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的應用)


思維網中的系統思考包括負反饋和正反饋兩種模型,這兩種模型廣泛的存在於世界的方方面面。


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的應用

《道德經》的損不足以奉有餘,以及《聖經》中的馬太效應都是描述富者愈富的現象,現在的積累優勢使得下一次容易成功,下一次的成功又會返回來增加再下一次成功的可能。

《道德經》的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本質是負反饋,而"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本質則是正反饋(如圖1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1 老子的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寫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的意思是說:自然的道,豈不就像拉弓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長了就把它縮短,弦短了就把它加成。但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而是剝奪不足來供奉有餘。

老子用張弓來類比自然的道,通過對實際情況的調整,使得弓箭被合適使用,也被稱為"張弓效應"。網上有關於張弓效應的漫畫,我稍微改了下,這樣大家更容易形象的理解(如圖2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2 張弓效應漫畫

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話講的是社會法制是剝奪不足來供奉有餘,也就是劫貧濟富,這樣就出現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二八定律,20%的人佔用80%的社會財富(如圖3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3 損不足以奉有餘漫畫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講的是一個負反饋過程,老子舉了張弓的例子,漫畫比較形象的表現了老子的意思。比如對於"高者抑之",在張弓射鳥的漫畫中老者張弓瞄準飛鳥,箭的瞄準高度高於飛鳥,然後通過向下調整箭的高度來瞄準飛鳥。在這個"高者抑之"的過程中,目標是瞄準飛鳥,而實際結果是箭的方向高於飛鳥,老者觀察到了這個情況,和瞄準飛鳥的目標做對比,發現了偏差,所以採用"高者抑之"的方法向下調整箭頭高度,這樣就能瞄準飛鳥,完成閉環控制(如圖4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4 張弓效應的方框圖

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話講的是一個正反饋過程。有兩個人經過自己的奮鬥,一個獲得的結果多,也就是有餘,一個獲得的結果少,也就是不足。而社會的法則卻是誰多就補誰,就是用結果少的那個結果多的那個,這樣結果多的那個就會越來越多,形成正反饋(如圖5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5 損不足以奉有餘方框圖


《聖經》中的馬太效應

《道德經》中的"損不足以奉有餘"會使得有餘的越來越有餘,也就是富者愈富,這是一個正反饋現象,而《聖經》中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被稱為馬太效應,也是富者愈富,也是正反饋現象。

馬太效應是聖經裡的一則寓言,用來闡述一旦獲得一點優勢,這個優勢就會不斷擴大,取得的成果也會越來越大,是一種正反饋現象。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如圖6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6 國王給三個奴僕本金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裡(如圖7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7 三個奴僕賺到了不同的利潤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如圖8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8 國王將賺到最少的全部給了賺到最多的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因取自聖經馬太福音25章中耶穌的有關才幹比喻的這一節著名經文而得名。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如圖9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9 馬太效應的方框圖

馬太效應是一種正反饋現象,這一次的成功(輸出)會增加此人的某種能力(輸入),從而使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增大,而下一次的成功又會促進再下一次的成功,從而使此人的成功越來越大。

網上也有關於馬太效應比較形象的漫畫,漫畫中兩個人雖然站在同一起跑線,但是一個人是站在汽車上,另一個人用平板車拉著兩個老人,明顯的站在汽車上的人能贏得比賽的勝利,他的積累優勢是已有的汽車,這使得他在比賽中更容易獲勝(如圖10所示)。

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思維網(正反饋在道德經和《聖經》中應用)

圖10 馬太效應的漫畫

馬太效應從經濟學來說,它是二八定律,20%的人佔用80%的財富,從數學角度來說,它符合冪率分佈,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說,它的本質是正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