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並非秦檜全為,可能另有他因


岳飛之死並非秦檜全為,可能另有他因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自幼便熟讀兵法苦練武藝,勵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最後他也做到了,而且他的影響遠不至此。岳飛二十歲曾先後四次從軍,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岳飛創立了“岳家軍”他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之死並非秦檜全為,可能另有他因

岳飛一生馳騁疆場,為大宋立下不少汗馬功勞。金軍攻打江南時,岳飛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率師北伐,岳飛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岳飛就是這樣一個力主抗金勵志報效國家的人,他的一腔熱血卻引來立主言和派秦檜的嫉妒,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歷史上對岳飛的死幾乎壓倒性的都認為是秦檜所為,莽夫認為岳飛之死是內外因導致的結果,而並非秦檜一人所為,其主要原因還是在自身。現將內外因分析如下:

外因:以岳飛、韓世忠為首主戰抗金派,侵犯了以秦檜為代表的立主言和派的利益,必然會引起言和派的彈劾進言,但莽夫認為罪不之死,不然韓世忠怎麼沒有因此喪命呢?

內因:其一,從岳飛的《滿江紅》下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可以看出,岳飛一心想要一雪靖康之恥,雪恥勢必要迎回二聖。迎回二聖作為一個下臣,你讓當朝皇帝怎麼做,這個話要說也只能是當朝皇帝說,岳飛作為一個元帥說這句話有點替皇上定奪的意味,這必然會引起皇上的不滿和猜忌。

岳飛之死並非秦檜全為,可能另有他因

其二,從另一個故事就可以看出岳飛這個人還是比較固執,“十二道金牌調岳飛”,為什麼要用十二道呢?因為前十一道岳飛根本就沒有聽,在當時那樣一個軍權神授的封建社會,不聽皇帝話可是很危險的,而且你擁兵自重,這會讓皇帝更加忌憚,十一次這是在挑戰皇帝的耐心,在古代皇權是不容挑戰的,所以岳飛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和他自身有很大的關係。

綜上所述莽夫覺得這才是導致岳飛之死的主要原因,歡迎大家指正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