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弟子規》課


一堂《弟子規》課


我們都叫他王老師,前幾天他說會來長沙授課,我則回應道,到時帶他遊長沙。

初識王老師,是在2017年年底,在瀋陽參加一堂《弟子規》的公益課,現場大約百來號人,以本地人居多。我們坐定聽主持人的長串介紹,隨即起身歡迎講者,只見一位頭髮稀疏,西裝革履的男子,從左後方步履從容地踏上舞臺。劈頭第一件事便讓我們對屏幕上的孔子像鞠三個躬。會場學員皆凝神屏息,表情肅穆,如此,方顯得對至聖先師的尊敬。

他極為推崇《弟子規》,稱其為良心之作,浸染了經典(《論語》)的氣息。。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他舉種種“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例子,論證《弟子規》的當下意義。講著講著,他便岔開話題,嫁接到了《論語》。

“聞過則喜”、“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出門如見大賓”等聖賢之言迴盪在會場內外。

經典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所以,他引外國專家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找到心靈的家園,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尋找人生智慧。"

孔子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志業,周遊於列國之間,累累如喪家之犬,仍然不改其志。他儼然是孔子的門徒,在講臺上,口乾舌燥,想讓座下學員都得到禮樂的薰陶。

他又從“禮”談到人性。“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不加以勸導,則流於汙濁。”

在遼寧撫順傳統文化學校學習期間,校長讓他擦洗糞坑,因為缺少工具,他便猶豫不從。校長懇切地說:“它髒,你的心比它還髒。”如禪宗的當頭棒喝。他立下決心,養心修德。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提倡仁、提倡恕,一以貫之。他意識到,生命不是自己擁有,必也使別人同樣享受生命的樂趣。於是,他義無反顧的投身到《弟子規》等古典文學的教習當中。

在我們孤獨、茫然,不知何所之、何所往的時候,他給我們開出了一劑藥方:誦讀、力行《弟子規》,讓人生因經典而重建。他刻意在“經典”二字停頓了一下。使人想起起文天祥的《正氣歌》: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哲人遠去,但哲人留下的作品是可以讓這個世界重煥新姿的。而他則是把這些作品盡力傳播出去,如天女散花。

他常把東北人幽默的風格融入課程中,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但他在場下卻是沉默的。休息時間,我見他坐在門外的沙發上,沉默地抽著煙,若有所思。是在緬懷周朝時的“禮樂之治“抑或是神往孔子與眾弟子“盍各言爾志”的氛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