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的一次谋杀行动?

李世民生于太原,是高祖的二儿子,继李渊之后的皇帝,也就是古今闻名的唐太宗。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精通兵法和军事理论。年少时学习军法兵书,从军后屡立战功,曾经在山西雁门关救过隋炀帝。李唐建都之后,他被封侯拜将,乃至后面的秦王。他善于用人,善于用兵,先后率军平定了刘武周、王世充等人,为唐朝的建立统一立下了很多功劳。之后李渊建唐,由于其子三人不和,暗中争夺太子之位,大哥和四弟二人联合针对他,处处陷害于他,罗成罗少保就成了这其中的牺牲品,被乱箭射杀,虽然没有表现出来,那之后秦王对他二人自然十分痛恨,毕竟害死了自己的爱将。后于武德九年,秦王被迫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无奈之下杀害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自然而然登上了太子的位置。不久之后,他父皇退位,作为太子的他,便继位了,贞观之治随之出现,唐朝开始走向繁荣昌盛。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的一次谋杀行动?

那么玄武门兵变,究尽是被迫之为,还是预谋已久的一次复仇继位行动。我们从当时的社会状况谈起。

隋朝末年,诸侯割据,天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李渊在他次子及众人的劝说下很快拿下了长安,灭掉了暴隋,随后称帝建立了唐朝,此时的高祖已经是52岁之高龄。在建唐过程中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可谓是开国元勋。有了皇帝当然就有了立太子的问题,李渊他自己知道,李世民的能力众所周知,自然是要比李建成强,所以他对于这个问题犹豫不定。但古代向来是立长不立幼,他自然不会去打破这一规矩,他父亲的思想受此限制,尽管李世民有赫赫军功,最终还是选择了立长子为太子。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的一次谋杀行动?

但是众人都知道,李建成的能力远远不及李世民,再加上李世民爱民如子,深得民心,李渊也害怕重演隋朝惨状,可是就在他犹疑不定的时候,大哥和四弟与他的争斗却越来越激烈,最终发动了兵变,两个人最终被杀。玄武门兵变之时李渊已步入花甲,即使是在现在,也到了该退休回家养老的年龄了,更不用说是在古代,李渊知道自己没有多久看大唐一步步繁荣昌盛了,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固,为了千秋万代的基业,他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继帝位。李渊的退位毋庸是大势所趋,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的势力已经称霸朝野,如果他因为爱子自相残杀而杀死李世民,那么他的大唐江山将会断送于此,其实按实力而言,当时的他完全没有杀死李世民的能力。更何况之前他答应过李世民,给他太子之位,是自己没有做到,李世民继承帝位也是顺应实时。可是细细分析,这一切是否为李世民早已预谋,计划的谋杀?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的一次谋杀行动?

好多人都会这么觉得,一说起李世民,人们都会想到贞观之治,我大唐闻名四海,当时的皇朝,对内政治清明、举贤荐能、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杜绝奢侈、人民安泰等等,对外则扫平边患,与各民族以及周边各国修好,十分重视商业交流。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李世民从战乱中感受到了百姓之苦,亲眼目睹隋炀帝的种种暴行,所以他自己能够克己复礼,且有容人之量,以天下苍生、以百姓安康为己任的思想。因为他毕竟是征战沙场兵家出身,且亲身经历隋末的动乱无道,亲眼看到黎民百姓饱受苦难以及世道的凋敝。这些都是他继位之后励精图治、爱民如子的根本,并且他能够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可以说,若没有唐初的贞观之治,也不可能出现后面的开元盛世,或者会晚上许多时间,更或者根本就不会出现。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的一次谋杀行动?

对于这一事变,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他的做法,也不能完全认同,杀死大哥四弟,行为确实过激,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三人争斗已如此激烈,如果不这样,之后更少不了第二次、第三次玄武门兵变,到那时更是百姓居无定所,家破人亡,生灵涂炭,他爱民如子,自然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会将伤亡最小化,玄武门兵变不可避免。这一切都自然而然。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的一次谋杀行动?

玄武门兵变,只能说是一场被迫的谋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