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春秋戰國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共經歷了五個半世紀。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春秋時十二個諸侯國、戰國時七個大國,許多國家都鑄過錢。因為那時是社會經濟、商品貿易迅速發展的時代,貨幣需要量增多,各國之間的交往,到處都要使用貨幣。各國各行其是,鑄錢的形制也就五花八門。形成具有明顯特點的有四個基本系統。

1

布幣系統

錢幣所以叫“布”,來源於農具。布幣是從像鏟一樣的農具(錢、鎛)演變而來的。因此最早的布幣,也叫大鏟布。它有銎、似可安柄,粗重,頗類原始農具。以後發展到輕小的空首布。這種布有平肩弧足、尖肩尖足和斜肩等區別,並有干支、數字、地名等記載。戰國時又發展為平首布,已無銎,布首扁平。雖尚未脫離農具形狀,但也只是一種象徵性質。有的鑄上貨幣單位,如“釿”、“孚”等。戰國時期還出現有圓首、圓肩、圓足的布幣和帶有三個小孔的“三孔布”。也有鑄地名和記重的,如“十二銖”字樣等。布幣種類很多,鑄地複雜,型體大小懸殊、形狀差異很大。布幣流行於黃河中游三晉和兩週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是我國古代農業發達的地區。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2

刀幣系統

刀幣產生和流通於漁獵地區,如齊、燕、趙等國。它是從一種生產工具銅刀——“削”演變而來。齊刀有齊法化刀、即墨刀、安陽刀等,刀身大而厚重,多流通於山東各地。尖首刀為燕國所鑄,刀身薄小、細長,刀背只記於支和數字。明刀(也稱“燕刀”)面背都有文字,有圓折刀和磐折刀(刀身弧度呈方折)之分。刀面上的“明”字有三、四種極不相同的寫法。明刀的“明”字,有釋為“匽”字的。在齊國境內也鑄過明刀,即所謂“齊明刀”,多發現于山東博山,又稱博山刀。此外,還有直刀、圓首刀,是當時趙國的鑄幣,流行於邯鄲的廣大地區。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3

楚幣系統

楚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它的貨幣自成系統。除用郢愛(金幣)外,主要用銅質仿貝。這種仿貝稱為蟻鼻錢,有不同的文字鑄在上面,一到三字不等。有的文字至今解釋紛紜,也無定論。因為銅仿貝文字的形狀奇特,也稱為鬼臉錢。戰國時,這種蟻鼻錢隨著楚國領域不斷擴大,流行地區也相對擴大。曾擴及到中原的陳、宋、蔡、魯等地。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蟻鼻錢

4

圓錢系統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它的形狀是從生產工具紡輪發展而來的。貨幣發展到圓錢,是在戰國後期。這是貨幣形制的一大進步。它輕小、便於攜帶。體為圓形,它的孔,先圓後方;先無郭,後有郭。圓錢突破了原來各國各種的貨幣形制。戰國後期,齊、燕和中原各國都鑄有圓錢,如齊國有賹化國錢,燕國有明圓錢,兩週、三晉地區有垣、共、藺、離石等圓錢。秦國還有秦圓錢,不記地名,以“朱”、“兩”記重。圓錢的出現,使貨幣形制逐漸趨向統一。是符合商品交換關係日益發展需要的。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大尖首刀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下的四大貨幣體系!


總之,進入戰國中期以後,各國的經濟聯繫日益頻繁,促使貨幣經濟長足發展,各種形制貨幣的流通界限都在擴大,貨幣形制也在變化。貨幣形制趨向於使用簡便的圓錢。秦始皇在削平六國之後,在這種貨幣形制趨向的基礎上,以秦“半兩”——這種方孔圓錢,第一次實現了我國幣制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