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定:專家和科技哪個更可靠?

文物鑑定:專家和科技哪個更可靠?

2011年,,南宋官窯博物館國寶級文物“長沙窯大執壺”被疑為贗品,而另一件由權威鑑定專家鑑定為真品的“金縷玉衣”只不過是持有人偽造而成,用來騙取鉅額貸款的工具。藝術品市場贗品橫行、虛假鑑定的話題再一次的擺到了公眾的眼前。

文物究竟應該由誰來鑑定,既然人為因素不可靠那麼可不可以用科學技術加以鑑定呢?

據瞭解,如今科學鑑定技術最成熟的是X射線熒光和熱釋光,通過檢測得出文物材質的成分和元素組成信息,再依據標準數據庫進行對比,原則上可以確定文物的產地和年代,目前市場上的儀器和設備也多采用這兩項技術。這種方法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根據已有的標準樣品積累,建立巨大的文物產地及年代的標準數據庫,以進行成分對比,確定藏品真偽。

為什麼眼學目前會到如此窘境呢?

“目前國內的頂級專家,在解放時期是學徒,學徒期間見得最多的是明清的東西。新中國建立後,取締了這個行業。改革開放以後的二三十年,信息通暢、交通便利,文物市場發展起來了,專家們沒見過的東西,不等於沒有。”

但一些老藏友認為,文物鑑定還是要靠經驗,自己接觸的大多數藏友都不會去做科技鑑定,大部分人都很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斷,拿不準的再去找經驗更豐富的專家。一般來講,新晉的收藏者傾向於相信科學鑑定。

如今,我國的文物鑑定機構良莠不齊,沒有專門針對文物鑑定進行管理和監督,這也給了虛假鑑定和贗品不少可乘之機。或許,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要儘快建立鑑定機構的准入制度,確定權威的鑑定機構,進一步規範文物鑑定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