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個好東西呀,不管什麼時候的人都對之“愛不釋手”、“多多益善”,然而,從古至今,錢也是無時不刻在發生變化的,古代的錢在古代是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到了現代,流傳的古代錢幣則變成了博物館陳列的文物、大家爭相收藏的藏品!
閒話休提,我們直奔今天的主題!
在貨幣出現之前,人們想要獲得自己缺少的物品,一般情況下是拿自己富餘的物品去交換,顯而易見,這種交換髮生的條件很難成立。比如說,我想要拿自己的稻穀去換一隻羊,但是有羊的人家不缺稻穀,缺陶器,那怎麼辦呢?於是,我揹著我的稻穀滿世界去換陶器,等我終於有了陶器,發現人家不要陶器!總之很麻煩!
到了商周時期,人們為了解決這種麻煩,開始以海貝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後來發現不行啊,海貝太多了,想要了海邊找去就行了,市場太亂了。還有人想,海貝可以,難道刀、削、鏟、玉璧、玉環等,不可以麼?什麼烏七八糟,更加亂了。
後來,貿易發展迅速,金屬鑄造工藝也日漸成熟,人們開始為交換的媒介設計造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錢幣。出於篇幅的考慮,我們先來介紹下先秦貨幣吧。
1、布幣
仿照青銅農具鏟的形狀鑄成,出現於西周時期,大量鑄造於春秋時期,式樣與使用的銅鏟相同,主要流通於三晉、東周,臨近的地方也有鑄造。
2、刀幣
顧名思義,就是仿刀的形制鑄的銅幣。目前見到的刀幣都是戰國時期的,大刀幣是齊國的、鑄國名或城域名;小刀是燕國貨幣,均鑄有“明”字。
3、貝幣
俗稱“鬼臉錢”、“蟻鼻錢”,形制仿穿孔的海貝,流行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4、圜錢
仿圓形玉璧,中有圓孔或方孔。產生於戰國中期,主要是秦國在使用。
閱讀更多 汪鴛淵 的文章