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董其昌,松江華亭(現在的上海閔行區)人。是明朝後期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書畫家。


在眾多的展品中,一本董其昌《紀遊圖冊》的展出,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紀遊圖冊》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院,這個畫冊畫於1592年,當時董其昌38歲,是他極為罕見的早期作品。在畫冊第一頁,畫的是一幅《大田縣圖》,畫頁左上角題:“大田縣有七巖臨水,山下皆平田。秋氣未深,樹彫葉落,衰柳依依。” 該畫作為水墨山水畫,景緻虛幻,線條靈動,是一幅難得的佳作。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董其昌青年時期作品《紀遊圖冊》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董其昌筆下的大田縣

董其昌的《紀遊圖冊》為什麼第一頁畫的是福建省大田縣?

在畫冊後作者自跋有交代,大致意思是1592年三月,坐船的時候,因閒著無事,想起來去年到福建,今年又到彭城、淮陰等地,就把經歷畫下來。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紀遊圖冊後跋

董其昌為什麼去福建,又為什麼途中那麼多景緻,獨對大田縣印象深刻?

萬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到北京參加會試,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績中進士,按照明代的慣例,普通的進士,成績出來後就到吏部報到,等待到各地填補空缺,而德才兼備有潛質的新科進士,還必須留在翰林院,接受三年的培訓,稱為“庶吉士”,明代的翰林院為政府儲備高級後備幹部的地方。明朝有慣例,內閣成員、各部尚書、侍郎都要翰林出生,因此,成為庶吉士,已經很有機會進入明朝統治階級高層。


萬曆十九年,董其昌這一期庶吉士培訓已經是第三個年頭,八月份就要考核,開始安排官職,在這關鍵時刻,董其昌卻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大事。


朝廷為董其昌這一期的庶吉士配了指導老師田一儁,福建大田人,時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翰林院。田一儁於1590年冬天患病,於1591年正月、二月、三月連上了三道奏摺《奏為念親成疾不能供職墾乞天恩容命給假回籍調理事》、《奏為患病不能供職墾乞放回原籍以便調理事》、《奏為患病危篤再乞天恩俯容回籍調理以冀生還事》,申請回家鄉養病,一道比一道嚴重,到第三道奏摺,三月初八日,萬曆皇帝才准奏,但是三月十八日,田一儁就不幸病逝。閏三月六日,朝廷賜“祭一罈、特給全葬”。


田一儁去世時大兒子才十一歲,他回鄉歸葬問題成了一個難題,翰林院眾學子集中商議,選派一人護送,然而恰逢“解館”的關鍵時期,誰願意去呢,此時董其昌慨然答應前往,不顧即將“解館”後的個人前途大事,此舉令世人讚歎,接替田一儁職務的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韓世能,以高麗的黃箋紙相贈,太僕寺少卿邢侗更是賦詩一首《松江董吉士玄宰以座師田宗伯喪南歸,慨然移疾護行,都不問解館期,壯而賦之》為其送行:“射策人傳董仲舒,玉堂標格復誰如。環隄御柳青眠幾,近苑宮桃絳笑初。鄉夢數過黃歇水,生芻先傍馬融居。多君古誼兼高尚,碩謝銅龍緩魚。”“佩魚”是指五品以上官員所佩戴的魚袋。


邢侗,字子願,與董其昌、米萬鍾、張瑞圖稱邢張米董。當時朝鮮和日本非常喜歡他的書法,與黃金同價。董其昌在《邢子願法帖序》中寫道:“餘為庶常時,館師田公宗伯病且劇。同館議以一人行者,餘為請急,卒成掛劍之遊。子願太僕曾為近體一章,推餘意氣”。


那麼,是什麼讓董其昌做出如此重義輕利之舉呢?


是其老師田一儁的人格魅力,田一儁,號剛鋒,在朝野以正直著稱,萬曆五年(1577年),首輔張居正奪情,吳中行上書彈劾,萬曆皇帝欲廷杖責罰吳中行,田一儁疏救未果,就聯合王錫爵等到張居正家裡,陳明大義,說得張居正欲引刀自裁,後張居正懷恨在心,同去的人都遭到清算,田一儁和王錫爵先行告假歸鄉而免遭鎮壓。後來張居正敗,萬曆皇帝啟用故官,田一儁重新被啟用。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田一儁文集


田一儁清正廉潔,但又不以廉潔自我標榜,居官二十幾年,沒人知道他清貧,直到他生病,翰林院學子到他家中探望,看到老師家無長物,才知其是一“蕭然寒士”,田一儁的清貧對董其昌觸動很大,才會有了此次掛劍之行。試想,京師離閩中大田縣六千餘里,浙閩一帶山路崎嶇,獨自護送恩師棺槨及家小,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從董其昌的畫作及書作《畫禪室隨筆》來看,董其昌從京師到大田縣大約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四月出發,由京杭大運河到杭州後經衢江、武夷山、沙縣到大田,到達大田縣大約為農曆八月份,還“秋氣未深”。當時大田縣知縣龍德謙,舉人出生,萬曆八年任江蘇睢寧知縣,萬曆十七年(1589)年到大田當知縣,後升任廣西平樂府同知。田一儁下葬在縣城東門外柳樹林。


大田縣別名“巖城”,1535年建縣,縣城周邊有白巖、赤巖、登雲巖、高峰巖、大羅巖、獅子巖等名勝,田一儁曾列白巖十二景並賦詩,舊時因縣城所在地是一塊很大的平田,縣衙就建在叫狀元丘的田上,因為這塊田每年種的稻子會比其他丘的田早成熟而得名,這些都給董其昌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會在其畫作中題寫:“大田縣有七巖臨水,山下皆平田……”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董其昌《大田縣圖》


大田縣自古是養身之地,長壽之鄉,董其昌在大田停留期間,遊歷了大田山水,訪問了大田養生異人,在他的《畫禪室隨筆》有這樣的記述:“餘遊閩中,遇異人談攝生奇訣……”,大致意思是在閩中碰到一個異人,傳授他養生的秘訣,後來董其昌活了82歲,在當時是高壽,這與其到大田縣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除了畫作《大田縣圖》,董其昌還在大田留下墨寶,至今太華鎮魁城村還留著他寫的一幅字:“迢遞長征路,彷徨欲曙天,最憐清素影,撲落馬蹄前。”這首詩應該就是當時他孤身義送恩師歸鄉,漫漫征程的心路寫照。

青年董其昌的畫作,描繪了大田後生仔的家鄉,背後故事令人感動

董其昌留在大田的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