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人

在三国时期,有那么一个财政专家,通过财政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曹魏统一北方后,首先想干的就是恢复关中的经济。怎么恢复呢?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卫觊将战乱中的流民都招揽回来了,但是他发现百姓们更希望回到家乡去种田,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儿。但问题在于他们身无分文,回去了也没有钱买最初的生产资料了,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活动了。如果要让他们回家进行有效生产,就政府就必须给他们支持。但是国家也没有多余的钱来帮助他们。怎么办呢?卫觊就提出,由于当前的北方政权的稳定,以及北方权势因战争得以重新洗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已经处于比较强的阶段,可以恢复一部分盐业并从盐业中提取一笔特殊的税费,用以专门帮助百姓购置生产工具和牲畜,补贴返乡关中的百姓。卫觊的这个提议已经具备了现代财政中定向征税的色彩,有点工业反哺农业的味道了。他的提议得到了政府的采纳,许多百姓得以返乡种田,关中经济得到快速的恢复。

由于耕田需要水利灌溉,曹魏时代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兴水利的时代,扬州刺史刘馥兴修了七门、吴塘等水利用以灌溉稻田;豫州刺史贾逵建水坝、开运河;沛郡太守郑浑兴修郑陂水利;西北方面,凉州刺史徐邈兴修盐池、广开水田;敦煌太守皇甫隆推广耧犁、灌溉田地。这些地方由于得到了充足的水利灌溉,都实现了粮食的大幅度增产,政府也实现了财政税收的倍增。兴修水利带来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魏国境内各地都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再需要中央的物资支持,这也让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一方。

三国时代,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人


我们再看东吴,由于江东受战争的破坏最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东汉时期的豪族门阀结构,所以说实际上孙氏政权更多的是依仗门阀势力来统治整个国家,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小,但是也意味着孙吴对屯田的需求不大,而豪族门阀势力的强大,意味着中央命令始终会受到地方门阀的阻碍,无法得到贯彻的实施,行政效率更低下。相比于曹魏,由于原来的社会结构被战争破坏了大部分,曹氏政权能够依靠武力对许多地方豪族重新洗牌,得以重构地方制度,将权力收归中央,这就决定了曹氏政权的行政效率要比孙氏政权高很多。

随着北方的统一,三国争霸战场逐渐转移到江淮一带,这就导致孙氏政权财政需求增加,陆逊上表请求屯田,孙权也亲自躬耕垄亩,鼓励农业发展,获得一定的效果。相比之下,蜀汉由于地盘最小,虽也有过短暂的屯田,但大多浪费在连年的北伐战争当中,而且这些战争都无功而返,几乎每一次北伐撤军都受制于粮食供应不足和运粮困难,这也给本来就缺乏物质基础应对危机的蜀汉埋下了最早灭亡的伏笔。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战争中,吸取了前几次北伐的经验教训,为了这次北伐,诸葛亮开水路从四川至陕西,以运输早已囤积好的大量粮草,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去世了,随后蜀汉撤军,粮草落入了司马懿手里。次年,魏国的中原地区发生大灾,司马懿从陕西调了五百万石粮食救济洛阳,其中就可能包含当年诸葛亮辛辛苦苦运到陕西的粮食。

到了公元243年,司马氏开始掌握曹魏的实权,司马懿开始筹备一统三国的大计,这个时候距离蜀汉灭亡还有二十年,距离东吴灭亡还有三十七年。在司马懿统筹规划统一计划的时候,其手底下有个叫邓艾的将军,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将之一,绵竹之战消灭蜀汉最后的有生力量、以弱胜强的段谷之战就出自他的手笔,邓艾除了敢冒险、能打仗之外,还是一名财政专家。他给司马懿写了一篇《济河论》提出,战争到了最后,一定是财政的比拼,谁能够在财政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并且指出曹魏之所以能占领北方一统,得益于屯田制的实施,积累了充足的粮食,增加了财政收入。而现在如果要进行南征,必须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至少需要十万大军和五年时间,然而十万大军、五年时间的征战至少需要三千万石的粮食准备。那如何实现三千万石粮食的储备呢?要知道,由于北方统一后,经过政府补贴农户生产,进行了大量的土地农业开发,北方的土地基本上已经被开发完。那么一方面就需要找到一块尚未开发的地方来进行耕种,才有机会实现粮食总量的突破;另一方面这个地方需要具备距离正面战场近,便于粮草运输的特点。

邓艾优先想到的一个地方是:寿春!为什么是寿春呢?

在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有那么三个地方起着战略枢纽的作用,一个是魏蜀对峙的汉中地带,也就是陕西和四川交界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据地;一个是现在湖北的襄阳、荆州地带,魏国占领了襄阳,荆州先被蜀国占领,而后被吴国占领,与魏国形成对峙。最后一个地方就是寿春,现在安徽的寿县。在三国时期,魏国如果要进攻吴国,只能走两条路,一条经襄阳,一条经寿春。由于襄阳土地开发比较早,而寿春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土地,土地非常肥沃,是一个天然的粮食生产基地;而且正好位于与吴国对峙的前线,能够同时满足粮食生产和战略要地两个条件。但是由于寿春这个地方缺乏水利设施,导致土地虽然肥沃,但是产量一直上不去。邓艾就提出如果开凿运河来灌溉田地,粮食产量能够提升三倍。那么只要五万士兵参与耕种,加上充足的水源,一年就能上缴五百万石的粮食做军粮。六七年就能凑够三千万石的军粮,作为战争储备粮食。

邓艾的计策得到了司马懿的大力支持,并马上实施,魏国的南方开始兴修水利,兴兵屯田,一片繁忙。这为司马氏的统一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