留有血詩一首:"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春秋戰國:鮮為人知的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有何影響(上)

伍子胥—愛於君

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伍子胥原本是楚國人,後面因為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於是遷怒於太傅伍奢,將伍子胥父兄殺害,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在吳國時任用專諸刺殺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而後輔佐吳王闔閭(即是公子光)重振內外經濟。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整頓軍事,一時間使得吳國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而伍子胥也始終沒有忘記對楚的仇恨,後面終於得以破楚,

而懷著強烈的復仇願望的伍子胥到楚國後,聽說楚平王已死,就把楚平王的墳墓撬開,用鋼鞭鞭屍三百發洩。闔閭死前並託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後繼事吳王夫差,不過在吳越爭霸之時,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而伍子胥視死如歸,並且在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而僅僅十年,越國就滅了吳國。應驗了伍子胥說過的話。而莊子對其評價為:“伍員、萇弘知事君盡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禍。”

春秋戰國:鮮為人知的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有何影響(上)

管仲—忠君愛國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被稱為管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等等。被道教列奉為 "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管子》一書,其內有講霸政法術的《牧民》、《形勢》篇章,論經濟生產的《侈靡》、《治國》篇章,論兵法的《七法》、《兵法》等篇章。可以說正是由於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經濟發展,軍事力量進步,才使得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他的治國思想,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比如:“法治” “順民心為本”等等。而著名的大賢孔子曾稱讚管仲為:“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也就是讚美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的變革時期。正是人們的精神世界豐富的時期,所以也才有了百家爭鳴的出現,也才有了這麼多流傳千年的偉人。

好了,下篇咱們接著聊“戰國三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