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如何掌握MEMS技術的?

耐威科技收購Silex是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中國為成為計算機芯片領域的世界級製造商,是如何物色和收購關鍵技術的。

更新於2019年1月31日 06:30 英國《金融時報》 Emily Feng 北京報道

2015年,中國民營企業耐威科技(NavTech)收購了瑞典公司Silex Microsystems,從而獲得了後者所掌握的製造加速度計、陀螺儀和其他微型傳感器的技術。此事在當時並未被大肆報道。

耐威科技專門開發應用於航空、衛星和國防領域的導航技術。在收購Silex不久之後,耐威科技宣佈將“依託Silex”的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斥資3億美元在北京興建一家工廠。在從手機和醫療設備到自動駕駛汽車等眾多產品中,芯片起到越來越核心的作用,而MEMS是嵌入芯片的組件。

但是,對Silex的收購是通過一系列的投資控股公司來完成的,而中國政府控制的基金參與了這個過程。新工廠坐落在一家國有工業園裡,並得到了一家國有半導體基金——北京集成電路製造與裝備基金(Beijing Integrated Circuits Fund,下面簡稱北京集成電路基金)的支持。

這是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中國為成為計算機芯片領域的世界級製造商,是如何物色和收購關鍵技術的。北京方面努力想要減少對關鍵部件的進口,相關戰略被稱為“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政府已為此投入了數千億美元資金,而掌握MEMS技術是這項計劃中的一個方面。

“鑑於在尋求收購交易的相互盤根錯節的資本當中,子基金多如牛毛,一些以私人投資機構身份出現的實體,其部分資金來自跟政府有關聯的基金,也就不足為奇了,”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駐北京分析師蘭斯•諾布爾(Lance Noble)說。

Silex高級副總裁托馬斯•鮑爾(Tomas Bauer)對這些擔憂不以為然,稱耐威科技收購Silex是“純粹的財務”安排,使Silex能夠籌集到在一個核心市場擴張所需的資金。

“Silex利用專家諮詢公司進行了相關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Silex所具有的MEMS晶圓製造技術中不包含任何受到出口管制的技術,”他說。

Silex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歐洲的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加拿大的Teledyne Dalsa和臺灣的臺積電(TSMC)。

Silex不是近年來中國投資者在政府資金幫助下收購的唯一一家瑞典MEMS公司。

2017年1月,瑞典半導體公司Norstel被安芯基金(An Xin Capital)收購,價格未對外披露。該基金擁有500億元人民幣(合74億美元)的規模,由福建省政府聯合規模達218億美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Nat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Investment Fund)出資設立。

安芯資本管理人、福建民企三安光電(San’an Optoelectronics),在2016年還參與了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但沒有成功。

“這些收購有規避瑞典出口管制機制的可能。因此,在中國軍隊的軍力現代化過程中,瑞典也許無意中提供了幫助,”瑞典國防研究局(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的分析師耶克•赫爾斯特羅姆(Jerker Hellstrom)表示。

瑞典官員拒絕置評,但提到了前企業部長米卡埃爾•丹伯格(Mikael Damberg)在《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發表的一份聲明:“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才應該為公司業務部門的持續運營負責。”此言是在為政府可能受到的任何批評開脫。

耐威科技和北京集成電路基金均未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參與收購半導體資產交易的各個基金和投資工具之間有著重重疊疊的關係,說明監管機構在為保護敏感技術或軍民兩用技術而對投資進行審查時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2017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否決了Canyon Bridge Capital Partners擬斥資13億美元收購美國半導體公司萊迪思(Lattice)的計劃,原因是該交易的投資者背後有中國國新控股(China Reform Holdings)的支持,後者是一家政府控制的集團,管理著一隻3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基金。

但還是有多筆交易獲得批准。2015年,專門設計圖像傳感器的美國半導體公司豪威科技(OmniVision)被一箇中國財團收購,其成員包括私募股權基金華創投資(Hua Capital),後者由頂尖國有芯片製造商紫光集團(Tsinghua Unigroup)的控股股東聯合創立。豪威科技未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一份信用評級報告顯示,華創投資代表北京集成電路基金進行股權投資。報告稱,在該交易中,這家國有風險投資基金已“將在美國上市的豪威科技公司私有化”。

歐洲政界人士已提議成立一個類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機構,讓布魯塞爾有權力阻止涉及敏感技術的外資收購。但兩名外交官表示,多個歐盟成員國的反對已使這一提議降格為一個“協調框架”。

中國商務部前高級官員孫永福表示:“一開始他們有過擬定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的考量,但由於許多國家反對,尤其是在東歐,就更改了。”

耐威科技的發展軌跡使人們得以瞭解中國產業政策是如何挑選優勝者,然後通過幫助它們獲得大好商機和高科技資產來培育它們的。

耐威科技創始人楊雲春2001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楊雲春入選“千人計劃”(Thousand Talents)的專家,該計劃旨在從海外吸引人才。2007年創辦公司後,楊雲春被納入了使用政府經費開發先進技術的“863計劃”。

到2011年,耐威科技獲得了為一些知名項目提供零部件的合同,如百度(Baidu)的Apollo自動駕駛汽車項目,以及中國政府主導的“北斗”(Beidou)衛星導航系統,後者是美國GPS的競爭對手。耐威科技還為中國的無人機和戰鬥機提供導航技術,包括中國軍方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梟龍(JF-17)戰鬥機。

2015年,該公司迎來了一個黃金機遇。當年7月,北京集成電路基金新設立的瑞通芯源半導體科技公司(Ruito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通過子公司運通電子(GAE Ltd)收購了Silex。

在那一個多月前,耐威科技已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籌資4800萬美元。2015年年底,耐威科技完成了對運通電子的收購,間接控股了Silex。北京集成電路基金隨後向耐威科技製造MEMS的新廠投資6億元人民幣(約合9000萬美元)。

不到兩年後,MEMS製造業務已成為耐威科技增長最快的收入來源,當年大幅增長近175%,至3.193億元人民幣(約合4700萬美元)。

理查德•米爾恩(Richard Milne)挪威補充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