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軍隊、土地、邊境四周組成國,現代國家依然由這四元素組成

國和家,家是一小國,國是千萬家


人口、軍隊、土地、邊境四周組成國,現代國家依然由這四元素組成

劉東汶:國和家的字義解析

古漢字對於“國”和“家”的看法,與世界其他文字相比較,既有共同性,也有其獨特性。古漢字往往把“國”和“家”緊密聯繫在一起。中國的傳統思想習慣把國家利益放在家庭利益的前面。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這裡選取的一組漢字,就是與“國”和“家”相關的字。


人口、軍隊、土地、邊境四周組成國,現代國家依然由這四元素組成


國ɡuó

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可以理解為:由人口組成軍隊,由軍隊來保衛人口,這就是當時的部族的“邦國”,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國家”。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國”字除了由“戈+口”組成外,還多了一個四周的“囗”(表示國家有邊境四周),和多了“一”(表示“土地”)。這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字。

國(國):囗+戈+口+一。國家是一個十分抽象的字詞。如何科學地定義國家,歷來就是政治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按照許多政治學家等專家的看法,國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國家又是社會各方共同需要進行公共事務管理的機構。這些觀點毫無疑問是對的。然而,從古漢字中的國字,可以使我們比較精確地、科學地理解什麼是國家。

在古漢字中,“國”字的組成中有外面一個大囗和裡面一個小口,這兩個口,意思是不一樣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裡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則表示土地;此外,還要執有“戈”矛的軍隊來保衛國家的土地、人口和邊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還有“戈”等因素,構成為國家的“國”字。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徵。

“國”字中有兩個“口”:大“囗”表示國家的四方邊境,這好理解;而小“口”表示人口,按照常理也是很好理解的。中國古代,國家一般會定期調查戶口,各州縣有多少住戶、有多少人口,目的是知曉自己國家的實力究竟怎樣,而人口是重要指標。調查時只問有多少“口”,而不問有多少“人”,歷來人是用“口”來表示的,而統計那些雞鴨鵝、牛馬羊等家禽、家畜等是從來不用“口”計量的,而是用“只”、“條”、“頭”、“匹”等計量的。因此,在古漢字中不少情況下的“口”指的就是“人”。比如,福字,富字,這兩個字裡面的口,指的都是人。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下,口指的是“嘴巴”,或者指的是嘴形的“洞穴”、“出入口”等。

在古漢字中,國字裡的“口”指的就是人,包括國王和民眾在內,在現代社會里,則是包括國家領導人在內的所有人民群眾。

國家的完整概念就出現了。國家,那是有著四周邊疆圍起來的國家,國家內部有著自己的居民人口,當然,包括國王和臣民(在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里)、領導人和老百姓(在近代以來的共和體制下的國家裡),國家還有自己的國土(耕地和河流、山川、湖海),此外,國家還得用武裝的軍隊來保衛。可以說,古漢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深刻地解釋了國家的幾個基本特徵,或者說構成國家的幾個基本要素——邊境、疆域、土地、人口、軍隊等。

在後來的漢字變遷過程中,“國”字的簡化字,卻違背了古漢字的初衷,把古漢字的嚴謹、科學和民主性給予了粗暴的揚棄。 例如,中國現用簡化字“國”字。日本國用的“囯”字,在大“囗”裡面只剩下了“王”,而普通人民群眾(即“口”)沒有了。而中國現用的簡化字“國”字中,大“囗”裡則剩下了“玉”字,人民群眾同樣也沒有了。如果說有人民,那人民也就變成王旁邊的一個可以忽略的小點,或者解釋為小民、草民。這兩種“國”字的簡寫法,表面上似乎字簡化了,好寫了,但是,卻是把古漢字的精神實質給弄沒了,把古漢字的“民本思想”去掉了。在日本國倒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日本自古就搞天皇制度,把皇帝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位;隋唐時期,日本學習漢族文化,並帶回日本國後,有個適應本國要求的問題,因此,處在諸侯紛爭內亂不止的日本,需要“天皇”的權威,作為國家安定的象徵,這樣,日本國使用的“囯”字中就只剩下邊疆(大“囗”)和“王”了。日本這種歷史傳統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中國歷史上自古至今都從來沒有把國家抬高到只有王,而沒有百姓的地步。從古代王、皇帝的自稱“孤家”、“寡人”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們有時還有一點自謙的。而中國儒家或者墨家都是眼中有百姓的。儒家大師孟子提倡“民貴君輕”,他認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見《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不得殘暴民眾,否則,殺死無道暴君就是老百姓的正當行為。正因為如此,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國”字也曾使用“囻”的形式。囻:囗+民。但是,這種“囻”的寫法,沒有廣泛使用過。

在百多年的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中,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的思想,經過從孫中山到毛澤東等無數革命先驅的提倡和實踐,這一偉大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得到全國人民的公認。

中國現行簡寫體的“國”字與日本國的“囯”字只有稍微的區別,這就是在“囗”裡的“王”變成了“玉”。中國的簡體“國”字裡面就是一個“玉”,那不就是見物而不見人了嗎。現在中國簡寫的“國”字的錯誤,需要予以改正,其途徑就是恢復原來“國”字的寫法。

“國”字。《說文》(東漢 許慎《說文》,下同):“邦也。從囗,從或。”《新華字典》:“1、國家。2、屬於本國的。”

由“國”字組成的詞組有:國家、國土、國體、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國格、國魂、國是(國家大計)、國產、國貨、國粹、國樂、國藥等。


家jiā

人口、軍隊、土地、邊境四周組成國,現代國家依然由這四元素組成

家: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豬的象形字。“家”字的本義是: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房屋,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古時中國以男子耕田為主的農業社會,社會整個生產力低下,農業很重要,同時又必須有飼養業做補充,人們才能夠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錢的人,比較富裕的人,養殖業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對於家庭的經濟影響很大,是家裡的重要財產之一。因此,家家戶戶都會飼養牲畜,特別是豬(豕)。那麼怎樣飼養呢?就是養在家裡,一來豬等家畜不會被人偷走;二來可以防止猛獸吃掉家畜,遇到猛獸來,人們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驅逐猛獸,使家畜免遭損害;三來,房子下層飼養家畜,雖然豬屎馬尿等味道臭點,但是對家庭衛生無根本性大礙。這種房屋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做法,即使在當代,在中國一些貧窮山村裡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見。

在古代,養豬成為家庭的一個基本特徵。沒有養豬的家庭是令人驚訝的。家以是否養豬,而不是以是否養羊來標識。這也表明中國中原地方已經擺脫了以往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比較徹底地進入了農耕社會。

“家”字。《說文》:“家,居也。”《新華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學術流派。”

由“家”字組成的詞組有:家庭、家眷、家長、家園、家譜、家塾、家鄉、家風、家訓、家規、家喻戶曉、如數家珍、回家、老家、安家、家祖、家父、家翁、家母、家慈、家畜、家禽、酒家、農家、專家、行家、作家、科學家、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縱橫家、諸子百家等。

國家 。中國往往把“國”與“家”聯合使用,叫作“國家”。這蘊涵著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國家”的高度、深刻的認知。在中國的政治思想史裡,國是由家組成的,家是國的組成基礎;同時,家又需要國來保衛、來管理,國亡了,家也難於存在。同時還認為,國和家組成一個共同體,這就是國家,國和家二字緊密相聯,但國是千萬家組成的大家庭,家是小家庭;國和家都有事要國民去做,國家的事情是大事,自己家庭的事情是小事,小事要服從大事。因此,在家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自古的教訓是,顧全大局,以大局利益為重。最為突出的表現是,當一個在軍隊、警察或其他公職中服務的人,急需要他忠於國家,克盡職守時,卻遇到父母重病,生命垂危,急需他去探望時,就有“忠孝不能兩全”的原則出現,也就是,首先要為國家服務好,在處理好國家的事情後,再處理自己家裡的事情。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習慣思想是,統治者要為老百姓服務,在國家中,國王、皇帝就是“國家”這個“大家”的家長。“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語)。老百姓是“水”,接受皇帝統治的這個“舟”。正確處理好“水”和“舟”的關係,就是處理好“百姓”與“統治者”的相互關係。中國共產黨把黨領導下的政府與“百姓”的關係稱為“魚水關係”,老百姓是“水”,共產黨和政府是“魚”,魚離開水就不能活。因此,共產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