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五餅二魚堂


2003年我第一次到巴黎。我把團裡別人到老佛爺百貨公司購物的時間都用在了西堤島上的巴黎聖母院。一部根據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深深地影響了少女時的我,尤其是美的標準,全被一個名叫吉娜·勞洛勃麗吉達的意大利女演員擊穿了。她扮演的劇中人艾絲美拉達,身穿一襲紅色的緊身長款連衣裙,眾目睽睽之下在巴黎聖母院前的廣場上翩翩起舞,不要說菲比斯和卡西莫多會以自己的方式愛上她了,銀幕外的我們,特別是少男少女,誰能不愛上她?

我太幸運了。我不知道那一天是望彌撒的日子,我也不知道歐洲教堂有這樣的傳統:教區裡的居民有義務到教堂做義工,我更不知道巴黎聖母院周邊住著好幾位蜚聲歌壇的歌唱家。唱詩班的歌聲已經叫人靈魂飛昇了,又見一男一女兩位歌唱家走出唱詩班的隊列,他們一開嗓,歌聲真是直入雲霄、餘音繞樑。我順著他們的歌聲仰頭去尋找教堂的屋頂,第一次,我領略到了哥特式建築的瑰麗和神秘——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182年建成。在巴黎聖母院之前,歐洲大多數教堂因為沉重的拱頂、粗矮的珠子和厚實的牆壁,而顯得陰暗和笨重,給身在其中的人們感覺有些壓抑。巴黎聖母院突破了舊教堂建築的藩籬,採用了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從而使得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巴黎聖母院以後,歐洲再建教堂,基本都採用這種建築風格,打那以後,教堂除了給信徒創設了相遇相知、培養信仰、舉行感恩祭的場所外,更成了建築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巴黎聖母院。不知道遭遇過大火,什麼時候能煥然一新?


2003年去過巴黎聖母院後,再有機會接近或者走進教堂,我會特別留意一下它們之所以成為聞名天下的教堂的理由。

比如,始建於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將宏偉與細膩這兩個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美學特徵緊密結合在了一起。這一特點使得科隆大教堂榮膺了哥特式教堂中最完美典範的稱號。用時600年、直到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的科隆大教堂,高塔特別引人注目,它引領我們的視線直向蒼穹的建築手段,象徵著人類渴望與上帝溝通的意願。我第一次看到科隆大教堂,先是被它相比周邊建築明顯黧黑的外觀所震撼,有人說,那是它經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炮火洗禮的印記。幸虧,人類在失去理智的瞬間,上帝啟悟了他們。

布拉格之美,已經毋庸置疑。在我的記憶中,所有的布拉格之美都及不上一座聖維特大教堂。聖維特大教堂,建成所費時間而言,比科隆大教堂更過分,始建於925年,直到上世紀初1929年才正式完工。用了1000年才完成的聖維特大教堂,美在何處?美在處處!有人說身處聖維特大教堂裡,最大的感受是其強大的向上的衝擊力,對此我特別能感同身受。

去聖維特大教堂那一年,我兒尚在讀高中。走進聖維特大教堂後一仰頭,他一把拽住我的右手,越攥越緊,緊得我都有些疼了。對一個仰頭會覺恐高的人來說,聖維特大教堂實在是太高了。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科隆大教堂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布拉格聖維特大教堂


凡是著名的教堂,一定高聳入雲——假如懷揣這樣的想法去看今天以色列境內被寫進《聖經》裡的教堂,那麼,意外就會緊隨著你的朝聖之旅。

看過天使報喜堂後,我們的下一站,是天主教婚禮教堂。

《聖經·約翰福音》2:1~11 ——第三日, 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嚐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裡來的。——這是耶穌所行第一件神蹟的地方,2000年來,前往朝聖的基督教徒絡繹不絕,只是,在公元5世紀前,這裡還是猶太人活動的城鎮,那以後,才開始出現來自遠方的基督教徒,又過了1000多年,1879年天主教婚禮教堂在這裡建成。是耶穌第一件神蹟的所行之地,又是天主教徒所向往的舉辦婚禮的幸運之地,在我的想象中天主教婚禮教堂應該金碧輝煌,可走到近處才發現,蜜黃色磚塊砌成的天主教婚禮教堂,雖樸厚又莊重,卻遠遜於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和聖維特大教堂;走進教堂,內飾與外觀相得益彰,簡潔大方。新,是天主教婚禮教堂給參觀者的最大觀感,由此,歷史上也有人對耶穌第一神蹟發生地產生過疑惑。近些年美國考古學家在這裡挖掘出了耶穌時代的石容器和浴盆,這些地下文物印證著地上的天主教婚禮教堂,就算再重建許多次,這裡也是傳說中的迦南美地。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天主教婚禮教堂


八福堂也在迦南美地,它就建在加利利湖北岸的一處高丘上。《新約》記載,有一天,幾千信徒與民眾跟隨耶穌來到了這裡,耶穌停下腳步,走上這座山丘,向追隨他的數千名信徒民眾訓話,這就是基督教中著名的"登山訓眾",而耶穌的訓話又被稱作"山中寶訓"。聖訓第一部分內容就是論八福,高丘故而得名八福山。"登山寶訓"是基督教歷史和耶穌傳教生涯中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活動,所以,就在耶穌"登山訓眾"後不久就修建了八福堂?八福堂的確因"山中寶訓"而建,卻要遲至耶穌這一次重要活動1900年以後才開始修建,那一年是1938年。

又半個多世紀以後,我們身處小巧的八福堂,在這座八角形的建築裡轉著圈地用心領悟耶穌論八福的部分文字,不由得想起了劉禹錫《陋室銘》中最著名的那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仙則靈"。在八福堂的修建者的心裡,"登山寶訓"已然印刻在了每一個信徒的心裡,八福堂只是心中有耶穌的人們相聚之處,要什麼富麗堂皇!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八福堂


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聖經》記載的教堂竟然一座比一座素樸。

五餅二魚的故事,就算非基督教徒也是瞭然於心的。相傳耶穌在加利利湖邊傳福音,吸引了不少民眾跟隨。傳道以後,民眾們都餓了,可那麼多人,僅男人就有5000之多,拿什麼去餵飽大家呢?耶穌只用五個餅兩條魚就餵飽了5000多人,眾人飽食一頓後,居然還剩下了12籃食物——這個故事,記載在《新約》的《馬爾谷福音》和《路加福音》裡。《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認為,"《聖經》主要不是作為歷史來書寫的,但它仍是我用來講述這個故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歷史來源",弦外之音就是,《聖經》裡的故事未必沒有真實發生過,何況,在今天五餅二魚堂所在的地方,找到過一幅馬賽克作品五餅二魚馬賽克鑲嵌畫,那一年是1888年。偶然找到五餅二魚馬賽克鑲嵌畫的德國天主教科隆總教區屬下的巴勒斯坦協會決定追根溯源:這幅五餅二魚馬賽克鑲嵌畫到底是何時的文物。1892年,圍繞著五餅二魚馬賽克鑲嵌畫的考古工作全面展開。隨著出土文物越老越豐富,可以肯定,發現五餅二魚馬賽克鑲嵌畫的原址就是一處教堂,是由西班牙朝聖者於公元360年左右開始修建,公元480年擴建,後又在公元618年毀於拜占庭人與波斯人的戰爭中。現在我們看到的五餅二魚堂,又叫"變多堂",是1982年在原來的遺蹟上重建的。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五餅二魚馬賽克鑲嵌畫


12月的加利利湖畔,下午4點不到天已擦黑,我們到達五餅二魚堂時,它在不遠處已經有些若隱若現。饒是這樣,我還是被其絲毫不張揚的建築風格驚到了:那可是耶穌所行神蹟的地方呀!只見椰棗樹旁,蜜黃色砂岩磚砌起來的教堂,呈一字型舒展地排開著,唯有一側微微探出頭來的尖頂以及頂上的十字架,告訴我們這裡是教堂。

按照指示牌走進五餅二魚堂,精美拜占庭式的馬賽克地板,和一些寶貴的歷史文物,特別是那幅著名的五餅二魚馬賽克鑲嵌畫告訴我們,能被《聖經》記載的教堂,根本不在乎自身有沒有華麗的外表。

走出五餅二魚堂,天色已幾乎黑盡,聽說彼得授職堂就在不遠處,我們加快腳步趕了過去,果然,我們是當天彼得授職堂的最後一批參觀者。

彼得受職的故事記載在《約翰福音》21:5-17: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祂是耶穌。耶穌叫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門徒們撒下網後,魚竟多得拉不上來……這是耶穌復活後向門徒的第三次顯現。彼得跟隨主三年之久,是耶穌鍾愛的門徒,可惜在最重要關頭彼得竟然三次不認主,還忘記了昔日耶穌對自己的囑託,重操舊業跟其他門徒一起打魚為生。即便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仍然深愛他們。知道彼得和門徒們整夜勞碌卻一無所得,除了所行神蹟幫助他們捕到很多魚外,還在岸上為他們預備食物。等門徒們吃罷早餐後,耶穌頒與彼得使命"牧養我的羊"。由於耶穌將群羊首席牧者的職位與權責都交付了彼得,此地也叫"彼得首席堂"。

夜色中的彼得授職堂裡,那些用彩色小石子拼貼成的彼得打漁的圖案已很難看得清楚了,就能看見黑色尖頂的彼得授職堂矗立在風中,那外觀,比五餅二魚堂更加簡潔和樸素。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三:《聖經》記載過的那些教堂

彼得授職堂


明明是基督教的發源地,這些記載在《聖經》裡的猶太會堂,又全部都是後來重建的,從八福堂到彼得授職堂,為什麼就沒有一處像巴黎聖母院或者科隆大教堂或者聖維特大教堂那般雄偉壯麗?

基督教誕生的時候,巴勒斯坦地區正被羅馬帝國統治著。羅馬帝國雖然在公元前146年打敗了古希臘,但其還是崇尚著古希臘文明,依舊推崇古希臘的理性思維,所以,希伯來文明以猶太人基督教誕生來影響人類時,羅馬帝國理性地看到了其中的"虔誠"能幫助歐洲對規則和道德產生敬畏之心,故而將基督教普及到了歐洲。事實證明,希伯來文明中的虔誠、自律、自省和反省精神,的確幫助整個歐洲成為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尤其在文藝復興以後。哥特式建築的天主教堂,像我們提及的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以及聖維特大教堂,除了巴黎聖母院完工於14世紀中期,彼時文藝復興還處在萌芽狀態,但不可否認的是,巴黎聖母院雖在1345年宣佈完工,但維護和修繕工作始終沒有間歇過;而聖維特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都是經歷過文藝復興時期才建成的,所以,有觀點認為,經歷過文藝復興時期,教堂才建造得越來越漂亮,並非虛妄之言。至於為什麼,歐洲大概是在用修建教堂的方式致敬希伯來文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