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郎:供應鏈的本土認知與重塑

福建幫,然後呢?(一)| 利郎:供應鏈的本土認知與重塑

福建幫,然後呢?(一)| 利郎:供應鏈的本土認知與重塑

晉江、石獅、泉州、廈門,幾個地名連起來,就是福建的商業版圖——代工廠、器械生廠商、服裝鞋履品牌企業。家族、企業,一帶一、一幫一,閩南人靠著驍勇善戰的個性寫下中國東南部沿岸的粗暴崛起。

三十多年過去,本土企業逐漸各有難題。要不要做供應鏈?如何堅持年輕化?接班人的管理制度怎樣實踐?

經濟紅利催熟的企業——利郎、卡賓、勁霸男裝,將面臨怎樣的時代新命題?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更多《福建幫,然後呢?》專題內容

詳見 出色WSJ.三月刊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王良星絕對是個狠人。

說話真誠,不拐彎抹角不含糊。措辭大膽,三句中兩句能做流量式標題。舉止恣意,坐定桌前,給眼前人一杯一杯添茶。

他身上有被打倒又爬起來的痕跡,尤其是在某些時刻,那些眼神裡瞬間閃過的警惕讓他像一頭閒庭信步的獅子或獵豹。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利郎集團總裁王良星。攝影:任三克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故事不復雜,王氏兄弟於1987年創立利郎,起初只有7名僱傭工人與幾臺縫紉機的配置,進入服裝行業的契機只是因為它賺錢。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當年賬上就多了18萬,第二年是更驚人的88萬。三十三年前的這筆鉅款讓王氏兄弟沒怎麼睡過好覺。粗放型成長的背後是速度、眼界的雙重加力,這個時候的企業雛形談不上產品力和品牌效應,停留在拿樣衣打板、加工生產,再分銷給服裝批發商的模式階段。

1997年前後,王氏兄弟開始將目光拓展至辦公用品、機械廠、傢俱廠等支線企業。誰知市場突變,撒出去的錢並沒有回來,反而拖了主營業務的後腿。在晉江、石獅從事服裝行業的企業又開始扎堆,錢不僅不好掙,甚至要開始借款提貨,維持運轉。

王良星迴憶說,“98、99年庫存大,銷售不理想,最困難的時候,出差的差旅費,2千塊都拿不出來。”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越是危機時刻,越需要孤注一擲的魄力。2001年,利郎摸索出“商務男裝”的產品定位路線,一邊砍去業務支線,一邊聚焦在品牌化運營上。這個時候的晉江,亦進入軍閥混戰期,拼的是誰動作快,誰能佔市場。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廣告效應,紛紛物色適合企業調性的代言人。

王良星憑直覺找到了陳道明,當時陳道明的經紀團隊開出2年250萬元的價碼,利郎沒有猶豫,副總裁胡誠初跑去上海借來這筆錢,雙方錘下買賣。2002年的北京服裝展會,當陳道明身著利郎服飾出現在走秀T臺上時,可能沒人會想到這時的利郎近乎彈盡糧絕。

不光是企業管理層面敢下狠心,選擇利郎的經銷商們同樣得敢打敢殺。2002至2003年,利郎的招商和銷售不如預期。利郎(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宏勝提到當時的行業大背景,彼時,晉江服裝品牌七匹狼、勁霸、柒牌等,早已搶先一步將成熟優質的服裝批發商瓜分的所剩無幾。利郎只能是重新遴選,去和各大城市代理商談合作,尋找更年輕的團隊來搭建全國銷售網絡,另一邊開始籌備自有團隊,初步搭建全國銷售網絡。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利郎位於晉江總部的設計中心。攝影:任三克

趁著陳道明擔任品牌代言人的宣傳熱度,利郎判斷品牌效應會在未來幾年發揮作用。此時的他們做了一個更大膽的舉動,“(我們跟)他們(加盟店)有很多對賭,你多大的面積,你在什麼樣的的商圈,(要加盟就要交)2萬塊的押金,限期整改,規定訂貨規模。我們花這麼多代價請代言人、投放央視廣告,必須要見到效果。” 王良星迴憶說。

另一個勢頭也被王良星盯的很緊,“2004年雅典奧運會(我)感覺是一個很好的商機,但我們自己沒那麼多錢,所以提出所有的加盟商、代理商共同出廣告費,(按訂貨數量)小件出3塊錢,大件出5塊。”這個時候的企業狠勁在於,要麼一舉翻身,要麼退出不玩。

經常跑市場的王良星也總會有些出其不意的營銷招式。“我們那時候開始推全國市場,當時每個省都有一個批發檔口,攤位都很貴。我們去當地代表性的寫字樓租辦公室,比較便宜又好像跟檔口批發商不一樣,另外在檔口附近找一個廣告牌,最好是一個月一付的。”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利郎在代言人效應的後幾年,一直持續在營銷層面發力。“2004年花了5、6千萬做廣告,不成功就要跑路了。” 說笑歸說笑,事兒還是要做。奧運會期間的王良星沒幹別的,整整看了一週的電視,鎖定央視看廣告。“一週以後效果相當好,每天幾千個諮詢電話,整個銷售效果很好。”王良星等來了一個決策的正面效應,利郎也等來了營銷紅利。

2009年9月25日,利郎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男裝企業。截至目前,利郎已經成長為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擁有80家分銷商和超過2700家終端門店的營銷網絡,集研發、生產、零售、面料、印染、設計、檢測於一體的綜合企業。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利郎位於晉江總部的設計中心。攝影:任三克

上市後的利郎經歷了三年高速增長,2012年整個服裝行業增速放緩,這也讓王良星開始思考企業規模與供應鏈管理之間的關係。一次,在國外考察市場的他發現,國際品牌一件襯衫五十美金,品質做工都挺不錯,而同樣的材質放在中國可能還要貴幾十塊。一旦國際品牌大批量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品牌競爭力必然銳減。

這趟考察回來後,利郎便開始了一輪內部整改,開始了從規模化到精細專業化、從品牌的形象力到品質創新力的調整路程。整改並不容易,尤其是對當時的利郎來說,副總裁陳宏勝的原話是:“內部很痛苦,原來那個活很簡單,你只是整合。現在工作量都要自己來做,針線、排期、採購、工藝、版型、供應鏈,又不專業,總是加班犯錯。”

推動內部陣痛的王良星認為,“現代人要的就是這麼一種感覺,你採用什麼樣的工藝和科技,消費者很期待你的上貨日期,很激動的要去購買。這個才是未來的時尚品牌。”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誰也說不清楚大環境到底如何作用在一個家族作坊裡。如果有一隻上帝之眼在觀察著上世紀80至90年代期間的中國,它會看到利郎所在地泉州、周邊城市晉江、整個福建甚至是全國範圍內的民營企業崛起,靠著個體智慧的閃光與時代造就的機遇。

時尚商業顧問、評論人冷芸認為,中國的服裝業基本都具有“產業集群”性質。首先從產業鏈來說,大家都做類似的東西,可以集中資源供貨。其次,中國人做生意既喜歡抱團,也喜歡跟風,因為這樣最能快速起步。這兩點在江浙、廣東、福建這些私營民營企業發達地區都特別明顯。這些區域性的產品特徵取決於誰先做了什麼,後面的就會跟隨,而誰先做了什麼,又取決於當地的產業環境及個體因素。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的前言中寫到,“中國公司一直是在非規範化的市場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數以百萬計的民營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位置都毫無優勢的情況下實現了高速的成長。這種成長特性,決定了中國企業的草莽性和灰色性。”

對利郎而言,時代紅利所帶來的體量驟變早已過去,如何讓利郎基業長青才是當下要緊的事。這考驗著核心管理層對內部架構的管理、對企業規範的推進、對個性化語言的產品力捕捉。

從誤打誤撞到真正懂得這是一門與審美有關的產業,王良星似乎是一個企業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你問我具體數字我不太知道,企業正常的時候我就沒什麼事。”那句由演員陳道明說了十四年的廣告語——簡約而不簡單,可能也正是利郎不斷出走又不斷迴歸的企業內核。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撰文 魏雅晴

攝影 任三克

編排 Jiaruo W

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福建帮,然后呢?(一)| 利郎:供应链的本土认知与重塑

Copyright © 2020 WSJ.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