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和恐懼常伴我左右

就人性而言,貪婪和恐懼是人最基本的情緒,是人的本能。而我們所受的教育,不管是東方儒家的的仁義禮智信,還是西方基督徒的上帝仁愛,一個很大的目標就是教育人們學會剋制自己,剋制自己的慾望,而人們對於慾望的本能反應就是兩個極端——貪婪和恐懼。所以學習本身就是一場修行。

貪婪和恐懼常伴我左右

投資又何嘗不是呢?每個人入場都是帶著一個最原始的慾望——賺錢,對於錢,這個自私有制誕生以來一直主導著人類世界的虛擬物,貪婪和恐懼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與我自身而言,由於自己的人生經歷,並沒有體驗一夜暴富的感覺,也並不企望幸運女神會降臨在自己身上,財富都是自己一點一點積累的結果,所以貪婪在我身上能很好的控制,因為我具備貪婪的基因。

但是貪婪的另一邊——恐懼,卻在我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在操作上就是對於利潤的落袋為安,毫不客氣的說,這是一種短視,這種短視是致命的,這種短視會惡化盈虧比,是會毀滅人的。

回到理智層面,資本市場,尤其是商品市場,趨勢的形成,不管是中長期趨勢,還是短期的反彈趨勢,都不會一天就結束,因為這種趨勢是基於長期供需矛盾造成的供需失衡,或者短期樂觀/悲觀造成的價格失衡,其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價格修復,價格修復絕非一時一刻能完成,長期的價格修復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短期的價格修復(比如超跌反彈)也是需要幾天的時間,也就是說不管大趨勢還是小趨勢,趨勢一旦形成,都會持續一個相對時期。

從操作層面來講,如何止損/止盈,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方法,這個方法也可以逐漸訓練自己的恐懼,在有了一定利潤之後,並且在自己對於基本供需關係沒有改變看法之前,把治隨點設置成盈虧平衡點。

這種做法儘管利潤有可能會有回吐,但是這種回吐你自己認知偏差的代價,也就是是你必須承擔的虧損。但是另一方面來講,在訓練自己的恐懼方面有一定作用。

但是其基本立足點,還是自己對於供需關係的理解(不管是相對長期還是相對短期),只有對供需關係有一個很好的瞭解,才能從根本上剋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是其對於自身的剋制。

普通人恐懼時,他不恐懼,除了剋制的內心,還有對於時局及其解決方法的樂觀瞭解;

普通人貪婪時,他不貪婪,吃了剋制的內心,還有對於時局及其帶來後果的悲觀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