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本特征

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是最早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界定、研究的学者,他为“后现代主义”总结出十一点特征,分别是不确定性、零乱性、解经典化、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表演性/参与性、构成主义、内在性。以此来审视娱乐式配音文本,不难发现其特征与以上诸方面基本吻合。

后现代文本特征

网络娱乐配音文本通常是从经典影视文本中提取、组合而成的文本,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也即哈桑所说的“零乱性”。配音后的新文本多没有署名配音者的名字———胥渡吧、淮秀帮等配音团队推出的作品即使有署名,大多只是配音者的网名而非真名,这正印证了罗兰·巴特那句著名的断言:“声音失去其源头,作者死亡,写作开始”③。原文本的创作者的意图已经不重要,因而可以对原文本进行任意的再创作,同时,读者的自由才能充分地实现。“解经典化”所指的正是这种反权威、反经典的态度。

后现代文本特征

娱乐配音不探讨严肃的问题,不追求高深的内涵,也无意唤起接受者的崇高之感———不少个体网民的配音或夹杂着粗鄙之词,或谈论卑琐之事物。进而,新的声音主体对原图像主体产生干扰,造成一种反讽、嘲弄的文本修辞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