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一個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人

在三國時期,有那麼一個財政專家,通過財政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說到曹魏統一北方後,首先想幹的就是恢復關中的經濟。怎麼恢復呢?為了恢復經濟發展,衛覬將戰亂中的流民都招攬回來了,但是他發現百姓們更希望回到家鄉去種田,這是一個很好的事兒。但問題在於他們身無分文,回去了也沒有錢買最初的生產資料了,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生產活動了。如果要讓他們回家進行有效生產,就政府就必須給他們支持。但是國家也沒有多餘的錢來幫助他們。怎麼辦呢?衛覬就提出,由於當前的北方政權的穩定,以及北方權勢因戰爭得以重新洗牌,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已經處於比較強的階段,可以恢復一部分鹽業並從鹽業中提取一筆特殊的稅費,用以專門幫助百姓購置生產工具和牲畜,補貼返鄉關中的百姓。衛覬的這個提議已經具備了現代財政中定向徵稅的色彩,有點工業反哺農業的味道了。他的提議得到了政府的採納,許多百姓得以返鄉種田,關中經濟得到快速的恢復。

由於耕田需要水利灌溉,曹魏時代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興水利的時代,揚州刺史劉馥興修了七門、吳塘等水利用以灌溉稻田;豫州刺史賈逵建水壩、開運河;沛郡太守鄭渾興修鄭陂水利;西北方面,涼州刺史徐邈興修鹽池、廣開水田;敦煌太守皇甫隆推廣耬犁、灌溉田地。這些地方由於得到了充足的水利灌溉,都實現了糧食的大幅度增產,政府也實現了財政稅收的倍增。興修水利帶來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魏國境內各地都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不再需要中央的物資支持,這也讓魏國成為三國中最強盛的一方。

三國時代,一個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人


我們再看東吳,由於江東受戰爭的破壞最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東漢時期的豪族門閥結構,所以說實際上孫氏政權更多的是依仗門閥勢力來統治整個國家,戰爭對經濟的破壞小,但是也意味著孫吳對屯田的需求不大,而豪族門閥勢力的強大,意味著中央命令始終會受到地方門閥的阻礙,無法得到貫徹的實施,行政效率更低下。相比於曹魏,由於原來的社會結構被戰爭破壞了大部分,曹氏政權能夠依靠武力對許多地方豪族重新洗牌,得以重構地方制度,將權力收歸中央,這就決定了曹氏政權的行政效率要比孫氏政權高很多。

隨著北方的統一,三國爭霸戰場逐漸轉移到江淮一帶,這就導致孫氏政權財政需求增加,陸遜上表請求屯田,孫權也親自躬耕壟畝,鼓勵農業發展,獲得一定的效果。相比之下,蜀漢由於地盤最小,雖也有過短暫的屯田,但大多浪費在連年的北伐戰爭當中,而且這些戰爭都無功而返,幾乎每一次北伐撤軍都受制於糧食供應不足和運糧困難,這也給本來就缺乏物質基礎應對危機的蜀漢埋下了最早滅亡的伏筆。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戰爭中,吸取了前幾次北伐的經驗教訓,為了這次北伐,諸葛亮開水路從四川至陝西,以運輸早已囤積好的大量糧草,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去世了,隨後蜀漢撤軍,糧草落入了司馬懿手裡。次年,魏國的中原地區發生大災,司馬懿從陝西調了五百萬石糧食救濟洛陽,其中就可能包含當年諸葛亮辛辛苦苦運到陝西的糧食。

到了公元243年,司馬氏開始掌握曹魏的實權,司馬懿開始籌備一統三國的大計,這個時候距離蜀漢滅亡還有二十年,距離東吳滅亡還有三十七年。在司馬懿統籌規劃統一計劃的時候,其手底下有個叫鄧艾的將軍,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將之一,綿竹之戰消滅蜀漢最後的有生力量、以弱勝強的段谷之戰就出自他的手筆,鄧艾除了敢冒險、能打仗之外,還是一名財政專家。他給司馬懿寫了一篇《濟河論》提出,戰爭到了最後,一定是財政的比拼,誰能夠在財政上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誰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並且指出曹魏之所以能佔領北方一統,得益於屯田制的實施,積累了充足的糧食,增加了財政收入。而現在如果要進行南征,必須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至少需要十萬大軍和五年時間,然而十萬大軍、五年時間的征戰至少需要三千萬石的糧食準備。那如何實現三千萬石糧食的儲備呢?要知道,由於北方統一後,經過政府補貼農戶生產,進行了大量的土地農業開發,北方的土地基本上已經被開發完。那麼一方面就需要找到一塊尚未開發的地方來進行耕種,才有機會實現糧食總量的突破;另一方面這個地方需要具備距離正面戰場近,便於糧草運輸的特點。

鄧艾優先想到的一個地方是:壽春!為什麼是壽春呢?

在魏蜀吳三國對峙時期,有那麼三個地方起著戰略樞紐的作用,一個是魏蜀對峙的漢中地帶,也就是陝西和四川交界處,這是諸葛亮北伐的根據地;一個是現在湖北的襄陽、荊州地帶,魏國佔領了襄陽,荊州先被蜀國佔領,而後被吳國佔領,與魏國形成對峙。最後一個地方就是壽春,現在安徽的壽縣。在三國時期,魏國如果要進攻吳國,只能走兩條路,一條經襄陽,一條經壽春。由於襄陽土地開發比較早,而壽春還是一片尚待開發的土地,土地非常肥沃,是一個天然的糧食生產基地;而且正好位於與吳國對峙的前線,能夠同時滿足糧食生產和戰略要地兩個條件。但是由於壽春這個地方缺乏水利設施,導致土地雖然肥沃,但是產量一直上不去。鄧艾就提出如果開鑿運河來灌溉田地,糧食產量能夠提升三倍。那麼只要五萬士兵參與耕種,加上充足的水源,一年就能上繳五百萬石的糧食做軍糧。六七年就能湊夠三千萬石的軍糧,作為戰爭儲備糧食。

鄧艾的計策得到了司馬懿的大力支持,並馬上實施,魏國的南方開始興修水利,興兵屯田,一片繁忙。這為司馬氏的統一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