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DeFi 已邁過「臨界質量」,應用間出現活躍的網絡效應

曹寅:DeFi 已邁過「臨界質量」,應用間出現活躍的網絡效應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曹寅:DeFi 已迈过「临界质量」,应用间出现活跃的网络效应

區塊鏈數據博客 Flipside 最近發佈了今年第一季度的三大穩定幣熱力圖,信息量非常巨大(建議打開鏈接,點擊圖片,放大仔細觀看),我通過對比觀察,欣喜的發現,DeFi 世界已經超越了「臨界質量」,開始表現出符合「梅特卡夫定律」的網絡效應,DeFi 的 Big Bang 或許已經開始了。

曹寅:DeFi 已迈过「临界质量」,应用间出现活跃的网络效应

來源,https://flipside.substack.com/p/daily-mover-stablecoins

圖中綠色線條是 USDT 交易,藍色線條是 USDC 交易,黃色鏈條是 DAI 交易,每個節點都是一個以太坊地址,節點靠的越近代表互相之間的交易越頻繁。

仔細研究這張圖,我們可以獲得很多目前數字貨幣世界的「地緣政治圖景」。

USDT 生態的交易中心是火幣,DAI 生態的交易中心是去中心化交易所 eth2dai,USDC 生態的交易中心則由幣安和 Coinbase 各佔半壁江山。

USDT 交易生態呈現強中心化,除了火幣、OK、幣安以外,其他節點並未明顯的形成中心輻射效應,並且,從規模上來看,火幣的 USDT 輻射圈明顯強於 OK 和幣安;總的來說,USDT 只有輻射效應,尚未形成網絡效應。

USDT 正在開始向 DeFi 世界擴張,雖然 USDT 在大 DeFi 生態中的使用仍然較少,但 1inch、curve.fi、iearn、Kyber 等 DEX 上正在開始形成了 USDT 的輻射結構,並且有形成網絡效應的跡象。Lendf.me 雖然沒有同其他 DeFi 之間形成 USDT 的輻射結構,但卻是 DeFi 陣營中距離 CeFi 世界最近的,這意味著 Lendf.me 和中心化交易所之間有更多的相同用戶。

USDT 在 DeFi 世界中的交易更多是 DeFi 之間的交易,DeFi 同中心化交易所的 USDT 交易非常稀疏,並且從圖上難以判斷中心化交易所的源頭。這表示,USDT 在 DeFi 世界中的交易生態是自行產生的,同任何一家中心化交易所都沒有關係。

曹寅:DeFi 已迈过「临界质量」,应用间出现活跃的网络效应

DAI 交易生態則相對多中心化,除了 eth2dai 和 oasis 為中心的輻射生態以外,Kyber、Compound、dYdX、Uniswap、1inch,以及 Coinbase 都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活躍交易輻射圈;並且 DAI 的各個交易中心之間的關係都比較密切,靠的較近,呈現百花齊發,欣欣向榮的趨勢,網絡效應強於輻射結構。

相對於 USDT 在 DeFi 陣營中的交易規模,除了相對獨立的 Coinbase,DAI 在左邊的中心化交易所中交易甚少,僅在 OK 和 Bitfinex 上能發現非常微弱的 DAI 的輻射結構。

曹寅:DeFi 已迈过「临界质量」,应用间出现活跃的网络效应

USDC 交易生態表現出弱中心化特色,Coinbase 和幣安雖然是 USDC 兩大交易中心,但並未表現如火幣 USDT 般的強中心輻射結構,各自的輻射網絡都顯得稀稀落落,雖然看起來 Coinbase 的 USDC 交易更密集,但是從周邊項目的密度和距離來看,幣安的 USDC 生態更豐富。USDC 交易生態最大的亮點,其實並非是兩家中心化交易所,而是右邊的 DeFi 星系、Compound、dYdX、1inch、Uniswap、Kyber 都形成了規模不等的輻射結構,尤其以 Compound 為甚,並且這些 DeFi 項目之間的 USDC 交易非常頻繁,在 DeFi 世界內部形成了明顯的在輻射結構之上的網絡效應。

雖然 USDT 和 USDC 都是中心化穩定幣,但是 USDT 和 USDC 在 DeFi 中的輻射中心有明顯區別,USDT 的 DeFi 輻射中心是各類去中心化交易所,而 USDC 的 DeFi 輻射中心則是以 Compound,dYdX 為首的各類借貸應用。

曹寅:DeFi 已迈过「临界质量」,应用间出现活跃的网络效应

從交易所來看,Coinbase 同 DeFi 之間的交易最為密切,USDC 和 DAI 在 Coinbase 和 DeFi 之間有密集的交易。Binance 同 DeFi 之間的交易並不明顯,有待之後觀察,而火幣和 OK 用戶賬戶同 DeFi 之間似乎毫無交易。

結論:梅特卡夫定律生效,DeFi 正在展現神奇的網絡效應

DeFi 的 USDT、USDC、DAI 的交易網絡圖對比,以控制變量法,恰好給我們展現了,DeFi 的網絡效應發展的早期,中期和成熟期,USDT 在 DeFi 中使用最少並且最晚,但卻已經開始在 DeFi 節點間形成網絡效應的早期結構,DAI 在 DeFi 中使用最多並且最早,所以我們在 DAI 的 DeFi 交易中,發現了非常明顯和均勻的網絡效應,而 USDC 在 DeFi 中的網絡效應結構恰好處在 USDT 和 DAI 之間,符合 USDC 晚於 DAI,但是早於 USDT 在 DeFi 中應用的情況。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驚喜地發現,即使目前 DeFi 仍然處在發展早期,但 DeFi 已經邁過「臨界質量」,應用之間出現了活躍的網絡效應,表現出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現象,即一個網絡的價值等於該網絡內的節點數的平方,每一個新的交易 / 用戶都因為別的交易 / 用戶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機會,表現為更大的交易邊際價值和更小的交易邊際成本,這使 DeFi 網絡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和正反饋性,DeFi 應用越豐富,網絡的價值越大,DeFi 之間的互相調用的需求也就越大,DeFi 的用戶也就越多。

我們可以看出,梅特卡夫定律在 DeFi 中會體現為交易的效用遞增,即交易會創造新的交易。而且 DeFi 的網絡效應並不僅僅取決於參與 DeFi 交易的人數,還取決於 DeFi 之間的關聯程度和他們之間的交流價值。這就是為什麼,即使 USDT 在 DeFi 中使用不多,但是我們仍然能在 DeFi 中發現 USDT 交易的網絡結構。目前,DeFi 世界已經超越了「臨界質量」,整個 DeFi 系統開始表現出擴張結構,並且根據梅特卡夫定理,DeFi 的交易節點和用戶數量未來將呈指數級別增長。

而在左邊的中心化交易所世界,並沒有發現類似的網絡效應結構(或許是因為中心化交易所將所有金融功能集於一身,不需要外部交易)。相對於中心化交易所,DeFi 的無邊界開放創新,可組合性和合規中立性的優勢其實才剛剛顯現,但已經產生了網絡效應,未來,隨著更多的 DeFi 應用上線,DeFi 的網絡效應將更加驚人,相信不久之後就會超過左邊的 CeFi 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