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故事梗概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漢朝開國功臣,幫助劉邦建立漢朝成就霸業。在他未出道之前有這麼一段故事被後人廣為流傳,這段故事被史書稱為"胯下之辱"。先回顧一下故事情節:

韓信未出道前家境貧窮本人又沒有事幹,依靠他人的施捨、救濟度日。平日裡身上總是佩戴一把劍,雖然稱不上地痞流氓卻又是不務正業。某日,在淮陰城中閒逛被一個屠戶(痞子)攔下,嘲笑他: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韓信人高馬大,佩戴著刀劍看著像是個一個俠客,但其實是一個膽小鬼。吃瓜群眾不嫌事大,看到有熱鬧就一群人(痞子的同夥)圍了過來煽風點火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韓信想要證明自己不是膽小鬼的話就一劍把屠戶殺了,否則就從屠戶的胯下鑽過。韓信最終選擇了從屠戶的胯下鑽過,被眾人笑話是個膽小鬼。

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屠戶為何會找韓信的麻煩?

整個事件是屠戶等一群痞子挑起,為什麼淮陰縣那麼多人偏偏要找韓信的麻煩?根據司馬遷的描述,韓信平日裡喜歡帶著一把佩劍,這就耐人尋味了。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的兵器全部回收到咸陽,銷燬熔鑄成鍾鐻,普通百姓是不允許持有兵器的。這一點從大澤鄉起義也可以看出,當時起義的陳勝吳廣等人的裝備也不過是竹子而已,稱不上兵器。而韓信手中的劍,確實實實在在的兵器。

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易中天先生曾給出解釋:韓信—落魄的貴族。確實,當時的社會也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夠佩戴寶劍而不受到官府通緝。這一點,從韓信之前的經歷也可以看出。大娘施捨糧食給韓信充飢,韓信說必定回報,大娘怒斥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王孫,在古時是對貴族子弟的稱呼。司馬遷在記錄這件事情的時候將韓信稱為王孫,又豈是空穴來風?要知道,韓信後來被劉邦以謀反的罪名剷除,這個罪名一直到司馬遷生活的年代也沒有平反,司馬遷並沒有必要給韓信無端加上貴族的身份。所以只有一個解釋,司馬遷在前往韓信老家打聽韓信的故事時,從當地人知道韓信是貴族後代才會如此描述。

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一個落魄的貴族,整日無所事事卻保持著清高,一群痞子又豈能看他順眼?所以,找韓信的麻煩也是韓信咎由自取。

胯下之辱,韓信是真的膽小麼?

韓信真的是個膽小鬼麼?歷史告訴我們韓信不僅不是一個膽小鬼。相反,他是一個不懼生死、臨危不亂。當年,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分了十八路諸侯,將劉邦封為漢王流放巴蜀,韓信認為項羽心胸狹隘難成大事,從項羽的手下逃了出來跟隨劉邦一起入蜀。當時,韓信只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卒,某次因為犯事被抓,按照軍法是要被處以斬首。古代犯了軍法如果不是身居要職或者跟掌權者有很深交情的話那是必死無疑,和韓信一同犯事的人一共有十三人,當大刀將要砍掉韓信首級的時候,韓信面不改色,大聲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按照正常的劇情發展,士兵一定會痛哭流涕,請求法外開恩。但是,韓信並沒有顯露出一絲膽怯,而是仰視夏侯嬰,撇開自己犯的錯不提,直取要害:如今漢軍正是用人之際,我韓信沒有選擇勢力龐大的項羽,而是投身漢軍。原因就是劉邦想要奪取天下。如果現在把自己處死,那劉邦就沒有得天下的打算。當時,夏侯嬰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元老級人物,軍中敢頂撞他的人屈指可數,而韓信並沒有畏懼。難道一個痞子比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還要可怕麼?答案肯定不是的。

那韓信究竟為何選擇從屠戶胯下鑽過?

敵眾我寡,避開是最好的辦法

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傳》

孰視之,仔細觀察對方。韓信為什麼要仔細地觀察他?我個人認為這有兩層意思。

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一層是韓信確實是在仔細審視屠戶。我們都知道,從一個人的外貌長相、言談舉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韓信觀察對方之後,發現對方是一個痞子無賴,這種毫無由來的人禍就像天災,撞到了只能承認自己倒黴。解決辦法只有一種,想方設法避開它,如果非要跟他們對著幹,即使僥倖戰勝也是沒有意義的。

一層是韓信不光在看屠戶,還在觀察周圍的情況。當時,因為屠戶的挑釁引來了一群痞子的圍觀,我相信這群痞子和屠戶是一夥人。韓信觀察發現,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動手勢必會遭到一群人的圍攻,勢單力薄必定討不好什麼好處。然後,一群痞子會強行把自己按到屠戶的胯子鑽過去,甚至做出當眾往自己身上撒尿等更加侮辱人的事情。權衡利弊之後認為被迫受辱不如自己主動從屠戶胯下鑽過,早早了結此時,畢竟與一群痞子糾結自己佔不到便宜。

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秦朝刑法嚴苛

可能有人會說韓信不如打上一架,受這份窩囊氣做什麼?事實上,如果韓信真的動手我們就看不到後來的漢朝大將軍,更不會知道如此多關於韓信的故事。

秦朝的刑法嚴苛是公認的事實。韓信若是因一時腦熱與痞子們動手,甚至殺了屠戶,只有兩種結局,一種是過著亡命天涯的日子,另外一種則是接受秦法的制裁,韓信雖然沒有什麼好的品德不能為官,但身處當時的環境也知道打架鬥毆要受的處罰並不是自己能夠承受的。更何況秦朝自商鞅變法以後,犯法者實行連帶責任,重刑而連其罪。韓信雖然無親無故,但是他的左鄰右舍包括曾經給予他幫助的人都要受到秦法的嚴懲,比起牽連到他人連罪,這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麼?

胯下之辱:韓信為何忍受侮辱?落魄貴族的無奈之舉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被司馬遷記入《史記》,我們後人並沒有因此對韓信有一絲的嘲笑。相反,他告訴我們人要學會忍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使我們更加欽佩韓信,難道這不是讚揚麼?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