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是被迫,還是蓄謀已久的一次謀殺行動?

李世民生於太原,是高祖的二兒子,繼李淵之後的皇帝,也就是古今聞名的唐太宗。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精通兵法和軍事理論。年少時學習軍法兵書,從軍後屢立戰功,曾經在山西雁門關救過隋煬帝。李唐建都之後,他被封侯拜將,乃至後面的秦王。他善於用人,善於用兵,先後率軍平定了劉武周、王世充等人,為唐朝的建立統一立下了很多功勞。之後李淵建唐,由於其子三人不和,暗中爭奪太子之位,大哥和四弟二人聯合針對他,處處陷害於他,羅成羅少保就成了這其中的犧牲品,被亂箭射殺,雖然沒有表現出來,那之後秦王對他二人自然十分痛恨,畢竟害死了自己的愛將。後於武德九年,秦王被迫發動了玄武門兵變,無奈之下殺害了自己的兄長和弟弟,自然而然登上了太子的位置。不久之後,他父皇退位,作為太子的他,便繼位了,貞觀之治隨之出現,唐朝開始走向繁榮昌盛。

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是被迫,還是蓄謀已久的一次謀殺行動?

那麼玄武門兵變,究盡是被迫之為,還是預謀已久的一次復仇繼位行動。我們從當時的社會狀況談起。

隋朝末年,諸侯割據,天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李淵在他次子及眾人的勸說下很快拿下了長安,滅掉了暴隋,隨後稱帝建立了唐朝,此時的高祖已經是52歲之高齡。在建唐過程中李世民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可謂是開國元勳。有了皇帝當然就有了立太子的問題,李淵他自己知道,李世民的能力眾所周知,自然是要比李建成強,所以他對於這個問題猶豫不定。但古代向來是立長不立幼,他自然不會去打破這一規矩,他父親的思想受此限制,儘管李世民有赫赫軍功,最終還是選擇了立長子為太子。

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是被迫,還是蓄謀已久的一次謀殺行動?

但是眾人都知道,李建成的能力遠遠不及李世民,再加上李世民愛民如子,深得民心,李淵也害怕重演隋朝慘狀,可是就在他猶疑不定的時候,大哥和四弟與他的爭鬥卻越來越激烈,最終發動了兵變,兩個人最終被殺。玄武門兵變之時李淵已步入花甲,即使是在現在,也到了該退休回家養老的年齡了,更不用說是在古代,李淵知道自己沒有多久看大唐一步步繁榮昌盛了,為了大唐江山的穩固,為了千秋萬代的基業,他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繼帝位。李淵的退位毋庸是大勢所趨,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的勢力已經稱霸朝野,如果他因為愛子自相殘殺而殺死李世民,那麼他的大唐江山將會斷送於此,其實按實力而言,當時的他完全沒有殺死李世民的能力。更何況之前他答應過李世民,給他太子之位,是自己沒有做到,李世民繼承帝位也是順應實時。可是細細分析,這一切是否為李世民早已預謀,計劃的謀殺?

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是被迫,還是蓄謀已久的一次謀殺行動?

好多人都會這麼覺得,一說起李世民,人們都會想到貞觀之治,我大唐聞名四海,當時的皇朝,對內政治清明、舉賢薦能、鼓勵農耕、興修水利、杜絕奢侈、人民安泰等等,對外則掃平邊患,與各民族以及周邊各國修好,十分重視商業交流。其實根本原因在於李世民從戰亂中感受到了百姓之苦,親眼目睹隋煬帝的種種暴行,所以他自己能夠克己復禮,且有容人之量,以天下蒼生、以百姓安康為己任的思想。因為他畢竟是征戰沙場兵家出身,且親身經歷隋末的動亂無道,親眼看到黎民百姓飽受苦難以及世道的凋敝。這些都是他繼位之後勵精圖治、愛民如子的根本,並且他能夠善始善終,持之以恆。可以說,若沒有唐初的貞觀之治,也不可能出現後面的開元盛世,或者會晚上許多時間,更或者根本就不會出現。

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是被迫,還是蓄謀已久的一次謀殺行動?

對於這一事變,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他的做法,也不能完全認同,殺死大哥四弟,行為確實過激,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三人爭鬥已如此激烈,如果不這樣,之後更少不了第二次、第三次玄武門兵變,到那時更是百姓居無定所,家破人亡,生靈塗炭,他愛民如子,自然不會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當然會將傷亡最小化,玄武門兵變不可避免。這一切都自然而然。

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是被迫,還是蓄謀已久的一次謀殺行動?

玄武門兵變,只能說是一場被迫的謀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