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高考的古代,寒門學子的出路在哪裡?

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說了一席話:“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以考上好的大學,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並且還生長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在沒有高考的古代,寒門學子的出路在哪裡?

2017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

此言一出,引起很多人對當前教育階級化的抨擊及對高考公平性的質疑。南柯道長認為如今的高考相對來說公平性還是很高的,任何一種選拔的體系或者機制,都會有它自己的缺陷。所謂的公平,就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選擇一個相對其他方法缺陷最小的。高考就是這樣,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環境下,用高考來進行選拔,是最能防止人為因素的方法了。

在沒有高考的古代,寒門學子的出路在哪裡?

多的論證論據今天暫且不說,我今天想說的就是如果回到古代,作為一個寒門學子,我們的出路將會在哪裡?

秦朝以前盛行世卿世祿制,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被”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製取代,主權與族權高度統一,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各級官員的任命。說白了就是老子是幹啥的,兒子就幹啥。拼爹拼的是那是理直氣壯,蕩氣迴腸。

到了漢朝主行察舉制度,這就不但需要有真才實學,而且還要有一定的社會威望,或者值得稱頌的道德品質,才可以成為察舉對象。然而察舉制度的品德考察很難客觀公正,這就引發了許多人行賄賂找關係,依靠暗箱操作成為察舉對象。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選舉權被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底層民眾幾乎沒有任何出路。

自隋朝以後直至清末,科舉制度在考試選拔的舞臺上唯我獨尊。起初,科舉因為不必由公卿大臣們特別推薦,打破了名門望族的壟斷,使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能的機會。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夢。但科舉制度實行到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試者,使許多人不講實際學問,只顧死讀經書。

在沒有高考的古代,寒門學子的出路在哪裡?

回到現在的高考,基本還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只論才華,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華有能力,高考制度同樣會把你選中。而一旦高考評價體系發生根本性的改革,一旦不拼分數,那麼我們依靠什麼去跟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拼。最後就希望我們的考核制度更加完善,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平衡。

在沒有高考的古代,寒門學子的出路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