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師招聘考試政治——經濟生活

安徽教師招聘考試——經濟生活

第一節 生活與消費

一、貨幣

(一)貨幣的產生及本質

1.含義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產生

人類社會起初並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 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髮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 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 一些剩餘,於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 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範圍也 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 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 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 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 狹小的範圍內,暫時的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 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3.發展

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貨幣

可以看出,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4.本質

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揭示了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貨幣的本 質決定的,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廣義地講,貨幣是用作交換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儲藏的物品。具體地講,貨幣具有交 換媒介、價值標準、延期支付標準、價值儲藏、世界貨幣等職能。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五種職能: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職能。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可以只是觀念上的貨幣。商品 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商品的價格,商品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 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尺度是用來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的一種職 能,是貨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作為流通手段 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是指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出賣者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然後再用貨幣 去購買商品。在這裡,貨幣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執行流通手段的 職能。貨幣充當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它作為流通手段職能的前提,而 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價值尺度職能的進一步發展。

3.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 會財富被保存起來。貨幣能夠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是因為它是一 般等價物,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所以貨幣貯藏就有必要了。

4.支付手段

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如清償債務、繳納 稅款、支付工資和租金等)時所執行的職能。

5.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具有在世界市場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一般來講,只有貴金屬才能充當世界貨幣,現在某些紙幣也具有世 界貨幣的職能。

二、信用卡、支票、外匯

(―)信用卡

1.概念

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向個人和單位發行的,憑其向特約單位購物、 消費和向銀行存取現金,具有消費信用的電子支付卡,我們現在所說 的信用卡,一般單指貸記卡。

2.用途

通俗地說,信用卡就是銀行提供給用戶的一種先消費後還款 的小額信貸支付工具。信用卡是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 的一種信用憑證。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査詢為一體,使 用信用卡消費更加簡便、高效與安全。

(二)支票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簽發,委託辦理支票存 款業務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 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支票分為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三)外匯及匯率

1.外匯

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憑證。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對外匯的解釋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機 構、外匯平準基金和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 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 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 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2.匯率

貨幣外匯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 率、比價或價格。也可以說,是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 格”。影響匯率的因素包括: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利率、通貨膨脹、 政治局勢、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市場觀點、人們的心理預期、技術 分析。

三、商品的基本屬性

(一)價值規律

1.基本內容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 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形成價值規律。

2.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上下波動。

(二)價格變動的規律

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係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當商品供不應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上升。當商品的價格高於價值,此 時,這個市場就成為了賣方市場。在賣方市場,生產者遵循價值規律 發生交換等價行為時,就能獲得豐厚利潤。因此眾多生產者紛紛加 入這個市場從事生產活動。他們帶來了各自的生產資源,諸如勞動 力和生產資金。這就是資源的配置。反之,當市場中供大於求,價格 下跌,對購買者有利,稱為買方市場,價格低於價值,大部分生產者 都無法在此市場中獲得財富增殖,於是紛紛攜帶資源撤離。

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三)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 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生產商品的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反映的 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係,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四)價格變動對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影響

一般說來,價格上升,人們對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價格下降,人 們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 度是不同的。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 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還會受到 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互為替代品(可以互相替代):A商品價 格上漲,A商品的需求量減少,B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則相反。 互補商品(互相配合才能使用):A商品價格上漲,A商品的需求量 減少,B商品的需求量也減少;反之則相反。

對生產經營的影響:①價格變動促使商品生產者調節生產規 模:商品價格上漲,擴大生產規模;商品的價格下跌,縮小生產規模。 ②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 間,給自己的產品提供降價空間,使其在價格競爭中更具優勢。③生 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 用價值,質量好的商品能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的利潤。

四、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一)消費的制約因素

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人和物價總體水平。其中 居民的收入是基礎和前提,生活消費還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 產水平與結構、居民收人、家庭人口數量和結構、物價水平等因素 的影響。

(二)消費心理

1.概念

消費心理指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徵與心 理活動的過程。

2.分類

大致有四種消費心理,分別是:從眾、求異、攀比、求實。

3.特徵

消費者的心理特徵包括消費者興趣、消費習慣、價值觀、性格、 氣質等方面的特徵。

(三)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1.生產決定消費

第一,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 國經濟總體上處於“短缺經濟”狀態,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這種狀況 實際就是生產為消費提供的對象在數量、品種方面的侷限所致。

第二,生產決定消費方式。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 先只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產力發展了,收入提高了, 消費方式就會隨之多樣化,比如當前有不少人已進入休閒、家政服務等消費領域。

第三,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些 產品剩餘的現象,但不是全面的生產過剩,消費需求遠沒有達到飽 和的地步。這說明某些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主要是質量和效益處 於低水平階段,自然難以啟動新的消費需求。

第四,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目前我國一些消費品出現供過於 求,並不表明我們的生產力水平已很高,而恰恰是因為質量好、技 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產品生產不出來或者產量不多。因此,投資 (生產)需求大有文章可做。要啟動新的消費需求,還必須由生產來 完成。

2.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

發展

第一,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才算真 正完成,消費的這一作用也叫做“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第二,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 作用。消費的這一作用也叫做“消費調節生產”,指需求的數量和質 量調節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如汽車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帶動汽車產 量的增加,對汽車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動汽車產業的升級。

第三,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 和成長。消費的這一作用也叫做“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第四,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 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第二節 生產、勞動與經營

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基本概念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 經濟制度,特徵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宏觀調控為手段,以公有制 為主體。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集體經濟是公有制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共同致富原則),還包括混合所有制 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是公有制。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是國有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形成依據

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定因素是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 段的國情。首先,這一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 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其次,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再次,實踐 證明,這一經濟制度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 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公司的類型、經營與發展

(―)公司的類型

公司是指一般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或因某些目的而 成立的企業法人。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公司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1)根據股東對公司所負責任的不同,可以把公司劃分為五類。

①無限公司,即所有股東無論出資數額多少,均需對公司債務 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公司;

②有限責任公司,所有股東均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 擔責任的公司;

③兩合公司,由無限責任股東和有限責任股東共同組成的 公司;

④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資本分為金額相等的股份,所有股東均 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⑤股份兩合公司,由無限責任股東和有限責任股東共同組成的 公司。這種劃分方法是對公司進行最基本的劃分方法。

(2)根據公司國籍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本國公司、外國公司和 跨國公司。

(3)根據公司在控制與被控制關係中所處地位的不同,可以分 為母公司和子公司。

(4)根據公司在管轄與被管轄關係中所處地位的不同,可以分 為總公司和分公司。

(5)根據公司信用基礎的不同,公司的經營活動以股東個人的 信用而非公司資本的多寡為基礎的公司稱為人合公司,如無限公司; 公司的經營活動以公司的資本規模為基礎的稱為資合公司,如股份有 限公司就是典型的資合公司;公司的設立和經營同時依賴於股東個 人信用和公司資本規模的公司,如兩合公司。

(二)公司的經營與發展

公司經營的直接目的是利潤,一個公司能否經營成功,取決於 很多因素。

(1)要制定正確的經營策略。因此,必須把握市場動向,捕捉市 場信息,開發有市場前景的產品。

(2)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等手段, 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3)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這種信譽和形象 集中體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創立名牌產品,實行優質服務,是 企業信譽和形象的表現,也是企業開展正當競爭的主要手段。

(4)企業兼併和企業破產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和國家經濟發展。

科技水平、管理狀況、經營戰略是影響企業經營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企業經營的全部因素。在企業經營實踐中,多種因 素影響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發展,還需要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適應 和開發市場,樹立創新意識和人才戰略等。

三、勞動與就業

(一)勞動是勞動者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是物質財富與 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

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中,要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努力形成勞動光榮、知識崇高、 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

(二)就業是民生之本

就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 出社會需要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能夠使社會勞動力不斷再生產, 有利於勞動者實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 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主要表現在:我國人口總量和勞動力總量都 比較大;勞動力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完全適應;勞動力市 場不完善,就業信息不暢通。

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一是黨和政府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 政策,努力改善勞動就業和自主創業的環境;二是勞動者要發揚艱 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同 時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自主創業與靈活就業。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1-1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 多種方式就業觀。

四、投資與理財

投資概念及特點:投資指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投資可分為 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投資是以讓渡其他資產而換取的另一項資產;投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之外持有的資產;投資是 一種以權利為表現形式的資產;投資是一種具有財務風險的資產。

(一)我國的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為主要業務,並以獲取利潤 為目的的貨幣經營企業國營的中國、工商、建設、農業、交通五大 行(現在都已經實行股份制),小的有各地的地方商業銀行。

(二)股票

1.含義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公開 或私下發行的、用以證明出資人的股本身份和權利,並根據持有人 所持有的股份數享有權益和承擔義務的憑證。

2.特點

股票代表著其持有人(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每一股同 類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權”。股票可以 公開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場上,股票也是投資和投機的 對象。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係不是債權債務關係。股東是公司的所 有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三)債券

1.含義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 時,向投資者發行,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 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2.本質

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

3.特點

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係,債券發行人即 債務人,投資者(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 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 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 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

(四)保險

1.含義

保險是以契約形式確立雙方經濟關係,以繳納保險費建立起來 的保險基金,對保險合同規定範圍內的災害事故所造成的損失,進 行經濟補償或給付的一種經濟形式。

2.本質

保險體現的是一種經濟關係。表現在:(1)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商品交換關係。(2)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收人再分配關係。 保險還是經濟關係與法律關係的統一,即保險是一種經濟制度,同 時也是一種法律關係。

3.特點

保險是最古老的風險管理方法之一。保險合約中,被保險人支 付一個固定金額(保費)給保險人,前者獲得保證:在指定時期內, 後者對特定事件或事件組造成的任何損失給予一定補償。保險屬 於經濟範疇,它所揭示的是保險的屬性,是保險的本質性的東西。

第三節收入與分配

一、國家及個人收入的分配

(一)個人收入的分配

(1)在我國,人收入分配方式是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 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方式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 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 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 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 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 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②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要允許和鼓勵“部分先富”,最終 達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人差距懸殊;既要 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 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

(二)國家收入的分配

1.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主要原因):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人的影 響是基礎性的,反映了根與葉、源與流的關係。只有加快經濟發展, 大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人的持續增長。

(2)分配政策: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 集中的收入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人,不利於企業生產 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 響。國家財政集中的收人太少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揮,尤 其會降低財政對經濟發展支持和調控的力度,最終也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國家應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 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2.我國財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和工程的建設, 調節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財政具有促進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作用。

(2)人民生活保障。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財政是 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財政是實現收入公平 分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二、徵稅與納稅

稅收含義及特點:稅收是國家為實現艽職能,憑藉政治權力. 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人的基本形式,稅收三個特徵即強制性、無償 性、固定性,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特徵是稅收與其他財政 收人形式區別的主要標誌。

(一)稅收及其種類

(1)按徵稅對象的性質分為:流轉稅(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 營業稅,關稅);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 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佔用 稅);行為稅(印花稅,車船使用稅);財產稅(房產稅,契稅)。

(2)按稅收管理和使用權限分:中央稅(關稅,消費稅);地方稅 (個人所得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中央地方共享稅 (增值稅,資源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

(3)按稅收與價格的關係分:價內稅(消費稅)和價外稅(增 值稅)。

(4)按計稅標準劃分:從價稅(增值稅,營業稅,關稅)和從量稅 (資源稅,車船使用稅)。

(5)按稅負是否轉嫁分:直接稅(所得稅)和間接稅(增值稅,消 費稅)。

(二)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公民自覺納稅的必要性。稅收是W家存在、發揮作用的物 質基礎,任何國家的W民都耍納稅„我國社會主義稅收取之於民, 用之於民。在我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 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而國家職能 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稅收為物質基礎。因而,在我國,每 一個公民都應自覺納稅。

(2)自覺誠實納稅,反對任何違反稅法的行為。自覺納稅是公民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主人翁地位的具體體現,每個公民應該自覺誠 實納稅,履行公民的基本義務。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單位和個人存在 偷稅、漏稅、欠稅、騙稅、抗稅等違反稅法的現象。這些行為,既危害 了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響單位和 個人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決同任何違反稅法的行為作鬥 爭,以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

(3)依法履行公民基本義務的同時,還要行使納稅人的權利。 即要以主人翁的態度和高度責任感,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徵管和 使用,以維護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四節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市場經濟的特點和要求

(1)市場經濟的特點: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 開放性等一般特徵。

(2)市場經濟的要求:一是法制健全。市場經濟首先是法制經 濟。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它能為市場經濟提供 一個公平、有效的外部競爭環境。二是政府管理有效。有效政府,應 該既是技術上有效的政府,也是配置上有效的政府,更應該是具有 制度效率的政府。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體現在堅持公有制的主體 地位、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和國家能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三個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 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人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 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人創新型國家行列。

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 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

效顯著。

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 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 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如何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2)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三、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 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 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 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二)對外開放的概念、內容、基本原則

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 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採取封鎖國內 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

對外開放的內容:大力發展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 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積極開展對外承包 工程與勞務合作,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對外開放基本原則: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始 終要堅持的原則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四、國際間經濟競爭與合作

(一)國際經濟合作的特點

(1)國際經濟合作的主體是不同國家(地區)政府、國際經濟組 織和各國的企業與個人。

(2)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內容是不同國家生產要素的優化組 合與配置。

(3)國際經濟合作的範圍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

(4)國際經濟合作是不同國家間進行的較長期的經濟協作活動。

(5)國際經濟合作參與者之間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關係。

(二)國際經濟合作發展新特點

(1)競爭更加激烈化。

(2)國際經濟合作集團化。

(3)合作形式多樣化。

(4)經濟政策協調經常化、法制化。

(三)面對國際間經濟競爭與合作的對策

1.企業方面

(1)樹立並加強競爭觀念,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加強合作意識, 在維護本國利益基礎之上,積極加強國際合作。

(2)強化科技觀念,大力堅持科技研發和應用,提高科技含量, 實現本國競爭方式的改變。

(3)不斷和深入堅持開放,充分利用世界市場和國內市場,充 分挖掘資源,實現經濟資源充分優化流動與配置。

2.政府方面

(1)加強政府職能轉變,發揮本國政府在國際市場的統率全局 作用,服務本國企業和市場。

(2)加強國際合作與談判,深入瞭解和培養熟悉國際貿易規則 的專業人員。

(3)促進國內市場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增加科技投入,變價格 戰為科技競爭,提高競爭層次。

(4)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充分利用第三世界國家的資 源和市場,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加強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溝通和交 流,協調雙方矛盾。

(5)建設綠色經濟,打破國際貿易隱形壁壘,宣傳本國文化,擴 大本國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