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戰場之一一喜峰口之戰

尋找古戰場之一一喜峰口之戰

歷史,是時間的積累和事件的疊加。站在長城喜峰口,穿越千年歷史,找尋民族生生不息的答案。如果說,我們這個民族是龍的傳人話,那麼,龍魂就在這裡。

喜峰口,古稱盧龍塞,《水經注》稱蘭陘。宋、遼、金時稱松亭關。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明景泰三年(1452年)築城置關,稱喜峰口關。

傳說東晉時有人數年戍邊不歸,其父四處尋找,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倆人喜極而死,葬於此處,故稱喜逢口。

尋找古戰場之一一喜峰口之戰

喜峰口關故址在今河北省遷西縣城北40公里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關城依山靠水,北倚長城,形勢雄壯。城周長1.5公里,關門上有樓高4丈(約合今8米餘)名曰鎮遠樓。又削山為壁,豀峪蹊徑,凡人跡可通之處,盡築城牆與萬里長城相接。喜峰口關處,“嵯峨虎豹當大關,蒼崖壁立登天難”,左右高崖對峙,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周圍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餘米,向北升高至1000餘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難。由灤河所形成的穀道成為南北往來的天然孔道。由此出關折東趨大淩河流域,北上通西遼河上游及蒙古高原東部,向西南經遵化和冀北重鎮薊州 (今薊縣)可至北京。

喜峰口風景秀麗,史上曾發生過很多戰事,其中有三次戰役卻不得不讓人提起。縱觀它的歷史,見證了一個民族不屈不撓、抵禦外辱、守衛家園的堅定決心和信心,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

尋找古戰場之一一喜峰口之戰

第一次,1428年,明朝皇帝朱瞻基。

宣德三年,朱瞻基進行了一次向北的狩獵及巡邊活動,也希望趁機打擊一下時常南下劫掠的蒙古人。無巧不成書,很快,朱瞻基接到來自喜峰口的情報,稱有一萬多蒙古鐵騎將到達喜峰口附近的寬河一帶。朱瞻基分析情報後,認為前來進犯的蒙古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巡邊。這種情況下,自己率兵前去,一定會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但是,要到達寬河,明軍必須經過喜峰口。喜峰口不利於大軍通過。朱瞻基當機立斷,率3000精兵突襲。經過晝夜疾馳,很快率軍到達寬河附近。蒙古兵發現了明軍蹤跡,誤以為是明朝巡邊的普通隊伍,便一擁而上。朱瞻基命令士兵分成兩翼,親自引弓搭箭,接連射倒了3個衝在最前面的蒙古兵。兩翼明軍趁勢合圍,利用火器打得敵人潰不成軍,蒙古軍只好退避三舍。朱瞻基的勇敢果斷,為喜峰口增色不少。

尋找古戰場之一一喜峰口之戰

第二次,1569年,明大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鎮守薊州後,從隆慶三年起,開始了對長城進行築臺、修牆的艱鉅工程。隆慶五年(1571年)8月,經過兩年艱苦的緊張勞動,全部築臺工程完成。在東起山海關、西到鎮邊城 (今北京昌平縣西)的2000裡防線上,矗立起1017座雄偉的瞭敵臺。當時,土蠻部遷居到插漢,今張家口一帶,擁有10多萬將士,經常威脅薊門。蒙古朵顏部首領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長昂勾結土蠻,時叛時服。萬曆元年(1573年)春天,兩股敵人合謀入侵。騎兵到了喜峰口,勒索賞賜沒有得逞,便大肆燒殺搶掠,又到邊塞附近打獵,引誘明軍。戚繼光突然出擊,差點抓到了董狐狸。夏天,又來犯,但都被明軍擊潰。邊關的官員勸其投降,董狐狸才老老實實地到關前請求入貢。第二年春天,長昂再窺喜峰口各個關口,均無法入內,於是和董狐狸一同逼使長禿進犯明朝。戚繼光率兵追擊,擒獲長禿。長禿是董狐狸的弟弟、長昂的叔父,這兩個傢伙不敢不救,只好率族內300人求見請罪。董狐狸請求赦免長禿,戚繼光派遣副將史宸、羅端前往喜峰口受降。這樣,戚繼光才又釋放了長禿,准許他們依舊朝貢。從此,戚繼光鎮守薊州期間,他們再也不敢來犯。

尋找古戰場之一一喜峰口之戰

第三次,1933年,國民黨29軍大刀隊。

1933年1月初,日軍侵佔山海關,熱河吃緊,平津危急。29軍擔任喜峰口至馬蘭峪方面的作戰,將士們抱著“寧為戰死鬼,不當亡國奴”的信念,誓守喜峰口。3月10日凌晨,29軍37師趙登禹、王治邦、佟澤光3個旅進入陣地。趙登禹旅長選出500名戰士組成大刀隊,在喜峰口附近,踏著大雪悄悄進入敵人炮兵陣地,毀其大炮18門,燒其輜重糧秣。他們手提大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砍殺日軍數百名,直殺到天亮。這是日軍發動對熱河攻勢以來首次受挫。11日夜,29軍組織4個團再次夜襲敵營,趙登禹、佟澤光兩個旅分兩路包抄敵營,兩位旅長身先士卒。拂曉前趙登禹到達日軍特種兵宿營地,大刀隊如神兵天降,痛殲睡夢中的日軍,砍死砍傷日軍逾千人,燒燬敵軍車200多輛。此戰不僅奪回了喜峰口,還大振了軍威。據遷西縣史志載:從3月9日至13日,喜峰口血戰中,共殲滅日軍4000餘人。在武器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29軍大刀隊的神勇使得全國軍民振奮,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也極大地震驚了日本,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日本國內媒體驚呼: “明治大帝練兵以來皇軍名譽,均在喜峰口外被宋哲元剝削淨盡也,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著名上海音樂家麥新受喜峰口血戰鼓舞,創作了 《大刀進行曲》,成為鼓舞全國人民抗日鬥志的號角。4年後的 “七七事變”中,29軍再次對敵軍揮起大刀,曾經在喜峰口英勇抗戰的趙登禹將軍為國捐軀。

尋找古戰場之一一喜峰口之戰

喜峰口,是一座血性的關隘,是一座悲壯的關隘,是一座英雄的關隘。歷史上不僅戰事頻繁,而且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句。漢代名將李廣曾鎮守喜峰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這裡。唐朝詩人陸游的 “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就是對這片土地的呼喚。高適的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亦是對這片熱土的描述。 “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舊國術高。伏如猛虎進如猱,十步以內敵休逃。”何香凝先生的 《大刀贊》生動記述了大刀隊的壯舉。

1975年,為了根治灤河修建了水庫,這一片平原變成了水鄉澤國,水位超過了喜峰口長城50米,被淹沒的長城長達1100米,這個連接中原與塞外的咽喉要道因此隱身水下,成為全國僅有的水下長城。

如今,喜峰口已經成為旅遊勝地。1996年,喜峰雄關大刀園建成,園區深處的一座高山,便是昔日喜峰口抗戰的一處主戰場。園內的一處山坡上,橫架著一把長達8.15米、重2.9噸的巨型不鏽鋼刀,鋼刀刀尖遙指著山那邊潘家口水庫及喜峰口長城。這兩個數字,前者是為了紀念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日子,後者則是為了紀念29軍。園內建有喜峰口長城抗戰紀念碑、“大刀魂”群塑等抗戰人文景觀。園區還埋葬著477位大刀隊陣亡將士,供人緬懷。在這塊曾經用先人鮮血浸潤、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地方,這塊打響長城抗戰第一槍的地方,我們讀懂了什麼是“民族氣節”,什麼是“民族精神”!

漫步青山綠水之間,我忽然想起河北詩人劉向東的詩:夕陽西下之時,我來到長城的高處,我看見往來依舊的煙霞,依舊是浴血的兵馬。恍忽間,我覺得我是上陣來了,不然我來幹什麼呢?青草,紅荊,巨大的向日葵,和我一起堅守著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