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城市群由首都經濟圈發展而來,目前包含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以及河北保定、唐山、廊坊、石家莊、秦皇島、張家口、承德、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定州、辛集、河南安陽等市。

京津冀經濟圈的定位和長三角、珠三角一樣,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不過京津冀的經濟規模要小於長三角、珠三角。

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經濟現狀對比

從區域上看,長三角經濟區容納的城市最多,包含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以及上海一直轄市,覆蓋面積35.8萬平方公里;其次則是京津冀經濟區,覆蓋面積22.56萬平方公里;珠三角經濟區包含城市最少,只有廣東省內9市,覆蓋面積5.54萬平方公里。

2019年,長三角GDP總量為20.4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總量(99.94萬億元)的20.4%。

珠三角GDP總量為8.69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總量的8.7%。

京津冀GDP總量為8.68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總量的8.69%。

GDP總量對比:長三角位居第一,珠三角和京津冀分列二三位;其中珠三角和京津冀經濟總量相當。

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2019年長三角2019年長三角常住人口為2.27億人,人均GDP約為8.99萬元;珠三角常住人口為6446.89萬人,人均GDP約為13.48萬元;京津冀常住人口為1.1億人,人均GDP約為7.89萬元。人均GDP對比:珠三角位居第一,長三角和京津冀分列二三位。無論是GDP總量還是分攤到個體,京津冀都不具備優勢。那麼為何同為國家級經濟區,京津冀的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京津”與“冀”發展不均衡

2019年,全國一共有17座城市GDP超過1萬億元。長三角擁有6個,分別是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珠三角擁有3個,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京津冀只有北京(35371.3億元)和天津(14104.28億元)兩座城市破萬億,排名第三的是唐山(6890億元)。

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從三大經濟區GDP達到1萬億元城市數量上看,長三角優勢明顯,並且六座城市分佈均衡,除了安徽以外,每個省市均有城市達標。雖然珠三角僅比京津冀多出一個,但考慮到珠三角城市總數(9)要遠少於京津冀(16),實際上珠三角是我國萬億元城市分佈最密集的城市群。

北京和天津GDP之和為49475.58億元,佔京津冀GDP總量的57%。北京和天津人均GDP為13.3萬元,京津冀其他地區人均GDP約為5.12萬元,通過對比人均GDP,更能反映出“京津”與“冀”的差距。

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地區發展不均衡是京津冀所面臨的一大問題。相比長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一體化程度還有很高的提升空間。北京作為首都,在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生態環境等領域有著天然優勢,這些差距讓其餘地區短時間內難以追上。天津和北京同是直轄市,在一些發展戰略上出現重疊的現象。

京津冀三地經濟呈現梯度下滑。舉個例子,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同樣存在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其省內珠三角地區和非珠三角地區經濟差距明顯(GDP佔比不到20%,“非珠三角”還能趕上“珠三角”嗎?),對比“京津”與“冀”的差距,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當多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致的城市捏合組成一個城市群,要想實現一體化,勢必要經過漫長的時間。

區位影響以及產業機構

長三角和珠三角之所以成為發達的城市群,很大程度依託於發達的製造業。

以珠三角的為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大批製造企業看中內地廉價勞動力以及辦廠成本,紛紛遷往廣東珠三角地區。有數據統計顯示,1996年港商製造業企業在珠三角直接投資有600多億港元,40多萬家企業,直接僱用了400多萬人,而直接為這些企業服務的還有100多萬人。

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在香港製造業崛起的同時,也助力珠三角城市群擁有了發達的製造體系,進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而這是遠在華北平原的京津冀所不具備的地理優勢。

如今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製造業、服務業均十分發達,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反觀京津冀,除了北京擁有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天津和河北的經濟支柱依然是重工業,這些重工業對環境的汙染一定程度上會抑制經濟的發展。

同樣是國家級經濟區,為何京津冀發展落後於長三角、珠三角?

因此,京津冀經濟圈要趕上長三角以及珠三角,應當在協同發展上做得更好,發揮三地各自的優勢。北京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也得兼顧起製造業;而河北以及天津則應當優化產業結構,摒棄低效的重工業,引進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