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下這口氣!結果招來了殺身之禍!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想當初,淮陰街頭上的那一鑽,引得眾人鬨堂大笑。可又有誰知道,這個挎三尺劍,在街上信步閒逛的落魄貴族少年,胸有萬千韜略百萬雄兵。果不其然,後來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拿下三秦,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奪得趙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東定齊國,最後設十面埋伏之計敗項羽破西楚,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封為楚王。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下這口氣!結果招來了殺身之禍!

然而,隨著王朝的建立,異姓王成了被清理的對象,韓信被改封為淮陰侯。隨後“劇情”急轉直下,軍事天才一代人傑,被誘殺於長樂宮鍾室。難道這個結局真應了那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我們細細梳理一下韓信的一生,就會發現並不盡然如此。那麼韓信究竟為何被殺?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下這口氣!結果招來了殺身之禍!

其實呢,韓信雖然在軍事上是個天才,在政治上就顯得有些稚嫩。劉邦雖然很倚重他,但同時因為一些事情而不爽。楚漢戰爭後期有一次,劉邦和項羽相持不下,正需要人幫忙,偏偏這個時候韓信奪得了齊地,想做個“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就向劉邦討封,這不明擺著是“要挾”嗎?為了大局,劉邦嚥下了這口氣,就封韓信做了齊王。還有一次是漢朝剛剛建立,有一天劉邦和韓信聊起了帶兵打仗的事,就問韓信說,“你看我能帶多少人馬?”,韓信說“頂多十萬人”。劉邦又問,“你能帶多少人呢?”韓信說,“多多益善”。你想想劉邦當時作何感想?肯定是不爽了。但這些都不算什麼,出生微末卻榮登九五,如果劉邦連這點容人的雅量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就連他自己都說,搞後勤他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他不如韓信,但有一點別人都不如他,就是這些人都能為他所用。可見劉邦善於用人,那麼必然愛才。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下這口氣!結果招來了殺身之禍!

如果說劉邦因為愛才惜才,不計較一些不傷大雅的“小事”,那麼這件事卻直接導致韓信被殺。漢朝建立之後,劉邦清理異性王,韓信被降為淮陰侯,按說這是給雙方都有臺階下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二:

其一,對於劉邦來說,為了鞏固王朝,大封同姓王清理異姓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其他一些不安分的異姓王,都一個個被收拾掉了,韓信為大漢立下了不世之功,改封淮陰侯是最好的安排。

其二,對於韓信來說,為了王朝安定體制所需,做個淮陰侯也沒那麼委屈。因為和他一樣老資格的王朝元老,一個個都只封了個侯,比如蕭何、張良、陳平、曹參、樊噲這些人。可他偏偏覺得由齊王降為楚王,再降為淮陰侯,一降再降,實在是埋沒功臣。於是,乾脆稱病不朝了,整日滿腹牢騷。就在劉邦平陳豨這件事情上,直接導致韓信被殺。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下這口氣!結果招來了殺身之禍!

事情是這樣的,劉邦稱帝后第五年陳豨謀反,劉邦想請韓信幫忙一起去平亂,韓信稱病不從。就在劉邦徵陳豨的時候,有人告韓信說他和陳豨有陰謀,並且想趁機殺呂后和太子,結果呂后用蕭何之計誘殺韓信於長樂宮鍾室。

我們作為看客,知道韓信其實是沒有反的,就在他被呂后殺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可惜沒有聽剻通的話”,剻通曾建議韓信自立為王,韓信沒有采納。劉邦聽到韓信被殺的消息之後“且喜且哀”,可見他在對韓信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韓信自恃功高難以駕馭,另一方面韓信是難得的人才,他就這麼死了是非常遺憾的。可見,劉邦不一定非要殺韓信。

那麼韓信之所以被殺只有一個原因,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一貶再貶這口氣,最終因一時憤懣身首異處,死於婦人之手,實在是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