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鄭靈公賜宴,唯獨不給他,留下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個典故

說起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大家一笑而過,這只不過是個電影的橋段罷了,現實中未必會有。

其實古代還真有類似於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樣的實例,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甲魚湯”。

這則故事源自左傳。

《左傳·宣公四年》:“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 (字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春秋時有個楚國人敬獻一隻黿(讀音:[yuán] ,是龜鱉科中的一屬,特點是體型大,體重可達100公斤。)給鄭靈公,公子宋,子子公,有個讓人不齒,他反引以為榮的嗜好,就是看到感興趣的美味,食指就不由自主的動起來。


春秋時鄭靈公賜宴,唯獨不給他,留下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個典故

公子歸,字子家,和公子宋,兩人都是鄭國的貴族。

典故一:食指大動


春秋時鄭靈公賜宴,唯獨不給他,留下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個典故

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不禁搖了搖頭,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動了動食指,說:“這誰不會!”公子宋哈哈大笑,說:“你以為是我讓食指抖動的嗎? 不!這是它自己在動。不信你再仔細看看!”

子家認真地觀察了一會兒,再動了動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動與自己食指抖動的狀態不一樣。

公子宋得意地晃著腦袋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們哪!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總能嚐到新奇的美味!”

君臣“反目”


春秋時鄭靈公賜宴,唯獨不給他,留下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個典故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發現廚子正在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隻甲魚特別大,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隻甲魚很大,可以分給好多人吃,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嚐嚐。

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公子宋笑著晃起了腦袋。鄭靈公見這兩人這麼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麼?”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喔,真有這麼靈驗?”便不再說什麼。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隻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入在鼎(當時用來煮食物的青銅炊具)內由廚子裝進盆子,先給鄭靈公,然後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嚐了一口,稱讚道:“味道不錯!”

鄭靈公命人賜黿羹一鼎,象著一雙,自下席派起,至於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沒分到甲魚。靈公曰:“賜子家。”宰夫將羹至歸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麼也沒有。

典故二:染指於鼎


春秋時鄭靈公賜宴,唯獨不給他,留下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個典故

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看著鄭靈公,鄭靈公正吃得很香,一邊和大夫們說笑,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見子家也吃得起勁,一邊還朝他扮鬼臉。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來,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裡蘸了一下,嚐了嚐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

鄭靈公看公子宋這麼不守規矩,因此大怒,狠狠的懲罰了公子宋。

而公子宋被當眾羞辱,還因此受到了重罰,懷恨在心。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靈公元年春,楚獻黿於靈公。子家、子公將朝靈公,子公之食指動,謂子家曰:“佗日指動,必食異物。”及入,見靈公進黿羹,子公笑曰:“果然!”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靈公召之,獨弗予羹。

子公怒,染其指,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夏,弒靈公。

公子宋也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鄭靈公唯獨沒有將黿羹賜給他。顯然,鄭靈公是在存心戲弄一下這位喜歡賣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動的占卜之術。

看著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著黿羹,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他走到熬黿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著黿羹,放在嘴中吸吮著,拂袖而去。眼見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對自己蔑視無禮,鄭靈公暗下決心,非殺掉公子宋不可。

誰知公子宋卻先下手為強,搶先找到子家,密謀殺死鄭靈公。子家不答應,說,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輕易殺掉,何況國君呢。於是,公子宋反過來誣陷子家,“子家懼而從之”。這年夏天,鄭靈公被殺,公子宋以此報了未賜黿羹之仇。

鄭靈公因食黿羹的小事與大夫公子宋鬥氣,最後被殺身亡,子家不能及時制止公子宋的弒君之舉,“仁而不武”,背上弒君惡名。後來,此事被濃縮為成語“染指於鼎”,告誡後人不可隨意沾取非分利益。雖舌尖之慾,放縱它,也會釀就殺身之禍!

因為一鼎甲魚湯引發的“血案”,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可以說,鄭靈公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君王了。

而公子宋,也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公子宋最終的結局史書未記載,也是奇事。

要麼因弒君被殺,要麼逃亡他國了,總之,公子宋的去向,成了一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