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鲜为人知的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都有谁?有何影响(上)

周朝,那是礼乐制度较为完善的一个时期,历来有“烈商礼周”的说法,在此基础上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诸子百家:

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名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百家争鸣。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受此影响,那个时候的人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崇高的追求。而被誉为“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的正是这样的人。

春秋三杰:介子推、伍子胥、管仲

春秋战国:鲜为人知的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都有谁?有何影响(上)

介子推—忠于主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国人,又叫介之推,因其受后人尊敬被尊为介子,查阅诸多文献,对介子推的出身和如何入仕的记载不是特别多,开始被人们熟知是在晋国内乱,重耳(晋文公)外逃19年期间,而介子推正是追随者之一,逃亡期间与重耳风餐露宿,克服了诸多的艰难险阻,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使重耳重回晋国,做上了晋文公,更是有在逃亡之时的"割股奉君",回到晋国后的“辞官不言禄”与“抱树而死”等诸多壮举,他这种忠君赴义、不为功名利禄的气节,深受后世怀念。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介子推的行为是他忠于重耳的自然表露。

春秋战国:鲜为人知的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都有谁?有何影响(上)

割股充饥:随重耳出亡时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没有了吃的,重耳饿的奄奄一息,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救了重耳一命,使重耳大受感动

辞官不言禄:逃亡十九年后,重耳重回晋国当上了国君,当然要论功行赏,而介子推没有像壶叔那样主动请赏。他认为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自己忠君那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没必要得到奖赏, 并且以接受奖赏为耻辱,对狐偃、壶叔等人追逐荣华富贵的行为鄙夷。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介子推不肯受赏,隐入绵山后,由于山深林密,而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还留有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春秋战国:鲜为人知的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都有谁?有何影响(上)

伍子胥—爱于君

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后面因为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傅伍奢,将伍子胥父兄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在吴国时任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而后辅佐吴王阖闾(即是公子光)重振内外经济。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整顿军事,一时间使得吴国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而伍子胥也始终没有忘记对楚的仇恨,后面终于得以破楚,

而怀着强烈的复仇愿望的伍子胥到楚国后,听说楚平王已死,就把楚平王的坟墓撬开,用钢鞭鞭尸三百发泄。阖闾死前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后继事吴王夫差,不过在吴越争霸之时,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而伍子胥视死如归,并且在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而仅仅十年,越国就灭了吴国。应验了伍子胥说过的话。而庄子对其评价为:“伍员、苌弘知事君尽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祸。”

春秋战国:鲜为人知的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都有谁?有何影响(上)

管仲—忠君爱国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管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等等。被道教列奉为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管子》一书,其内有讲霸政法术的《牧民》、《形势》篇章,论经济生产的《侈靡》、《治国》篇章,论兵法的《七法》、《兵法》等篇章。可以说正是由于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经济发展,军事力量进步,才使得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他的治国思想,也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法治” “顺民心为本”等等。而著名的大贤孔子曾称赞管仲为:“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也就是赞美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的变革时期。正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的时期,所以也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出现,也才有了这么多流传千年的伟人。

好了,下篇咱们接着聊“战国三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