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這麼多年過去,人性未變

弗蘭克·費雷迪 著,7章,23萬字,296頁

一本非常工整學術風濃厚的學術著作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這麼多年過去,人性未變


本科的時候讀過一本小而精悍小書——《君主論》

對,就馬基雅維利那本書。

裡面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恐懼。

比如“要做好城防和糧草儲備,加強軍事訓練,在外敵入侵時,既要讓臣民感到有希望,相信禍患不會長久,也要讓臣民對敵人的殘酷感到恐懼。”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這麼多年過去,人性未變


在《君主論》中,如果說“君主”是排關鍵詞第一,那麼“恐懼”絕對能排第二。

只要擅長利用恐懼,那麼在馬基雅維利筆下就沒有什麼是不能利用的了。

原本以為那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產物,但是弗蘭克·費雷迪覺得:顯然,在這個時代,恐懼比之前更有用了。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這麼多年過去,人性未變


回到生活來看,我們面對的恐懼著實不少:恐懼失業,恐懼醫療,恐懼養老,恐懼育兒……但是對我而言這些恐懼可能是具自己特色的恐懼,我不知道別人是否有這些問題,但是從大眾文化的分析來看,恐懼這事東西皆有——恐懼令人感到不自在,甚至可以製造恐懼,恐懼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那是一種不安和焦慮的體驗,如果足夠徹底,就會變成一種致命的、無具體指向的莫名不安。”

這種恐懼與媒體,與文化,與道德息息相關,作者認為可以通過比較過去,來對比這種恐懼的變遷,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解決或者超越恐懼的負面影響。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這麼多年過去,人性未變


從間戰期開始的恐懼就算是“恐懼”的應用到了現代,想想殘酷的西線吧,把人們像牲口一樣趕進絞肉機,自然是需要一點恐懼的力量——其實就是一種恫嚇式的宣傳,外加榮譽、犧牲等價值,而這種對於恐懼的管理伴隨著一戰,間戰,以及二戰。這些手段的背後是源遠流長的恐懼管理的一部分——從死亡,到死後,再到信仰,以及恐懼本身,恐懼就一直流淌下來。

現代社會的恐懼則更甚,我們面對的世界高速變化,就像一個滴答作響的炸彈,對未來的無知誕生了莫名的恐懼,“未來與現在相似麼?”“未來可以理解麼?”“人類能影響未來麼?”,三個靈魂問題刺激著每一個人的神經,這種“靈魂三問”從我們個體的領域影響著我們,讓我們恐懼。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這麼多年過去,人性未變


恐懼的個體進入了一個恐懼的社會——道德與知識跌下神壇,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充滿著道德的腳本,觀察事件的時候我們已經熟悉恐懼的視角,而媒體則在這個時候推波助瀾,使用恐懼達到他們的目的——一切正常的事物在恐懼的視角下都可以變得不正常,讓人變得恐懼,就更不用說新鮮事物了。而在恐懼視角的薰陶下,我們變了——我們開始過分關注我們的安全,我們轉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斷認為自己處於危險之中,我們不再嘗試新的東西,我們心懷恐懼。

這些變化,讓我們在恐懼的世界尋求安全,但卻最終讓我們變得更加恐懼。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這麼多年過去,人性未變

與那些虎頭蛇尾的學術作品不同,《恐懼》在這裡邁出了關鍵一步——作者開始講述解決方案,要擺脫恐懼,可以直面歷史記憶,直面恐懼,更重要的是做出全新的選擇。

作為一本學術作品,這本書可以說切中時弊,如果不能理解為了擺脫恐懼找尋安全卻讓我們更恐懼,那可以聯想一下羅輯思維。

活生生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