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傅作義的一生?

老虎大王1


傅作義應該說是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中名聲最大的人之一了吧。傅作義作為抗日將領,愛國名將為抗日戰爭勝利,新中國建立後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傅作義其人

傅作義,山西人,學生時代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下,參加辛亥革命。後來以優異成績進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傅作義回到家鄉山西在閻錫山部下擔任見習官。


才華橫溢,多次守城

傅作義放在我國曆史攻防戰中,他善於防守的軍事才華也是排的上位置的。第二次直奉戰爭擔任石家莊警戒任務,表現出色。傅作義面對國民軍,守衛天鎮三個月,國民軍無奈撤退。中原大戰前夕,面對張學良裝備先進的東北軍,守衛涿州百日震驚軍界。

積極抗日

九一八事變以後,傅作義積極呼籲全國各方,共同奮鬥,抗擊日寇,並且分別致電張學良,閻錫山,蔣介石自動請纓,請求抗日。長城抗戰傅作義戰鬥到最後,形勢所迫才下令撤軍。五原大捷,傅作義千里奔襲直搗日寇據點包頭,一個“回馬槍”收復五原,展現了其出色的防守能力之外,攻襲能力同樣出色。

解放戰爭時期,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內戰期間,傅作義配合蔣介石發動內戰。解放軍華北野戰軍兵臨北平城下,傅作義堅守北平。為了保護北平古都,在共產黨的多次工作下,傅作義最終放下了思想的包袱,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雖然有人對此頗有微詞。但是傅作義在大是大非前的選擇,其實這不是我們沒有人都可以隨意評價的。他面對形式以彌天大勇做出如此選擇為北平古都免於戰火,古蹟保存做出貢獻,值得尊敬。



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擔任新中國水利部長,為新中國水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傅作義病逝,享年79歲。作為一代愛國將領,我們的尊敬和緬懷傅作義。


紅雨說歷史


傅作義是民國時期的抗日名將之一,他出身於閻錫山的嫡系部下,是民國守城戰打的最好的將領,同時他的內心燃燒著一顆非常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是那個年代軍閥中少有熱衷於抗戰的將領,所以當他覺得閻錫山太過於保守,不適合擔任抗擊日本人的大任時,他投靠加入了蔣介石的部下,成為了一名國民黨的將領。


說到傅作義,我們必須要說到他在守城方面無人能及的天賦,在早期的軍閥混戰年代,當馮玉祥跟閻錫山打仗的時候,傅作義就曾經率領一個團的部隊在天鎮這個地方將馮玉祥手下宋哲元帶領的一支軍隊絆住了整整三個月,由此初步奠定了他守城名將的名聲。

傅作義不僅守城厲害,他在奇襲作戰方面也有著很驚人的才能,1928年,當閻錫山在和張學良作戰的過程中,傅作義帶領著一支師的軍隊就穿過了重重東北軍的包圍,直接佔領了東北軍的心腹要地涿州。

當時在涿洲的周圍全部都是東北軍,全是張學良的手下,傅作義在這個時候是根本得不到閻錫山半點援助的,所以這就意味著他要帶領著自己手下的這一支軍隊抵擋住城外這無數的東北軍。


如果不是傅作義藝高人膽大的話,他是不可能會做出這麼冒險激進的行動的,但是傅作義對自己有著非常深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可以守住涿州,也完全相信自己可以抵擋住東北軍。

所以他就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在涿州開始了非常頑強的守城戰,在東北軍的團團包圍下,傅作義硬是撐了整整一百來天的時間才開始向東北軍妥協。

而且他的妥協還是因為閻錫山感覺再死守涿州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要不是閻錫山的命令,東北軍還不一定能打的下涿州,除掉傅作義這根硬釘子呢,正是因為涿州之戰,使傅作義開始聲名鵲起,成為了一個人們皆有耳聞的守城能將。

傅作義對百姓們的體恤

不僅如此,傅作義還非常的體恤百姓,他在駐守涿州一百天的時間中,部隊的吃喝用度全是用當地百姓的,但是他並沒有白用,他每次向百姓借用東西都會向百姓打下欠條,因為當時他也沒錢,所以只能留下欠條讓百姓們在戰後向閻錫山索取。

這在那個年代,這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行為,因為軍閥們打仗是很少能顧及得到百姓們感受的,一般是想到要用什麼就直接從百姓的家中拿走、搬走、搶走。

就算給了百姓們欠條,在索要的時候一番荷槍實彈的威迫之下,很多百姓都會乖乖認命,無可奈何。

但是當涿州的百姓們拿著傅作義的欠條找到閻錫山的時候,在對待錢上非常吝嗇的閻錫山竟然全款支付了百姓們的欠款,從某些方面來看雖然錢不是傅作義掏的,但是他竟然為了這些普通的百姓們讓一個如此吝嗇的閻錫山乖乖掏腰包,這肯定是將自己的仕途擺在了最後一位,從這方面來說傅作義也是一個體恤民情的將領。

懷著激烈抗日鬥志的傅作義

如果要說什麼能讓傅作義真正上心的話,那我覺得就是抗日戰爭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當張學良選擇丟棄東北,蔣介石選擇避戰的時候,傅作義和其他許多的民國將領聯名上書全國各大軍閥以及蔣介石,想希望各方能暫時的放下爭端,一致抵抗日本人。

但是蔣介石因為國內的工業基礎沒有日本發達,武器沒有日本人先進,所以當時他不敢跟日本人打,最重要的是他還要施行他“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要略,所以他是暫時是不可能和日本人打的。


至於其他的軍閥更不用說了,就連作為東北土皇帝的張學良都沒有守得住東北,其他只顧著自己地盤的軍閥又怎麼可能會用犧牲自己部下的性命去搶回東北呢?

所以傅作義和其他將領們的熱誠之心轉瞬被熄滅,他們雖然有著自己的想法,但空有想法沒有武力又能如何?但是傅作義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在往後的時間裡,不停的尋找機會以期能投入抗日戰場中抵禦外敵,這個機會也終於被他等到了。

長城抗戰以及百靈廟大捷中的傅作義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傅作義主動參與了長城抗戰,在長城抗戰中為抵禦日本人立下了不小的功勞,當時經過一段時間的拉鋸之後,蔣介石已經決定要和日本人停戰了,但是傅作義不願意向日本人妥協,所以他選擇了死守,稱如果日本人不撤退的話,那他也不撤退,他是在日本人從長城退走才選擇撤退的。


當時日本人並沒有能力吞掉整個中國,他們出兵攻打長城一線以及熱河為的就是想讓蔣介石等人向他們妥協,好讓蔣介石認可他們在東北的合法地位,然後在東北慢慢的消化他們的勝利果實,好為他們下一步全面侵吞中國做好戰爭資源儲備。

所以在蔣介石和日本人雙方的默契下,二者停戰了起來。

在經過幾年的沉寂之後,傅作義一直在等待,他渾身燃燒著鮮血,只期待能與日本人一戰,所以在1936年的時候,日本跟蒙古貴族勾結準備侵吞蒙古的時候,傅作義出馬了。

他在徵求蔣介石的意見,而蔣介石沒有同意他出兵之後,他私自帶領著部隊出戰了,並最終在蒙古地區獲得了抗戰的勝利,獲得了百靈廟大捷。


百靈廟大捷與西安事變之間的聯繫

他所獲得的百靈廟大捷雖然在抗戰歷史上規模算不得太大,但卻是抗戰史中中國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甚至在一定的意義上西安事變也與百靈廟大捷有著一定的聯繫。

當張學良丟掉東北後而不得不聽從蔣介石的命令,正在西北一帶奉蔣介石的命令剿滅紅軍的時候。

張學良得知了傅作義在百靈廟大捷後受到百姓們的熱捧以及一致好評的時候,他開始反思起了自己的行為,並最終和楊虎城一起決定停止這無謂的內戰,在多次勸說蔣介石抗戰無果之後就實行了兵諫,就發生了我們所知的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中的傅作義,以及他的明智選擇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傅作義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戰中,他所獲得的職位也越來越高,最終與他的老上級閻錫山徹底的劃開了界限,經過數年抗日戰爭中的成長,他最終成長為了實力能與閻錫山並肩的一地大員。

當時傅作義的手下還掌管著一個省,他不僅在行軍打仗上立下了巨大的戰績,在治理方面也頗有政績,將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受百姓們的擁戴。

最後在內戰後期,我軍在攻下天津之後,在與傅作義聯繫的過程中通過他的女兒以及多方的努力,說服了傅作義,最終和平解放了北平。

當時整個北京城裡面都是歷史的遺蹟,無數的建築瑰寶傳承久遠,如果依照傅作義的守城能力死守北平的話,那最終導致的後果必將會使整個悠久的北京城成為一片焦炭,必將會使整個城市的百姓經受戰火的洗禮。


從這個方面來看傅作義的功績非常明顯,那就是他為保住整個北京城的文明遺蹟、保住無數百姓的性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放棄了自己以往對我軍的敵對,最終和我軍重歸於好,從這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功臣。

有人說傅作義是個叛徒,這我不認同,因為傅作義至始至終都是一個愛國的將領,他的內心有著整個國家,所以才在日本人侵略的時候沒有顧及到絲毫自己的實力,跟日本人展開了殊死搏戰,當時的他可曾有過絲毫的妥協?

我覺得傅作義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在面對真正的大是大非、民族仇恨面前,他沒有感到絲毫的猶豫,若非是為了消彌同胞之間的戰火,那傅作義必定是不會放棄自己名將的高傲而選擇投降的,傅作義將軍的和談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在當時蔣介石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傅作義的選擇無可厚非,同時又保下了一座古城以及無數的百姓,這都無不說明著傅作義選擇的英明。


孤客生


傅作義應該算是閻錫山手下里面走出來的最出色的將領,通過在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中的良好表現,逐漸發展壯大,並且脫離晉綏軍的序列,在解放戰爭時期,能夠順應歷史潮流,選擇走向人民,也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表現。

今天,縱橫就來講講傅作義的一生。

善於守城的晉系將領

在民國時期為了維護自己對軍隊的統治,很多人都慣以十三太保的名字來稱自己的部下,蔣介石有他的十三太保,馮玉祥有他的十三太保,閻錫山也有他的十三太保,從整體上來說,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能出名一些,但是從個人成績上來說,最有出息的還是閻錫山的部下傅作義。

在軍閥混戰期間,保定五期畢業的傅作義回到山西,逐漸成為閻錫山手下比較能打的將領,從少尉見習官一直做到北伐時期的中將師長,可謂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要說傅作義在此期間打的最漂亮的一仗就是涿州之戰,當時閻錫山掛起了青天白日旗,招來奉系的討伐,而傅作義在攻佔涿州城後,開始以城相守,任奉系炮火連天,多次攻擊都沒能成功,雙方僵持長達兩個多月,當時正處於人生巔峰的張氏父子哪裡吃過這麼大的癟,張作霖氣的更是放言,“不用打啦,把涿州四周挖上壕溝,架上鐵絲網,傅作義不投降,就把他們餓死在城裡!”

後來大局已定,涿州已經不是爭奪的關鍵,在閻錫山的授令下,傅作義開城投降,接受奉軍的改編。

但是這一仗的厲害之處在於,涿州本身就是奉軍的腹地,傅作義是孤軍深入,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防守五倍於自己的奉軍,可以說是很難做到的。

經過這一戰,傅作義不但成為守城名將,更是映入了老蔣的眼簾,也為其日後飛黃騰達打下了基礎。

抗日戰爭中的一員驍將

在中原大戰後,傅作義被任命為第三十五軍軍長兼綏遠省主席。

在長城抗戰中和綏遠抗戰中,傅作義都表現很出色,很多人都評價傅作義是投誠將軍,實際上傅作義是名副其實的抗戰將軍。

正常來說,傅作義不屬於中央軍,而很多非中央軍的軍閥部隊,如張學良、韓復榘都是以不抵抗而聞名,主要還是想保存實力,但是傅作義並不這樣,那真是愛國不是開玩笑,有事真上啊。

為了抗戰,傅作義根本不管什麼部隊損失,在國家大義面前,首先懷揣的是整個民族的榮辱。

在抗戰全面爆發後,更是參加了很多抗日戰場,包括忻口會戰,包頭戰役,綏西戰役,五原戰役,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五原大捷中,創國民黨戰區收復失地的先例,並且擊斃日軍一箇中將,並且被老蔣授予國光勳章,這個勳章可能很多人都不瞭解,認為不出名,實際上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這枚勳章只授出兩枚,一枚是給傅作義,另一枚是給了蔣介石自己。

從長城抗戰之後,傅作義在北方抗日戰場極為活躍,所部參加戰鬥近三百次,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傅作義也是北方最為著名的抗日將領。

解放戰爭時順應歷史潮流

抗日戰爭結束後,老蔣在北方值得信任的人沒有幾個,閻錫山年紀大了,能力也不行,還反過自己,只有這個傅作義戰鬥能力頂呱呱,而且本身就是實力派,在抗日戰爭期間也被老蔣從閻錫山的手中分離了出來。

於是1947年的時候老蔣任命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節制山西、河北、內蒙、北京和天津,除了指揮不了閻錫山的部隊,傅作義實際上掌控了國民黨將近六十萬軍隊,也就是我們在《大決戰》電影中看到的傅作義軍事集團。在國民黨的五大軍事集團中,地方將領只有傅作義和白崇禧,其他則全部為老蔣的嫡系。

在遼瀋和淮海戰役相繼發生後,老蔣一會要傅作義出關跟林 彪決戰,一會要傅作義南下和粟 裕決戰,實際上傅作義根本就不可能離開華北,因為傅作義的部隊本身都是華北地區的人,即使是抗日期間,也沒有離開故土,說白了,傅作義骨子裡還是一個地方軍閥,保家衛國還可以,但是離土作戰,則十分消極。

在遼瀋和淮海戰役結束的時候,其實平津打不打已經不重要了,根本沒有勝的可能,最為重要的是,平津戰役說到底是人民內部的事情,完全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決。

孫中山先生曾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想傅作義應該是對這句話瞭解的最深刻的吧!雖然傅作義一再稱:起義對不起蔣先生。

然而實際上,傅作義最後做出的行為對得起天地,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這就夠了,國家民族大義之前,個人的恩怨又能算得了什麼?!


史論縱橫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十九:陸軍上將、綏遠省主席、張桓綏靖公署總司令、華北剿總司令長官傅作義。

傅作義是著名愛國將領,擅長守城作戰,在涿州、太原防守戰中取得不俗戰績,號稱第一守城戰將。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原為閻錫山晉綏軍將領。 傅作義個性隨和,生活樸素。記憶力驚人,早年能叫出全營800人的姓名。

傅作義指揮有方,作戰勇猛,擅長防守作戰。治軍嚴明、善待底層官兵。其起家部隊第35軍,號稱地方軍王牌,在綏遠、太原與日軍血戰對抗,為抗戰立下過戰功。

後傅作義擔任綏遠省主席、華北剿總司令長官,統帥晉綏軍、中央軍50萬人,成為“華北王”。但一直保存實力,既沒有援救東北衛立煌,也沒有聽從蔣介石將大軍撤往江南。

隨著林彪大軍入關、天津失守,最終1949年1月選擇起義,保護北京古城和200萬市民免遭戰火塗炭。之後擔任新中國中央政府委員、水利部長,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傅作義自幼學習優異,嚮往革命,經保送入保定陸軍軍校第5期。

傅作義(1895-1974年),字宜生,山西榮河縣人。1905年入榮河縣立小學堂,各門功課考試成績均名列前茅。1908年入讀運城河東中學堂。

1910年,傅作義考入太原陸軍小學。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太原響應起義,傅擔任起義軍學生排排長,隨起義軍總司令姚以價赴娘子關抵禦清兵。

後保送入北京清河鎮第一陸軍中學。傅除學習軍事課程外,對歷史著名戰役產生濃厚興趣。1915年傅作義保送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所有步兵軍事四大教程及射擊、馬術,成績均為優等。


保定軍校畢業後,傅作義回到山西加入晉軍發展,憑戰功升遷,並展露出守城特長。

1918年9月,傅作義從保定軍校畢業。時閻錫山思想開明,喜愛軍校生。於是與同學們投奔閻錫山晉軍。任晉軍第1混成旅(旅長商震)第1團見習官。次年升步兵第10團中尉排長、上尉連長。

1921年3月,傅作義升任第10團少校團副兼技術隊隊長。負責全團技術訓練,1923年升任營長。傅作義經常把自己的薪金補貼在練兵上,得到全營官兵的信賴和擁戴。

1924年8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閻錫山配合直系,率晉軍攻佔石家莊。傅作義營擔任警戒任務,表現出色。得到晉軍前敵總指揮張培梅的嘉許,力保傅升任第4旅第8團團長。

1927年1月,直奉聯合晉軍與國民革命軍作戰。傅作義第8團奉命駐守天鎮,阻擊國軍宋哲元部達三個月之久,此戰顯露了傅作義守城才能。戰後傅被擢升第4旅旅長、第4師師長。


北伐戰爭中,傅作義率第4師突襲涿州,並在友軍斷絕下堅守孤城百日,打得奉系張作霖要親自衝鋒,轟動全國。

1927年10月閻錫山任北方革命軍總司令,率軍討伐直系張作霖。10月初,傅作義利用奉軍換防之機,率第4師及炮兵團從太原深入奉軍腹地,一舉佔取北京門戶涿州,對奉軍的造成極大威脅。

但是晉軍其餘部隊紛紛失利,撤離京漢、京綏鐵路線,使得涿州成為孤懸奉軍包圍中的孤城。傅作義利用涿州糧食豐富、暗道四通的特點,以不滿萬人的孤軍固守待援。

奉軍張氏父子視傅作義為附骨之疽,集結3萬兵力一連發動三次總攻未果。10月27日,張作霖下了第四次總攻擊命令,限三天內攻下涿州。萬福麟的第8方面軍、張學良衛隊旅都調來攻城。

奉軍集中飛機、坦克和步騎炮兵11個團,日夜猛攻。傅作義防守有方,每每等對方衝到城下,所有火力一起開火,使奉軍傷亡慘重。城牆被轟開一個缺口,守軍迅速加以修補。

其後奉軍以毒氣、挖地道戰術也告失敗,到11月1日,涿州城屹然無恙,氣得張作霖要親自出馬攻城,經左右竭力勸阻才作罷。後張作霖致電閻錫山,表明絕無染指山西之意。

閻錫山鑑於死守涿州已無意義,在各界勸和聲中,授意傅作義與奉軍停戰議和。經過多次往返折衷、北平各界參與,談判告成。12月30日,傅通電宣佈:停止軍事行動。

1928年1月12日,傅作義採取“降漢不降曹”的策略,率第4師殘部7000人出城。傅作義宣佈接受國防軍改編,聽命於南京政府、接受陸軍總司令指揮,永不參與內戰。

張作霖不但親自接見傅作義,許以軍長之職。還幫傅還了欠涿州商戶的25萬。自此晉軍善守的名聲傳開,奉軍上下對傅作義十分敬佩。


中原大戰傅作義因禍得福,第10軍改編為第35軍。傅本人出任綏遠省主席兼保安總司令。

傅作義被張學良軟禁在天津。後來奉軍撤離,傅作義成功說服天津警察局長聽命於他,打出了天津警備司令部的旗號,為閻錫山奪得一座大城。閻錫山任他為第5軍團總指揮兼天津警備司令。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傅作義被任為晉軍第3集團軍第10軍軍長,負責指揮津浦線北段戰事。6月25日率部進佔濟南,兼任濟南行營主任,所部繼續南下兗州、曲阜。

但蔣介石派出第19路軍增援後,戰局扭轉。粵軍第19路軍不但戰鬥力強,而且依靠全軍游泳,連續迂迴幾條河流,攻擊傅作義後背。傅作義腹背受敵,敗退回山西。

中原大戰最終蔣介石獲勝,張學良得以接管華北,並節制晉綏軍。幸運的是張學良對其極為欣賞,繼續保留其職務。年底傅作義率部移防綏遠,第10軍縮編為東北邊防軍第10師。

後升為第7軍,1931年改番號為第35軍(轄第72師、第73師),傅作義任上將軍長兼第73師師長。8月18日傅作義代理綏遠省政府主席。12月28日實任綏遠省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傅作義利用軍政大權集一身的優勢,將綏遠治理的百業興旺,井井有條,顯示了地方治理能力。

傅作義上任之時,綏遠受軍閥混戰影響,土匪橫行、商路癱瘓,山西商人經營艱難,省政府靠平市官錢局(相當於銀行) 濫發貨幣維持,其”平市票”價值大跌,財政逐年積欠,無建設可言。

傅作義利用執掌軍政大權優勢,一面派兵清剿土匪、恢復交通,從商貿中獲取厘金稅費;另一面高薪引進專業人士整治金融,以軍費為保證平市票兌現,阻止票價繼續下跌,穩定市場秩序。

隨後傅作義引入外部資本,以“就地取材,造產救國”為口號,興建羊毛毯織造工廠、電力磨粉廠等企業,同時大力推廣優良農業作物品種,提升糧食產量。

舉辦產馬比賽和賽馬會,推動馬匹養殖以保障軍用;修築公路、興辦汽車公司、架設通信線纜,暢通省內聯繫往來。通過幾年努力,綏遠財政大為好轉。

到1937年,省府庫存大洋84萬元、白銀210萬兩。傅作義為綏遠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眾生活作出傑出貢獻,顯露了其地方治理的能力。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關東軍在東北挑起戰端。9月28日傅作義與宋哲元等50餘名北方將領聯名通電全國,呼籲全國各方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共同奮鬥!

1933年1月3日,日軍侵佔山海關,長城抗戰開始。5日,傅作義分別致電閻錫山、張學良、蔣介石請纓抗日。15日以綏遠省主席名義發表《告全省民眾書》,號召全省同胞“奮起救國禦侮”。

25日,傅作義奉命率部由綏遠出師東進,開赴抗日前線。2月上旬,傅部在張家口編組為第7軍團,傅作義任總指揮,35軍的番號暫改為59軍。

5月22日,日第8師團在航空兵、大炮掩護下向傅作義部陣地猛烈進攻。傅作義親臨指揮,全軍官兵拼死作戰、英勇抵抗。然而何應欽卻令傅部停止戰鬥,撤出陣地。

傅作義接到停戰撤退命令,非常憤怒,質問何應欽說::“怎麼抗日還有罪?”堅持只有“日方先撤,我們才能撤,否則我們決不後撤”。經交涉雙方同時後撤,傅才忿然下令撤兵。

該戰役擊斃日軍246名,中國官兵陣亡367人、傷484人。傅作義對陣亡官兵極感悲痛,後來特地派人將殉國官兵的遺骸護運回歸綏。安葬在大青山下,並建立紀念碑,將英烈名字刻在碑上。



傅作義具有強烈愛國心,不但拒絕華北日軍招降,還組織部隊抗擊日、蒙聯軍進犯綏遠,並大獲全勝。

1936年11月,蒙古德王在華北日軍唆使、支持下, 準備分三路大舉進犯綏遠。11月8日晚傅作義秘密召開營以上軍官會議,進行抵禦入侵的軍事部署,傅作義在會議上說:

日寇佔我察北,又犯我綏東、綏遠,是我全軍將士的恥辱。愛國軍人守土有責,我們一定要打!嶽武穆38歲壯烈殉國,我已過了38歲,為抗日死而無怨。

11月15日清晨6時,日本駐蒙古軍特務機關長田中隆吉指揮5000餘兵力,在航空兵、大炮的掩護下,分三路向紅格爾圖發起猛烈攻擊。

1937年日軍進犯太原,傅作義主動請纓,出任太原警備司令,面對2路日軍攻擊,傅作義說: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

傅作義親臨集寧前線指揮,命令部隊星夜奔襲,出敵不意,抄襲敵後。日、蒙軍猝不及防,至18日日、蒙軍全線潰退。傅部乘勝收復戰略要地大廟,獲得綏遠大捷。

抗戰全面爆發後,傅作義出任第二戰區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參加怡口會戰及雁門關、平型關作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軍委會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統領山西、綏遠地區軍事及抗日作戰。晉綏軍共編第6、7兩個集團軍,傅作義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

傅作義隨即率部參加平綏路東段作戰。由於第68軍劉汝明作戰不力,加之傅部動作遲緩,未能給在南口、居庸關一線的湯恩伯部有力支援,平綏路東段各據點於8月下旬相繼失守。

9月日第5師團攻取廣靈,傅作義在雁門關佈防。日軍認為雁門關易守難攻,於是轉進平型關。傅部馳赴平型關接替第6集團軍。八路軍伏擊第5師團輜重隊,殲敵千餘人,給傅部以有力支援。

10月,忻口會戰開始。傅作義指揮第218旅夜襲日第5師團板垣司令部,並派部救援友軍。忻口會歷時23天,日軍被阻於忻口不能前進。此時娘子關失守,太原告急,傅作義部奉命向太原集結。


日第5師團西進太原,閻錫山暗地避戰,保持實力。傅作義臨危受命,出任太原城防司令。

閻錫山長年執掌山西,御下有一套獨特方法,對於翅膀長硬的傅作義,十分防範。抗戰開始後,閻錫山要求傅作義放棄綏遠,將部隊撤到太原決戰,傅作義只得聽命。

11月2日,閻錫山召開戰區軍事會議,提出保衛太原、依城野戰的計劃。實際上閻錫山為保存自己實力,早已將晉軍主力調往臨汾等地。晉軍將領心知肚明,會議上個個緘默不語。

傅作義雖知閻錫山心思,但以國事為重,毅然挺身而出,出任太原守備司令。傅作義第35軍主力僅2個旅,多次征戰後損失過半,雖然補充了部分新兵,又缺乏訓練。

6日,日第5師團進攻太原外圍晉軍陣地。晉軍抵擋不住,當日潰退。原定依託太原進行野戰計劃落空,傅部陷於獨守孤城處境。傅作義激勵部下英勇殺敵,全體官兵受其鼓舞,誓死保衛太原。

7日,日軍會合,在數十架飛機和數百門大炮及坦克掩護下,連續攻城。8日日軍突入城內,雙方展開激烈巷戰。黃昏後,接蔣介石撤退電令,傅作義率部突圍,撤至石樓一帶。

太原之戰,掩護了衛立煌、孫連仲等部安全轉移。日軍雖侵佔了太原,但也死傷慘重,無力繼續南犯。1937年12月,傅作義升任第2戰區北路軍總司令兼第35軍軍長。移防晉西北柳林鎮。

抗戰期間,傅作義依託綏遠,堅持“奮鬥”精神,與日軍頑強作戰,將部隊打造成攻守兼併的精銳之師。

1938年4月,傅作義終於等到了機會,藉口執行閻錫山“反攻太原”命令,從呂梁山區出發,繞過太原,率部北渡黃河返回綏遠,脫離閻錫山掌控,重新獨立。

綏遠大部落入日本駐蒙軍及偽蒙疆政權中。傅作義毫不氣餒,先打下綏西黃河邊上的臨河作為根據地,重新樹起省政府大旗,整理財政、興修水利、清查田畝,將其作為綏遠抗戰的大本營。

蔣介石也樂見傅作義脫離閻錫山體系,給予其極大支持,任命他為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使其脫離 閻錫山第2戰區的控制。在財政上對綏遠進行援助,並從甘肅、陝西劃撥壯丁補充傅作義部。

傅作義依靠不到5萬的兵力,與日、偽蒙軍多次作戰。1939年冬季攻勢,一度反攻進入包頭,擊斃騎兵第14聯隊聯隊長小林一男,取得了的五原大捷,傅作義和第35軍名震全國,獲得國光勳章。


傅作義攻佔張家口,而孫連仲卻連戰失利,蔣介石認為華北沒有統一指揮而導致失敗,逐成立華北剿總司令部,傅作義任司令長官。

日軍投降後,傅作義迅速進行接收,收復綏遠、察哈爾。1947任張桓綏靖公署主任,將部隊擴編為3個軍13個師。12月撤銷2戰區和保定、張桓2個綏靖公署,成立北平剿總,傅作義任總司令。

傅作義佔領張家口獲得“大捷”,而保定公署孫連仲丟失石家莊。蔣介石認為傅有才能,逐成立華北剿總司令部,轄河北、山西、綏遠等。考慮閻錫山曾是傅作義上司,最終山西沒有併入。

為拉攏傅作義,對其表示信任,蔣介石將華北中央軍李文兵團、石覺兵團等部都劃歸其指揮。期望傅作義關鍵時刻能出兵救援東北,亦或南下救援華東戰場。

傅作義的華北剿總管轄河北、綏遠、察哈爾、熱河及平津2個特別市,共計12個軍51個師,總人數40萬人。掌握平津、平綏鐵路,天津、塘沽港口,工業發達經濟穩定,因此特別有信心。

擔任華北剿總僅5天,傅作義就集結4個軍,準備攻擊易縣的解放軍。不料27號晚解放軍發動數十萬民工破壞了津浦等4條鐵路,兵圍第32師,逼的第35軍軍長自殺。此役給傅信心打擊很大。

傅作義根本沒有想到,他的寶貝女兒傅冬菊,早已是中共地下黨員。此次軍事行動洩密是她乾的。傅作義的秘密和細節她都向共產黨做了詳細彙報。

遼瀋戰役後,東北國軍灰飛煙滅。華北剿總傅作義手握50萬大軍,感受壓力巨大。

1948年國軍在各戰場節節敗退,大勢已去。東北戰場衛立煌50萬大軍龜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城市。面對東北局勢,蔣介石心急如焚,希望傅作義能出兵接應東北國軍能撤到華北。

然而衛立煌怕擔負丟失東北的責任,拒絕撤退。遼瀋戰役開始後,傅作義抽調侯鏡如兵團海運葫蘆島,組成東進兵團,與廖耀湘兵團東西對進,救援錦州。

國軍兵敗如山倒,錦州迅速失守,東北剿總副司令官範漢傑被俘,15萬大軍被殲滅。杜聿明迅速將葫蘆島部隊撤回華北,廖耀湘兵團被殲滅,隨即長春10萬守軍,起義投誠瀋陽失守。

1948年11月,蔣介石見大勢已去,召見傅作義。許以東南軍政長官職務,要求其率華北主力南撤。傅作義表示堅守華北是全局,撤往東南為偏安為由拒絕南撤。


蔣介石無奈,只好要求傅作義堅守出海口塘沽。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白爾也來到北平,表示傅作義願意撤退的話,太平洋艦隊、駐青島美軍可以提供幫助和支援。


傅作義將部隊部署在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千里防線上,排成一字長蛇陣。自己嫡系主要佈置在西線,以便隨時撤往綏遠。中央軍主要佈置在京津塘地區。

傅作義集團實力: 華北國軍沒有經歷大的戰鬥,實力基本沒有損失。轄有李文第4兵團、石覺第9兵團、孫蘭峰11兵團、侯鏡如17兵團總兵力4個兵團50個師,共52萬餘人。

面對華北危局,無論是南下還是西歸,都不是最壞的選擇。長蛇陣之所以變成死蛇,是其判斷失誤,他估計林彪在大戰之後,怎麼也得休整幾個月才能入關。

這樣他可以從容佈防,選擇南撤或西走。傅作義以第35軍、104軍部署在張家口附近,以保障西撤綏遠的退路;命侯鏡如兵團固守塘沽,以保障海上南撤的通道。

12 月上旬,傅發覺東北野戰軍入關,急調天津附近的八個師到北平附近佈防。令35軍從張家口突圍回防北平。35軍突圍後,即被華北野戰軍包圍在新保安,2個主力師被殲滅。


林彪大軍提早入關,傅作義措手不及,西退、南撤均已無望,只有選擇和平。

至此,傅部西撒道路被完全切斷。北平被圍後,蔣介石派軍令部長徐永昌赴北平要傅率部分兩路南撤,一路自海路由新港撤青島,一路由陸路經河北到青島。

傅作義以實際形勢已不能作到為由拒絕。之後,蔣估計傅可能已與中共方面和談,又接連派鄭介民和蔣緯國到平活動,蔣介石交蔣緯國帶給傅的親筆信中,還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為詞,表示對傅格外倚重,要他率部突圍。


12月28日,傅作義派專機到包頭將鄧寶珊接到北平,二人頻繁地進行交談。此時傅派出少將處長周北峰、民盟成員張東蓀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再次談判,並草簽了“會談紀要”。

傅對是否接受正有所猶豫時,經與鄧寶珊推心置腹的交談,消除了思想上的疑慮,毅然決定派鄧寶珊作為他的全權代表,再次出城談判。

1949年1月14日,鄧寶珊由周北峰陪同,在通縣馬各莊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招待所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正式會談,原擬談判內容包括平、津、塘、綏四地實行和平解放。

是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已下對天津總攻令,當晚天津解放。中共中央指示綏遠問題留待以後解決。為此,雙方就北平和平解放問題達成了協議。

21日,傅作義召集華北“剿總”高級將領會議,宣佈北平城內的國民黨守軍接受和平改編,並頒佈《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

1949年1月21日,徐永昌奉蔣介石之命飛抵北平東單機場,隨後與傅作義、鄧寶珊會晤,傳達蔣中正意旨,傅作義答覆很不明確,而且未向徐永昌透露自己已經和中共達成和平協議。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部按照和平協議開始撤離北平。 傅作義正式宣佈《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公告。同日,北平城內的20餘萬國民黨軍移出城外,開至指定地點聽候改編。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舉行正式的入城儀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菸酒閣大學士


傅作義1895年生於嚴父慈母的山西農家少年,年幼時苦讀四書五經,自幼正直勇敢1910年考入太原陸軍小學,16歲時以晉軍學生軍排長身份毅然參加了辛亥革命起義,於是開啟了近40年的中國職業軍人的生涯。

圖為傅作義。

1927年涿州之戰,傅作義一舉成名。蔣介石給傅作義發嘉勉電:“三晉軍興,鎖鑰九門,形勝之區,兵家所重。傅師長力撐大局,固守斯城。彌著功勳,實深嘉慰。將軍時任晉軍第六軍總指揮,戰天鎮,守涿州,浴血數月。城頭兄弟喋血,城下屍骨城堆,終贏三大守城將軍盛譽。

圖從左至右為:傅作義、蔣介石、衛立煌。

在民族存亡關頭,傅作義抱定捐軀決心。1933年奮起長城抗戰,揮師張家口,禦敵於懷柔,1935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是年11月百靈廟大捷,殲敵盈野,震驚中外。七七事變,傅作義血沸千丈,初戰忻口,再戰於綏南,奇襲包頭,大捷於五原,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傅作義曾修下絕命家書。在抗戰8年裡,傅作義披堅執銳,揮師萬里,戰功卓著。

圖為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解放後在人民日報工作。

內戰開始後,傅作義坐鎮華北,但是鐵血之師,潰不成軍,連自己的愛女也是我們的人,凡軍機要務,竟無密可保,傅作義一邊向我們求和,一邊為了追隨自己多年的部屬的私利,還要和革命力量進行一番較量。新保安一戰,傅作義嫡系三十五軍全軍覆沒,1949年11月21日與我們達成協議,31日解放軍正式接防,北平迎來了改天換地的春天。

圖為1951年,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冒雨視察淮河工程時與民工談話。

解放後,傅作義提出願解甲赴綏遠治黃屯田,於是先後任命他為水利部長、水利電力部長,傅作義在這個職位上恪盡職守達23之年久,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對新中國的水利電力事業迅速發展作出了貢獻。


圖文繪歷史


不敢說評價,只從個人的角度分析一下而已。傅作義將軍,我們基本上都很熟悉了。傅作義,字宜生,1895年生於山西榮河,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抗日名將。


傅作義1911年即參加了辛亥革命,對內,他參與直奉戰爭,北伐戰爭,中原大戰,解放戰爭等多場戰役,並以善守聞名天下。

對外,參與了長城抗戰,在1936年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作為高級將領參與了忻口會戰,太原保衛戰,包頭戰役,綏西戰役,五原戰役等多場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寇。

傅作義作為高級將領,他的戰績無人質疑,爭議之處都在於解放戰爭時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在很多人看來,作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和一方大員,投靠“敵人”是不忠不義的行為。

但我認為,評價一個人要看他站在什麼立場,站在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立場,傅作義自然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是叛徒確定無疑。站在共產黨方面,他自然是起義的大功臣。而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傅作義的起義,使古都北京未受戰火波及,保存了200多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自然是有大功的。

而實際上,傅作義的提議也並非宣傳的那麼高尚和純粹。傅作義率領數十萬大軍起義,但是他仍對國民黨存有幻想。他曾經向徐永昌解釋他的起義目的:“經過一個時期的整頓,軍隊以配合人民的支持,假定某一時期,中共以兵壓迫時,彼時利用官兵心理卻可打出去,今日對蔣先生須求有效果的途徑,如系維持現狀,絕無生存之理,以聯共求得時間,而以革命進展,利用合作農場,半年數月間可增至20萬,明年三四月間將為中共最痛苦之時期,其最重要因素仍在經濟,中共絕不能成功,簡言之,領導人物大多數皆是壞人等等,最後結論,中共可能失敗”。



傅作義也向徐永昌提供了一份對蔣介石的呈文,傅作義就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等各種方面向蔣介石提供了全面的獻言獻策,中心思想與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別無二致。

而在60年代,傅作義依然和蔣介石有聯繫,在蔣介石的日記中,曾記載“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可見傅作義的起義,迫不得已成分較重,而其之後,也都扮演著一個國民黨臥底的角色。


無論傅作義本意如何,他的起義客觀上減少了內戰戰火的發生,保持了和北京古城的完整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於國於民,均有大功。


鳶飛九天2018


傅作義是抗日戰爭國民黨第一名將!薛嶽孫立人通通靠邊站!



國民黨軍隊中,榮譽勳章主要有三個層級,國光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和雲麾勳章。傅作義獲得了第二枚國光勳章,當然第一枚是老蔣自己拿去了。

對比網上流傳的其他國民黨戰將,我們不妨來看看。薛嶽,王耀武,孫立人,李宗仁都曾在抗日戰爭中拿到青天白日勳章。而被網友封為神的張靈甫,不過得到了幾塊寶鼎勳章和雲麾勳章。

國光勳章設立於1937年,在此之前,青天白日勳章是軍隊中的最高榮譽。國光勳章設立到1949年10月,只有兩個人得到了國光勳章,一個是蔣介石,一個就是傅作義!

為什麼傅作義能夠得到大多數軍人可望不可即的國光勳章?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和實打實的戰績。

1939年,長沙會戰期間,傅作義對日軍發動主動攻擊,從河套出發千里奇襲包頭,歷時半月,殲滅敵人兩個團又300至400人,毀敵坦克4 輛,汽車60餘輛。日軍捲土重來,我軍後撤,但隨後傅作義再次攻擊五原,擊斃水川一夫中將等日軍300餘,俘淺治慶太郎等50餘人,殲滅王英偽軍兩個師,獲戰利品甚多。

相比薛嶽號稱三次打贏長沙會戰,殲敵11萬,卻拿不出一個日軍俘虜和一點點戰利品,五原大捷是實打實的勝仗,更是國民黨軍隊首次收復失地。

但,這一次傅作義拒絕了國光勳章!這是多少將士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傅作義居然拒絕了!

1946年11月,傅作義從共產黨手中奪回了張家口,這幾乎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的唯一的一次勝仗,蔣介石大喜之餘,把第二枚國光勳章給了傅作義!

不過,最讓人熟知的傅作義,是“和平將軍”的形象。

1947年12月,國民黨成立華北剿總司令部,傅作義擔任總司令。一年時間,傅作義帶領55萬精銳,固守張家口北平和天津,最終在解放軍的打擊下不得不投降。

傅作義在北平天津和平解放前夕,還有一戰之力,參照之前涿州戰役,太原戰役等戰例,解放軍要武力拿下北平和天津,絕不是一件容易事。傅作義的和平行為讓北平200萬民眾免遭戰火,北平完整保護了文物古蹟,居功至偉。

1954年開始,傅作義擔任了20年的水利部長,同時成為了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創辦人,為我國水利事業做出傑出的貢獻。

偉大領袖毛主席評價傅作義——“你是北京的大功臣,應該獎你一枚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歷史知事


這裡就不再贅述傅作義的戰績,前面的幾位大神都說的非常詳細了,簡單的和大聊一聊一些個人的想法。

這個時代確實是在往前走,關於人物的評價不再是臉譜化,不再是非黑即白。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料被公開,對於中國近代人物的評價也會變得更加多元化。

孫殿英,以前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東陵大盜;現在可能會有更多人瞭解他先是熱河抗日,後來又淪為漢奸的故事。


韓復榘,之前大部分人可能都會知道他在抗日戰爭中不戰而退,將山東拱手讓給日本人;現在可能會有人知道抗戰初期韓復榘也曾血戰過日本人,卻因為和蔣介石有矛盾才導致不戰而退。



再來說傅作義,抗日戰爭時期的傅作義沒有什麼值得爭論的地方,鐵桿的抗日派!傅作義最為爭論的在於他在內戰爭的投誠。

  1. 有人說,傅作義是叛徒,作為一個軍人,手握重兵,不戰而降,是為不忠!
  2. 有人說,傅作義是英雄,讓千年古城北平免受炮火的侵襲,保護了文物,是為大義!

站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結論也會不一樣。傅作義是軍人,作為軍人他背叛了自己組織,但是傅作義沒有背叛自己信仰。

在作為一個軍人之前,他首先是一箇中國人。我們可以看看傅作義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任水利部長任期上所做出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為國為民!傅作義實乃大忠大義之人!

當然,我不是說那些為蔣介石死戰的將領就是不忠不義之人。像黃維,王耀武,孫立人這些人,在抗日戰爭中同樣也是鐵骨錚錚,民族大義上也是完全沒有問題,至於內戰,各為其主,無可指責,算是小忠。

當然,有些人就離忠義二字搭不上邊了,比如說某些軍統的成員,純粹就是滿足自己私慾罷了!


小鎮月明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傅作義將軍,軍事才能卓越,歷經長城抗戰、綏遠抗戰、平型關戰役、奇襲包頭、會戰綏西、五原戰役等戰鬥,征戰沙場,浴血奮戰,是一位抗日愛國名將。解放戰爭中,他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免受戰火浩劫,古都得以完整保存,功在千秋。


傅作義畢業於保定軍校,後加入晉軍,歷任團長、師長。北伐中任第三集團軍第五軍團總指揮。中原大戰失敗後,出任晉綏軍35軍軍長,綏遠地區行政長官。

九一八事變後,傅作義、宋哲元等聯名通電呼籲抗日救國,並加緊練兵備戰。長城抗戰時,傅作義率部在牛欄山至昌平一帶佈防,同日軍展開血戰。 由於國府的對日妥協,傅作義無奈奉命撤退。

1936年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徵四郎誘降傅作義出任華北偽政權,遭到傅作義拒絕。誘降不成,日本人決定武力進攻傅作義部。11月,偽蒙古軍總司令德王在日軍的支持下通電傅作義,挑起戰爭,綏遠抗戰爆發 。戰鬥中,傅作義指揮得當,採用奇襲戰法,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痛殲敵人,取得大捷。綏遠抗戰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增強了全民族抗擊日寇的信心。

1937年10月,在忻口會戰中,傅作義令董其武部奇襲板垣師團指揮部,派部馳援友軍,敵人被困忻口。娘子關失守後,傅部集結太原。此時太原兵力空虛,傅作義知難而進,主動請纓守城。守城將士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被迫突圍撤退。板垣師團佔領太原,但也受到重創。

1939年傅作義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他率部發動包頭、綏西、五原戰役。五原戰役中擊斃日軍水川一夫中將,全殲日軍特務機關,戰果豐碩。

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率部佔領張家口等多處重地,多次戰勝華北解放軍,後升任“華北剿總”。平津戰役後,傅作義率北平守軍起義,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傅作義在抗戰時期,率部征戰南北,戰功卓著。他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古都免遭戰火推殘,是人民的有功之臣。建國後,傅作義歷任政協常委、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長等職。1974年4月19日,這位愛國將軍在京病逝。


歲月是一條河流


傅作義,國民革命軍將領,抗日名將,歷任綏遠省主席,第七集團軍司令長官,華北“剿總”司令。建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74年在北京因病去世。如何評價傅作義的一生,我想了很久,最後用這麼短短的八個字來做總結—“無愧於國,無愧於心”!

傅作義的大半輩子站在國民黨那一邊,但他卻沒有做什麼錯事,能在亂世中為民眾做些什麼,他都盡力去做了。他維護國家民族尊嚴,抗日戰場上堅決抵抗日寇,將國家利益置於第一位。這就是我要說的他無愧於國家。

那麼什麼是無愧於心呢?是他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我們都知道三大戰役中的那場“平津戰役”,其實在北京並沒有打多大的戰役,因為和平解放了。這次的和平解放使得北平的古建築群免於了戰火的侵害,也讓傅作義成為了“叛徒”。有人說這是傅作義自私,為了一己私利,背叛國民黨,但無論事實是不是這樣,傅作義選擇了起義

。在那場抉擇中,他本來有機會離去,但卻留下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我相信他無愧於心。

1974年4月17日,傅作義因為心臟病去世。傅作義病逝以後,他的追悼會由周總理主持,葉劍英出席追悼會,葉劍英的評價是“傅作義為國家付出了一生”,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