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鳴:中國農業的近憂與遠慮

今年中央關於農業的一號文件指出:必須“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科學確定國內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國內安全保障能力。”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經濟大國。農產品供給對滿足國民糧食供應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生產都至關重要;而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加快了土地的消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增加了農產品的消費,現有的耕地面積不可能滿足所需農產品的完全國內生產。統籌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合理安排農產品的進出口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但在國際貿易衝突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農產品貿易被賦予了更多的非市場因素。因此,強調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的“國內安全保障能力”,權衡國內農業生產與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利弊得失,成為了一個必須深謀遠慮的重要問題。

徐鸣:中国农业的近忧与远虑

糧食自給穩中偏緊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解決好吃飯問題是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立足國內確保糧食安全成為中國農業的第一位任務,但這並非是一個可以輕鬆完成的任務。

中國國土面積遼闊,但國土總面積中可耕地面積佔比只有13.3%,這個比例遠低於美國、印度、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人均佔有耕地面積更是隻有1.39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自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中國人始終為生產更多的糧食以填飽肚子而努力。按照現在世界糧農組織的標準,年人均佔有糧食不低於400公斤被視為處於糧食安全狀態;而在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時候人均糧食佔有量都低於這個標準。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一年,我國的糧食產量約為11318萬噸,總人口為5.4億人,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為208.9公斤。從那時起,我國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產量。除1959年、1960年及1961年全國糧食產量出現連續下降以外,我國糧食產量總體逐年增長,但人口也在不斷增加,人均糧食佔有水平緩慢攀升,卻一直沒有達到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的水平。直到197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30477萬噸,總人口為9.6億人,人均糧食佔有量仍僅為316.6公斤。

中國改革開放從農村拉開序幕,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1978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長,期間出現過階段性波動,但總體上糧食總產量不斷邁上新的臺階。199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51230萬噸,總人口為12.5億人,人均糧食佔有量第一次達到410.6公斤。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65789萬噸,總人口為13.9億人,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了473公斤。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七年超過6000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已經連續11年不低於400公斤。中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應該講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整體分析我國糧食生產形勢,不容忽視的是:(1)我國糧食生產的高位增長建立在種植業結構內部調整的基礎上,糧食播種面積佔到可耕地面積的80%左右,糧食生產擠佔了其它大宗農作物生產;(2)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的單位面積產量處於較高水平,化肥農藥施用量大,土地複種指數高,增長模式難以長期維持;(3)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推進階段,建設佔用耕地不可避免,土地後備資源匱乏,人口數量慣性增長,糧食安全仍是一個穩中偏緊的態勢。

徐鸣:中国农业的近忧与远虑

農產品的近憂與遠慮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實落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從目前來看,糧食安全是可以期待的。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全面審視我國的農業生產,仍有值得近憂與遠慮的地方。

從近憂來看,主要憂的是農產品質量。我國人多地少,農產品在過去較長時間內處於短缺狀態,形成了重產量、輕質量的思維定式。因此,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當前,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不良增產方式的影響,單純追求農業產量,種植業過度施用化肥農藥,養殖業過度使用抗生素等,造成農產品中化學品、抗生素等殘留超標。據有關部門估計,我國化肥農藥的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以上。過度施用化肥農藥既造成農產品中化學品殘留超標,也造成了農業面源汙染。因此,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另一方面是受生態環境汙染的影響,因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等造成的水、大氣與土壤汙染,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生產的質量。2017年環境保護部公報:我國地表水4類至劣5類水體面積達到32.1%,空氣質量超標城市比例達到70.7%,部分地區酸雨頻率在50%以上;2014年全國土壤汙染情況調查公告: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等。農業生產離不開自然環境,環境汙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今後須花大力氣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採取有力措施減輕環境汙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從遠慮來看,主要慮的是農產品總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消費的需求不斷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肉類、奶類及水果等的消費持續增長。以肉類為例,198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肉類年消費量為12.70公斤;到2016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肉類年消費量為59公斤,未來仍是一個增長的趨勢。我國城鄉居民肉類消費以豬肉和禽肉為主,一般來說,3~5公斤飼料轉化1公斤豬肉,2~3公斤飼料轉化1公斤禽肉。人均肉類消費量的增長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糧食。我國2001年加入WTO,從2004年開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2016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更達460多億美元。有專家認為,入世造成了國外農產品的大肆進入,實際上主要是進口農產品滿足了國內的市場需求。與國內農產品消費增長相對應的是,2016年末我國實有耕地20.24億畝,年內淨減少耕地115.35萬畝。減少的耕地,增長的農產品消費,進口農產品的壓力,對我國農業生產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徐鸣:中国农业的近忧与远虑

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在較長時間內,中國將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供應,適量進口必需的農產品,以滿足國內市場的供應。從市場平衡的角度看,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但對國內農業生產者來說,國外農產品的大量進入,會讓他們倍感壓力,因為這裡有一個明顯的比價效應,讓他們感受到了市場競爭的緊迫。

農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首先,農業是一個生命的培育過程;其次,農業生產對土地有非常大的依賴性。從前者來講,生命的培育過程需要精準控制,過去依靠經驗,現在依靠數據;從後者來講,在農業機械化、化學化的前提下,農業生產,尤其是大宗農作物的生產效率與土地耕作規模聯繫在一起。而這兩點恰恰是中國大多數農業經營者所不具備的,中國農業依然是一個小生產者的汪洋大海。眼下,中國的農業經營者主要是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人是土地承包者,他們一般經營數畝至數十畝土地,採取比較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生產水平較低;一部分人是土地流轉者,他們一般經營數百畝至數千畝土地,採取比較現代的農業經營方式,但土地的流轉費用增加了土地使用的成本。過去,中國農民以自給自足為主,勞動力成本基本上忽略不計。現在,中國農民逐漸轉向商品生產,隨著社會勞動力的成本上升,農業生產的成本因素推動著農產品價格不斷走高。這幾年,中國CPI上升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就是農產品或食品。在一個市場日益開放的環境中,中國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要與歐洲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業企業、美洲規模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場相競爭,必定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

中國農業生產的低效率、高成本使得中國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價廉物美的外國農產品通過正常或非正常貿易的方式進入國內,壓縮了中國農業經營者的利潤空間,甚至造成國內某些農產品的庫存積壓,而採取關稅與政府幹預的方式則容易引發貿易爭端,牽一髮而動全局。因此,根本的解決辦法是提高中國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提高中國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說到底,就是要大規模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現代農場,讓現代農業企業、現代農場成為中國農業的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業並不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而影響各類經濟要素進入農業的主要是體制性障礙,許多農業經營主體無法穩定地獲得較長時期的土地經營權,也就無法對企業發展與農地改造作出較長時期的規劃與建設。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在“多種形式”和“規模經營”上多作探索,大力突破各種體制障礙,建立各類充滿競爭活力的農業競爭主體。40年前,我們從農村出發,拉開了中國改革波瀾壯闊的序幕;40年後,我們將重回農村,依然用改革的精神去尋找中國現代農業的新路!

徐鸣:中国农业的近忧与远虑

鄉村發現轉自:長江產經智庫 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