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上海棋盘街中市(福州路至广东路段)有“文化街”之美称

清末民初,上海棋盘街中市(福州路至广东路段)有“文化街”之美称

图1:民国2年(1913年)地图,棋盘街周边截图

在老上海租界马路中,棋盘街常被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令人不知确切方位。最流行的说法是,旧时将河南路(福州路至广东路段)两侧街市唤作棋盘街,后来把它向北延伸至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向南延伸至三茅阁桥(今延安东路河南中路口)。那么棋盘街到底是路名还是街区名?为此,笔者找来不同年份的老地图,再参考《申报》记载,总算对棋盘街有了定位。除了河南路(今河南中路,南京东路至延安东路段)俗称棋盘街外,棋盘街南段东西两侧还有三条小路,位于广东路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中间,以河南路为界,东侧二条小路称东棋盘街,西侧一条小路称西棋盘街。由此可见,棋盘街既是街区名,也是路名。东西向两条棋盘街小路一直延续至约2000年,之后不久因建造威斯汀大饭店和黄浦体育中心先后消失。清末,棋盘街周边开了鸦片烟馆、旅馆、二等妓院和茶馆等,堪称闹市。坊间有西棋盘街俗称鸡鸭弄一说,或跟周边妓院有关。但这些风月场所于民国初要么关张要么迁至他处,而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建楼入住,棋盘街中市遂蜕变成“文化街”。谢菊曾老先生曾撰文回忆道:“当我来上海时(1913年),(棋盘街)已没有烟馆,而旅馆和妓院已各搬了场,至茶馆只有广东路口同芳居一家了。”

清末民初,上海棋盘街中市(福州路至广东路段)有“文化街”之美称

图2:河南路福州路西南转角,中华书局新楼

清末民初,上海棋盘街中市(福州路至广东路段)有“文化街”之美称

图3:1932年,河南路福州路口南望,右侧转角中华书局,左侧是五洲大药房

中华书局于民国元年先在棋盘街北段(河南路325号,九江路至汉口路段)开设发行所,坐西朝东,最初有四五间门面,后来扩大延伸至汉口路转角。1916年8月25日,中华书局迁至福州路口自建大楼内营业(图2,河南路221号),原址一部分由出版《历朝通俗演义》大赚其钱的会文堂书局租用,靠汉口路转角的一部分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由日本人租用开了一家汉文《亚洲日报》馆。由此向南,在汉口路至福州路段南首老巡捕房东侧有条弄堂叫惠福里,弄内有家进步书局编辑所,这是沈知方(后来创办世界书局)和他的侄子沈骏会(后来创办大东书局)合办的,隶属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均由中华书局和文明书局发售,不另设发行所。

清末民初,上海棋盘街中市(福州路至广东路段)有“文化街”之美称

图4:河南路(福州路至广东路段),即棋盘街中心街图

清末民初,上海棋盘街中市(福州路至广东路段)有“文化街”之美称

图5:1912年商务印书馆在棋盘街(今河南路211号)建造的总发行所新楼。

清末民初,棋盘街中市(福州路至广东路段),是大小书局和文具仪器店铺的集中地,因此当时有“文化街”之美称。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新楼于1912年落成(图5,河南路211号),并举行庆祝活动,对顾客赠送书券及纪念品,门前车水马龙,盛况空前。数年后中华书局即在商务(粗体字为书局简称,下同)北首新建新楼,坐落河南路福州路西南转角,地段和气派略胜商务。在这两家书业巨擘对面,开着小书局多家,大多只占一二间门面,期间中国图书公司不久被商务印书馆收购。文明书局则被中华书局收买,但中华书局为与商务印书馆竞争起见,特将商务南首交通路(今昭通路)转角一幢店面盘下,将文明书局从对面搬过来。这样一来,商务文明中华两家书局南北夹住,再也无法扩展店面。直到1930年代后,商务购得南京路福建路口原仝羽春茶楼地皮,欲翻建大厦,然后将发行所从棋盘街迁入,但因房客不肯迁让,翻建计划告吹。这时,文明书局却从棋盘街迁出至仝羽春茶楼对面,

商务不得已而求其次,才将文明书局原街面房顶下,和发行所打通,总算扩大了门面。那是后话了。

当时商务中华两家书局对面的小书局中,有群益书社、公民书局、审美图书馆等。群益书社由湖南人陈子沛、陈子寿兄弟所创办,以出版英汉对照读物为主,如:英国文学作品、纳氏文法、英文尺牍等。而从日文迻译的《英汉辞典》,销量尤甚,前后售出达数万部。商务见状,如法炮制,翻译出版《袖珍英汉辞林》,也定价每本一元五角,还以对折价预约发售,抢了群益不少生意。群益自家没有印刷所,它的书都是去日本印刷的。该社于1915年9月15日发行《青年杂志》,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每月一期,每半年出一卷,从第二卷起即改名《新青年》,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刊物,更使群益书社门庭若市,收益颇丰。后来,陈独秀与群益书社合作上出现分歧和矛盾,以致对簿公堂。陈独秀遂酝酿独立办刊、 独立经营,于1920年9月起《新青年》杂志独立发行,同时组织“新青年”社,该社至次年10月解散。公民书局为王云五所办,不久商务印书馆欲延聘胡适先生为编译所长,胡遂荐王云五代之,于是公民书局随之收歇。审美图书馆以印售珂罗版美术明信片、图片等为主。商务印书馆南首交通路有家新学会社,专门出版农业和园艺书籍,大都从日文版译出。交通路南还有几家书局,如中华图书馆出版的王钝根等编辑的《礼拜六》周刊,颇受小资阶层读者喜爱,每期行销万余册,大赚了一把,该刊后来被推崇为“鸳鸯蝴蝶派”小说鼻祖。该馆见此种刊物销路甚好,于是又延聘天虚我生(陈栩园)、周瘦鹏等编辑《游戏杂志》等,均告畅销,一时引起诸多小书局纷纷效尤,此类读物一时风行沪上。在

商务中华对面的一些小书局,有艺学社和合记教育用品社两家,均以供应学校用品、文具、纸张、簿册为主,还有日本人开设的崛井誊写堂,专售油印机和附件以及蜡笔、蜡纸、钢板、铁笔和原纸等,当时这些用品没有国产货,所以这些生意被日本人所垄断。此外,还有供学校所用的理化仪器和博物标本、生理模型等商店。至于供应中国笔墨纸张的文具店,则有徽州胡开文(河南路196-198号,下同路)和曹素功两家,均在商务对面不远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