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文本特徵

美國後現代主義理論家伊哈布·哈桑是最早對“後現代主義文化”進行界定、研究的學者,他為“後現代主義”總結出十一點特徵,分別是不確定性、零亂性、解經典化、無我性/無深度性、卑瑣性/不可表現性、反諷、種類混雜、狂歡、表演性/參與性、構成主義、內在性。以此來審視娛樂式配音文本,不難發現其特徵與以上諸方面基本吻合。

後現代文本特徵

網絡娛樂配音文本通常是從經典影視文本中提取、組合而成的文本,呈現出碎片化的形態,也即哈桑所說的“零亂性”。配音後的新文本多沒有署名配音者的名字———胥渡吧、淮秀幫等配音團隊推出的作品即使有署名,大多隻是配音者的網名而非真名,這正印證了羅蘭·巴特那句著名的斷言:“聲音失去其源頭,作者死亡,寫作開始”③。原文本的創作者的意圖已經不重要,因而可以對原文本進行任意的再創作,同時,讀者的自由才能充分地實現。“解經典化”所指的正是這種反權威、反經典的態度。

後現代文本特徵

娛樂配音不探討嚴肅的問題,不追求高深的內涵,也無意喚起接受者的崇高之感———不少個體網民的配音或夾雜著粗鄙之詞,或談論卑瑣之事物。進而,新的聲音主體對原圖像主體產生干擾,造成一種反諷、嘲弄的文本修辭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